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篇】(全文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8 15:15:06 点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篇】(全文完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在领悟品味的过程中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背后所藏的深意,并能通过读、写、说表达出来。

  2、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海鸥的灵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了解海鸥灵性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老人与海鸥》这个真实的故事。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概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你会用什么词?理解“亲人”。

  二、送老人,感悟海鸥灵性

  1.背景介绍老人有关情况。

  2.默读课文第15至17自然段,想想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下批注。

  3、学生交流。

  (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A、此时大不一样的叫声会是什么样的?

  B、大不一样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C、为什么与*时大不一样?指导读。

  (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A、你从哪个词能体会到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理解“瞻仰”

  B、从“急速”你能看出什么?C、指导读。

  (3)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A、“站成两行、肃立不动”这情形仿佛和生活中什么样的场景类似?

  B、深情地再读这句话。

  (4)当我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A、“炸了营似的扑过来”这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哪?

  B、从两个“扑”看出什么?

  C、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是指什么?如果你就是这“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你想说些什么?

  (5)齐读第15至17自然段。

  (6)师小结。

  三、识老人,体会海鸥灵性

  1、你从哪儿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你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海鸥有灵性呢?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1)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A、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B、把第3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你看到什么了?

  C、创设情境读。

  (2)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肚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A、老人能认出这些鸟儿吗?b、理解“亲昵”。C、学学老人抑扬顿挫地呼唤海鸥。

  (3)理解“生动”“企盼”。

  (4)课文是怎样来描写他的呢?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赞老人,升华海鸥灵性

  1、出示老人塑像,介绍有关情况,学生谈感受。

  2、师总结。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巨型建筑的外观以及它的来历和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

  1、了解古罗马斗兽场这座巨型建筑的外观,了解它的来历及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2、激发学生对*等、自由、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3、学习作者有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古罗马斗兽场的来历及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古罗马斗兽场的雄伟与壮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找作者心情的变化的词语,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罗马斗兽场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大家看一看。

  看后,指名说一说印象。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一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3、你觉得斗兽场雄伟吗?用笔把这些描写画出来。通过这些描写,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指名说一说。

  三、再读悟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参观斗兽场前后,我的心情有变化吗?圈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3、你能用自己收集掌握的资料说说“我”情感变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我对广场上的“角斗士”的态度变化。

  初到罗马:心情是迫切的,原因是想到*搏斗很好玩;

  斗兽场门口,高兴极了,合影留念;

  走进斗兽场,依然兴致勃勃;

  站在殷红的斗兽场土地上,产生联想;

  聆听讲述后,感情发生了变化;

  出来后,我对武士失去了兴趣。

  四、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话想同我们说说呢?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并给它取个题目。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  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 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 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5个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品读描述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品读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关键:品读文中描写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抓住关键词浯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2、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一种乐器。对于这种乐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搜集了哪些资料?展示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3、学生展示哈萨克族的乐器“冬不拉”的图片资料。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木制音箱或扁*或瓢形,琴杆细长,上嵌八个或十个晶位,张两弦,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自弹自唱,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关于冬不拉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冬不拉的图片资料或者冬不拉演奏的音乐,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冬不拉这种乐器,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泪如雨下、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

  3、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读一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匕、器、骏”三字。)

  ⑷指名逐段朗渎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坐卧不宁”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不能安静。形容心情不安,烦躁忧虑。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

  自告奋勇:本课指王子自己主动要求去杀死瞎熊这个任务。

  泪如雨下:泪水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形容极度悲伤。

  视死如归: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样。形容为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入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的?(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一早……”到“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冬不拉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第三部分(从“国王派出的人四下寻找……”到“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冬不拉、国王、阿肯;主要人物:冬不拉)

  2、指名说说冬不拉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地归纳、总结)

  (冬不拉: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特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描述冬不拉动作等方面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出冬不拉的形象的。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探究。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的主人公冬不拉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冬不拉是如何与瞎熊搏斗、阿肯又是怎样用琴声告诉国王王子壮烈牺牲的消息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教具准备: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自告奋勇、泪如雨下、视死如归、如泣如诉、一筹莫展

  2、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王子——冬不拉。课文是怎么将冬不拉的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跟前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和小组的学习伙伴一起找了能够体现冬不拉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语句,那就请各小组的代表把找出来的浯句读出来。(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出示语句。)

  ⑴冬不拉一听,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①“自告奋勇”的意思是什么?(本课指冬不拉主动要求承担除掉瞎熊的任务。)

  ②教师:为什么“国王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得了解一下冬不拉的对手——瞎熊,这只熊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找出瞎熊特点的词语,交流:

  庞大而凶恶: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凶残狡猾: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都没有成功。

  ④教师:瞎熊凶残狡猾,所以国王说什么都不答应。可是冬不拉第二天偷偷地去找那只瞎熊。

  ⑵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苎‘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藏起来。

  教师:可是瞎熊太狡猾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以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举起另一块石头猛砸。

  ⑶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上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⑷……发现了王子与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

  2、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3、指名反馈:你们是怎么感受到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在小组内学习的感悟,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句子所体现的人物特点。)

  4、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王子面对凶残狡猾的瞎熊,勇敢地与之搏斗,最后终于杀死了瞎熊,而自己也壮烈牺牲了。他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呀!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这些语句,再次在读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

  6、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对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引导学生从冬不拉与瞎熊激烈的搏斗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想象场面,感悟琴声

  1、教师:可是这一切,国王不知道。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他整天坐卧不宁,愁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双足…”如何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国王呢?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人带着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去见国王,让这个乐器讲述了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2、出示第十六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场面。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段话中的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教师板书)

  故事琴声

  骑着、翻过、涉过、穿过雄浑激昂

  安置捕兽夹,巧妙伪装

  伪装被瞎熊识破低回婉转

  王子与瞎熊激烈搏斗音韵铿锵

  瞎熊被杀死,王子也牺牲了如泣如诉

  4、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深情地、回忆地、悲痛地)

  5、教师:这琴声的感染力有多强啊!国王听了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对故事初步了解之后,学生更容易找到每一种琴声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而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的乐器也让人们避免了受到惩罚。人们为了纪念王子,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教学难点

  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黄道婆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黄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学会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搜集她的相关资料。

  2、为什么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成词。

  州( ) 谣( ) 效( ) 虐( ) 筒( )籽( )

  洲( ) 遥( ) 郊( ) 虚( ) 桐( ) 仔( )

  2.补充词语。

  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 衣衫( )( )面容( )( )图案( )( )色彩(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

  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她的故事

  1.提出讲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3.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黄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布置作业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重点:

  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情况

  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

  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

  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

  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1)整体读。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3、总结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交流中心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礼貌待人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齐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

  4、理解礼貌待人的作用。(板书:和谐美好)

  5、依据板书,背诵第一、五自然段,把道理记在脑子里。

  五、师生互动,交流“礼貌”。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还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礼貌的感受。)

  1、学生生交流古今中外关于礼貌的古训、名言、俗语、格言或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古训、名言等。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作者: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作者: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作者: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六、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写一个与课文礼貌故事结构相似,关于礼貌待人一个礼貌小故事,一个礼貌小道理的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巨型建筑的外观以及它的来历和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

  1、了解古罗马斗兽场这座巨型建筑的外观,了解它的来历及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2、激发学生对*等、自由、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3、学习作者有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古罗马斗兽场的来历及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古罗马斗兽场的雄伟与壮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找作者心情的变化的词语,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罗马斗兽场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大家看一看。

  看后,指名说一说印象。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一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3、你觉得斗兽场雄伟吗?用笔把这些描写画出来。通过这些描写,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指名说一说。

  三、再读悟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参观斗兽场前后,我的心情有变化吗?圈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3、你能用自己收集掌握的资料说说“我”情感变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我对广场上的“角斗士”的态度变化。

  初到罗马:心情是迫切的,原因是想到*搏斗很好玩;

  斗兽场门口,高兴极了,合影留念;

  走进斗兽场,依然兴致勃勃;

  站在殷红的斗兽场土地上,产生联想;

  聆听讲述后,感情发生了变化;

  出来后,我对武士失去了兴趣。

  四、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话想同我们说说呢?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并给它取个题目。

推荐访问:
上一篇:2023年五一日记200字【10篇】(完整文档)
下一篇:2023年度乡村五月作文五篇【通用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