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案4篇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2-08-27 18:30:08 点击:

《管理学》教案4篇《管理学》教案 马工程《管理学》 教案 2024年7月 绪论一、教学目的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管理学有初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

《管理学》教案4篇

篇一:《管理学》教案

程《管理学》

  教 案

  2024 年 7 月

 绪论 一、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管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明确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科学思维以及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 内容摘要 第一节明确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活动的管理,也包括群体活动的管理。个体活动需要管理,人类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更需要管理。管理活动是一个由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所构成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二节介绍了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大多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治理,“顺道无为”“重人求和”等就是其中几例。西方管理思想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大量涌现,欧文、斯密、巴贝奇以及其他一些人对工厂制度早期管理问题的思考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分析管理学的学习意义,阐述了怎样学习管理学。学习管理学,首先,可以让我们了解管理的一般规律。其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理性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升我们以直觉判断为基础的决策或决断的能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思考管理实践,探讨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2. 基本概念 管理学,管理活动,管理思维。

 3. 基本理论 (1)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学以企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是历史的选择,在企业管理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一般管理理论也可应用于对其他组织管理的指导。

 (3)管理是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活动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4)科学的管理思维是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底线思维的统一。

 (5)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6)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去分析管理理论的一般抽象与具体运用的关系,去分析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活动与组织环境关系。

 4. 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绪论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绪论习题的案例二

 第一章 管理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任何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需要管理。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熟悉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种,使学生了解管理者应依循的原理、借助的方法和工具。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组织与管理的内涵。

 2.认识组织的特征、企业的特征。

 3.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4.理解管理的本质。

 5.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6.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工具。

 7.认识理性分析与直觉判断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 内容摘要 第一节介绍了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管理者利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创新的过程。管理是对人或对人的行为的管理,管理本质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

 第二节介绍了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管理者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必须依循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益原理以及适度原理。管理者在组织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方法。抽象地看,这些方法或者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或者以直觉判断为依据。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可以借助许多工具,既需要运用权力直接规范被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表现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追踪和控制,也需要借助组织文化引导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不同时空的行为选择。

 第三节分析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重要特征。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市场化因此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2. 基本概念 组织,企业,管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益原理,适度原理,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

 3. 基本理论 (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合体。组织的特征:第一,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的。第二,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第三,组织有特殊的活动。第四,任何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立存在的。

 (2)管理的基本特征:第一,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第二,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方法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第三,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第四,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3)管理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一系列工作。

 (4)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理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

 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5)系统原理。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效益原理。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追求组织活动的效益就是尽量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7)适度原理。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适度组合。

 4. 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一章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一章习题的案例二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教学目的 管理理论是在思考和总结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历史演变有基本了解,熟悉管理学的经典理论。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2.理解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3.理解韦伯组织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意义。

 4.组织协调机制主要有哪些形式? 5.理解组织合法性的内涵以及对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

 6.现代系统与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7.理解西蒙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 内容摘要 第一节介绍了古典管理理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系统形成,主要标志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问题涉及科学管理、一般管理以及科层组织。

 第二节介绍了现代管理流派。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归纳:(1)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根据权变学派的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明茨伯格讨论了组织的协调机制、组织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3)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孔茨所称的管理科学学派看来,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

 第三节介绍了当代管理理论。分别从制度视角和技术视角进行研究:制度视角的研究,新制度学派从制度环境的影响这个角度剖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技术视角的研究应用企业再造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业务流程再造。

 2. 基本概念 统一指挥,例外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传统型权力,个人魅力型权力,法理型权力,程序化决策,机械型组织,多角化组织,创新型组织,组织趋同,合法性机制,流程再造。

 3. 基本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②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进行例外管理。

 (2)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管理职能;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以及会计职能。法约尔关于一般管理的 14 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的内容。

 (3)韦伯认为合法权力有三种类型:传统型权力;个人魅力型权力;法理型权力。

 (4)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

 (5)根据权变学派的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影响比较大的权变学派的管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有:莫尔斯和洛什的“超 Y 理论”,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等。

 (6)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②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的工作: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 决策的准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④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7)合法性导致组织趋同有三种不同的机制: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

 (8)业务流程再造由观念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试点和切换、实现愿景目标五个关键阶段组成。

 4. 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二章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二章习题的案例二

  第三章 决策与决策过程 一、教学目的 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制定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是管理人员工作的基本内容。本章从决策的界定出发,阐述决策的类型和特征,解析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提升学生对管理决策内涵体系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决策分析和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决策,决策有哪些基本特征? 2.理解决策与计划之间的关系。

 3.不同的决策类型及其异同之处。

 4.理解一般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制定的。

 5.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按照不同准则分别选择最优决策方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 内容摘要 第一节从概念、要素、功能及任务等方面引入决策。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要素可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大类。从组织层面看,决策能够为组织确立明确的方向。从个体层面看,决策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外部环境视角看,决策的任务是让组织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组织内部视角看,决策的任务还包括调整和优化组织管理体系。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让组织保持创业精神也是决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节介绍了决策的类型与特征。根据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决策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从决策所涉及问题来看,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根据主体的不同,决策可以分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决策的特征主要有:目标性,可行性,动态性,整体性,创造性。

 第三节阐述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一般的决策过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识别问题(2)诊断原因(3)确定目标(4)制定备选方案(5)评价、选择方案(6)实施和监督。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组织的历史,决策者的特点,组织文化。

 2. 基本概念 决策,决策方案,不确定性情境;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个体决策,群体决策;乐观准则,悲观准则,等概率准则,最小后悔准则。

 3. 基本理论 (1)计划体系通常分为以下基本阶段:筹划,分析,综合与交流,行动。而每个阶段及其步骤与决策都密不可分。

 (2)决策的准则主要有:①提高决策效率和效果的准则,包括重要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②不确定性情境下决策方案选择准则,主要有四个准则:第一,乐观准则;第二,悲观准则;第三,等概率准则;第四,最小后悔准则。

 4. 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三章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三章习题的案例二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三章习题的案例三

 第四章 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一、教学目的 组织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的复杂与动态特点以及人的认知与行动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组织决策的理性与正确程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为尽可能减少这些限制,就要对组织活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掌握 PEST、SWOT 等环境分析方法,熟练应用决策树等决策方法进行简单分析和决策。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分析有哪些主要方法? 3.理性决策、非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

 4.决策方案生成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5.用决策树方法来评价和选择一个具体的决策方案。

 6.用蒂蒙斯教授的机会评价框架评价一个创新或创业机会。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 内容摘要 第一节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环境是由众多因素交错而成的整体,把环境分成三个大类,即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1)一般环境分析方法。最常见的是 PEST 分析方法。

 (2)具体环境分析方法。在这方面,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种力...

篇二:《管理学》教案

篇 第五章 决策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第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第三节 群体决策第四节 决策的方法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一、 决策的概念: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 标, 而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的一个分析、 判断的过程。 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决策中的两类问题-例行问题vs. 例外问题• 例行问题指那些重复出现的、 日 常性的问题, 先例可循, 有政策和规则可依。•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 新颖的问题。

 例如,组织结构的变革, 重大的投资, 开发新产品或打入新市场, 重要的人事任免等。

 缺乏信息资料, 无先例可循, 无固定模式, 往往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新颖的问题例如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 处理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无论从决策的性质还是方法上来看, 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 前者一般有先例可循, 有政策和规则可依; 后者往往缺乏信息资料, 无先例可循, 无固定模式, 往往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二、 决策与管理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 A. 西蒙:

 “有限理性”的“管理人” , 在一定的“合理性” 前提下, 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 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 它们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决策对象。

  西蒙认为决策实际上就是管理本身。 现代观点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管理涉及到计划、 组织、 领导和控制诸方面的活动。有效的管理固然要求正确的决策, 但同时也要有效的管理固然要求正确的决策, 但同时也要求必须做好大量的其它方面的工作。

 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评估方案筛选方案实施评估效果决策过程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四、 决策的步骤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五、 决策的理性• 传统上, 大多数管理人员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

 许多专家学者也极力主张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做到尽可能的理性。

 传统的决策模式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 都是依据理性和逻辑, 且总是从组织的最佳利益出发的。从组织的最佳利益出发的。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决策理性必须满足以下的几个条件:对于决策所面临的状况和决策问题具有完全的信息;有能力找出实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实现确定条件下的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实现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总是能够按照理性和逻辑来评价决策方案的各个方面;具有始终不渝的通过选择最佳方案来获取最佳结果的愿望或决心。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有界理性与满足• 现实中的决策很少是按照理性和逻辑进行的, 赫伯特·西蒙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学者之一。

 后来, 西蒙因其在决策研究方面的出色贡献而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 西蒙等主张, 决策者只具有不完全和不完整的信息, 并受到有界理性的限制, 在决策时倾向于满足或满意。 有界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是指决策者通常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这些限制因素包括决策者的价值观、思维惯习、 技能、 习惯、 不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组织中的各种因素等因而其所能做到的理性是有限的或有界的各种因素等, 因而其所能做到的理性是有限的或有界的。 即使人们在主观上希望自己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 但客观上其理性也是有限度的。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满足或满意(Satisficing)现实中 人们会由于时间、 资金 、 资源等因素限制,选择最满意的决策, 并不是成本最低的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与过程六、 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1. 决策中的政治因素2. 直觉和执著3. 对待风险的倾向.4. 伦理观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一. 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自然状态) 分类1. 确定状况下的决策:

 被选方案、 结果、 风险2. 风险状况下的决策.3. 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二. 按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分类1. 战略性决策2. 战术性决策.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三. 按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1. 程序化决策2. 非程序化决策.

 第三节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形式• 互动小组• 德尔菲小组• 名义小组

 第三节 群体决策互动小组(Interacting Groups) 互动小组可以是一个既存的群体, 如某职能部门、 某个常设委员会; 也可以是一个特意成立的小组, 如攻关小组、 特别委员会等。

 第三节 群体决策互动小组做法: 小组成员就某一问题交谈、 讨论、 争论, 达成一致, 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完成决策。 优点是成员间的互相作用有利于产生新主意、新点子, 有利于促进成员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缺点在于政治行为容易起过大的作用。

 第三节 群体决策德尔菲小组(Delphi Groups) 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向一组互相独立的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综合和平均。 组织者负责收集专家的回答并加以综合和平均, 然后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再进行第二轮预测。 在这轮中要求那些持极端看法的专家详细说明其理由。这些理由将分发给其他专家。 如此反复几次, 便可以得到一个比较集中的意见, 以此作为这些专家的“群体决策” 。

 第三节 群体决策名义小组(Nominal Groups)小组成员要求集中在一起工作, 但不允许自由讨论, 因而被称为名义小组。

 主要用于提出新颖并富于创造性的方案和主意。

 第三节 群体决策名义小组步骤:组织者挑选适当成员组成小组, 告之以大致的问题轮廓, 请成员写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然后, 轮流发表各自的想法, 并记录在黑板上。

 此时允许提问以明确发言者的意思。所有方案都已列出之后3.所有方案都已列出之后, 进行开放的讨论。最后由全体成员对各种方案进行打分表决, 得分最高的便成为小组决策的结果。1.2.3进行开放的讨论4.

 第三节 群体决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 又称畅谈会法。

 它是一种邀请专家、 内行, 针对组织内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议题, 让大家开动脑筋, 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意见, 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 经过互相启发, 产生连锁反应, 集思广益, 而后进行决策的方法。

 一般邀请五至十二人, 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

 主方法。般邀请五至十二人, 时间在持者介绍背景, 提出总议题; 然后, 与会者畅所欲言,形成思想和热情的风暴; 最后, 形成创意、 决策意向,或方案。个小时左右。

 主

 第三节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 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群体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各自的想法, 有助于避免重大的错误。• 参与群体决策的成员了解决策的意义和必要性, 所以更容易接受所做出的决策并促进其在组织中的沟通。

 第三节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缺点:• 比个人决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 会产生妥协, 有的成员具有非常强的个性, 主导着整个小组, 以至于最后的结果只是其个人的主张。• 产生“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

 的现象

 第四节 决策方法决策的方法•主观决策方法计量决策方法•常见的计量决策方法常见的计量决策方法•风险决策和决策树法现值分析线性规划••

篇三:《管理学》教案

编码  课程名称  公共管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讲授和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及其体系树立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了解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增强学生们独立判断或处理公共管理中出现的一般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其新范式的兴起还包括公共组织理论、政府的角色、公共企业、第三部门管理、公共政策、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管理伦理等。

 考试方式学科成绩的评定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规定由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组成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导论 应掌握的重点●几个重要的概念行政、管理、公共性、公共部门、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公共管理 ● 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的区别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译者前言、中文版序言 扩展性阅读材料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 第一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 [美]格罗弗?斯塔非著、 陈宪等人译 《公共部门管理》 第一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3 王惠岩 “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见学院网站“王惠岩文集”

 4王乐夫“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于互动”  《管理世界》2002 年第 12 期。

 5张梦中、马克?霍哲主编《探索中的中国公共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二章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之嬗变 应掌握的重点●早期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

 ●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理论

 ●威尔逊、古德诺、马克斯?韦伯、马斯洛、里格斯、林德布罗姆等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一章、第二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反思》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3[英]摩根?威策尔著《管理的历史》 中信出版社 2002 年版。

  4[美]蓝志勇著《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张康之等人编著《公共管理学导论》第一章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三章 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 应掌握的重点●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范式重要内容及其特点

 ●如何评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三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 第七版第二章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3张康之等人编著《公共管理学导论》第二章。

 第四章 公共组织理论

 应掌握的重点●什么是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类型和结构

 ●公共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我国公共组织概况 必读材料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二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 第七版第二编

  2[美]格罗弗?斯塔非著、陈宪等人译《公共部门管理》第七章

  3张康之等人编著《公共管理学导论》第三章

  4张建东、陆江兵主编《公共组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003 年版。

 第五章 政府的角色 应掌握的重点●政府的职能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角色及其改革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四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三、四、五章

  2刘炳香著《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年版

  3 [英] 克里斯托弗?波里特、 [比利时]海尔特?鲍克尔特著、 夏镇平译 《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附录国家档案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4彭澎著《政府角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六章 公共企业 应掌握的重点●公共企业的范围

 ●建立公共企业的理由

 ●公共企业的类型

 ●公共企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公共企业的现状及其改革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五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管理 应掌握的重点●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三部门的发展及作用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 必读材料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十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八章 公共政策 应掌握的重点●何谓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分类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我国公共政策系统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六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六章

  2张康之等人编著《公共管理学导论》第五章。

  3 刘伯龙、 竺乾威主编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郭巍青、卢坤建著《现代公共政策分析》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九章 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 应掌握的重点●什么是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与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征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式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七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十一章

  2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第四章 第十章 公共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应掌握的重点●管理的内部因素

 ●管理的外部因素

 ●财政管理、人事管理、利益集团 必读材料教科书的第八、九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八、九章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 第七版第八、九章 第十一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应掌握的重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模式

 ●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及其改革 必读材料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七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美]格罗弗?斯塔非著、陈宪等人译《公共部门管理》第九章

  2 蔡立辉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  《清华大学学报》 2003年第一期。

 第十二章 公共管理伦理 应掌握的重点●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

 ●我国公共管理伦理与外国公共管理伦理的对比 必读材料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版第十二章 扩展性阅读材料1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第十三章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 第七版第十三章、附录 E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浏览以下网站和期刊 网站中国公共管理

 中国公共管理评论

 公共管理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 《公共行政》 双月刊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中国行政管理》 月刊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主办《战略与管理》 双月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管理世界》 月刊

 法律与行政学院

 授课教师王

 伟

  20032004 年第二学期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

  电话 6126720 O上课时间2004 年 3 月6 月

  E-mail: wwfancy@vip.sohu.net

 课程名称管理学Management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程3 学分

  总学时数68其中理论讲授教学 48 学时自学理论和案例 20 学时 要求先修课程无 教

 材 《管理学》 王风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二版。

 参考书

  1、 《管理学》  美哈罗德?孔茨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 7 月版。

  2、 《管理学》 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0 月版。

  3、 《管理百年》  美斯图尔特?克雷纳著海南出版社2003 年 8 月版。

  4、 《管理思想的演变》 丹尼尔 A 雷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3 月版。

  5、 《第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著上海三联书店

  6、 《组织行为学》 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杂志

  1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管理科学》

  2《战略与管理》 参考网站网址

  1 http://www.boraid.org/博锐管理沙龙

  2 http://www.cec.globalsources.com/世界经理人网站

  3 http://www.emba.com.tw/世界经理人文摘网

  3 http://www.hr.com.cn/中国人力资源网

  4 http://www.xslx.com/学说连线网

  5 http://www.cpar.net/中国公共管理评论英文网站 一、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员初步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具有熟练使用管理学基本概念来准确描述管理现象的能力并能用管理学中的理论解决一些常见的管理问题。本课程同时还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先行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员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类的其他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 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管理思想的演变管理决策的基本类型和方法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管理变革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趋势等。

 三、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全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初步分析管理案例 2 熟记每单元所列出的重点概念 3 弄清并掌握每单元所列出的主要问题 4 独立或与学生合作完成各章思考题。

 四、 考试考核方式

  考试方式期中论文加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为 100 分平时成绩占 30 分期中论文考查占 30 分期末考试占 40 分。

 五、每周教学安排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 3 周至第 5 周教学课时8 学时

 教学要点

  1 管理与管理者包括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管理的过程特性和适用范围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

  2 组织与管理者包括组织类型、管理者素质、管理技能等

  3 管理原理包括管理原理的含义、管理原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原理体系等

  4 管理环境包括环境概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分析等 掌握重点

 掌握管理的一般概念、管理的性质、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组织类型、管理者素质、管理技能管理原理的含义、管理原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原理体系环境概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分析等。

 必读材料 《管理学》 王风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二版第 339 页。

 参考材料1 以上所列参考书的相关章节

  2 网上有关管理基本概念的论文。

 第二章

 管理理论发展 第 5 周至第 7 周教学课时8 学时 教学要点

  1 古典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等

  2 行为科学理论包括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等

  3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4 管理论发展趋势包括战略管理、管理的软化、管理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等。

 掌握重点

  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人物和基本理念 战略管理、 管理的软化、 管理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概念等。

 必读材料 《管理学》 王风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二版第277313 页。

 参考材料1 以上所列参考书的相关章节

  2 网上有关管理基本概念的论文。

 第 3 章

 计

 划 第 8 周至第 9 周教学课时4 课时 教学要点

  1 计划概述包括计划含义、特性及作用、计划工作的性质和基本要求、计划类型、计划工作过程、影响计划类型的权变因素、计划编制方法等

  2 决策包括决策含义及基本类型、决策种类、...

篇四:《管理学》教案

理学》分章教案

  《管理学》第 1 1 周教案 第 1 章 管理与管理者 第 1、2 节 管理的概念等 课时 3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定义管理、明确管理的意义;掌握管理的特性;了解管理的职能;区分管理者与操作者;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和应具备的技能;区分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重点 管理与管理者的定义、管理的特性;管理者的技能;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的特点;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认识 难点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讲授内容: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管理 (一)管理的定义 •泰罗、法约尔、西蒙、坎农、唐纳利、孔茨、罗宾斯都给管理下了定义 •综合各方认识,本教材认为: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有目标的群体活动 管理由一系列职能活动组成的过程 管理是整合组织资源的过程 管理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活动

 (二)为什么要管理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管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管理活动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 二、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被称为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指挥劳动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而管理中的监督劳动被认为是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则同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其自身运动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掌握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管理技能的能力 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管理具有系统性、有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以人为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管理手段的弹性、管理方法的经验性 3.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管理活动主要是协调活动 作业活动是基本的操作过程 4.管理活动离不开组织 管理的目的性必须是通过某一组织活动才能有效实现 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 5.管理是一项创新活动 管理的创新性,是指管理本身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 管理本土化就是管理创新性的反映 管理的创新性还在于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研究管理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脱离各类组织运行的现实状况 二、管理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管理必须具备的功能,或者说管理者在执行其职务时应该做些什么。

 最早对管理的具体职能加以概括和系统论述的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 计划职能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组织职能 –管理者根据计划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领导职能 –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 控制职能 –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第二节管理者及其技能 一、什么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实现组织目的的人。具体地说,就是在组织中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人。

 管理者不同于操作者 管理者不同于领导者 二、管理者的职责 –目标提出者 –计划者 –组织者 –指挥者 –协调者 三、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有权分配组织中拥有的一切资源的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及有关细节和程序,以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作出的决策和计划的人员

 –基层管理者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 四、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五、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指人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能力 人际关系技能指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关系的技能 概念技能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六、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是指得到了很快晋升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是指具有效率和效果的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未必都有效;有效的管理者未必都成功 课后作业 思考:

 1、管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不同学派对管理的解释? 2、为什么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3、为什么说管理职能是研究管理的核心?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试说明操作者与管理者,管理者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5、不同管理者角色的差别与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具备的管理技能是不同的? 7、怎样理解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差异?

 《管理学》第 2 2 周教案 第 2 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 1~4 节 科学管理理论等 课时 3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与讨论 教学目的 确认 20 世纪以前的管理的主要贡献者;熟悉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概述科学管理倡导者的贡献;描述过程管理理论的贡献;描述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描述早期组织行为倡导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对管理的重要性;描述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了解百年管理思想精要 重点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解释霍桑研究对管理的重要性;描述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难点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认识 讲授内容 :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思想 •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早期的管理思想就是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形成的。

 •早期管理思想家及管理思想 1.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许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如实行刺激工资的思想、工作方法研究、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分工等 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出了管理控制和计算投资回收期的必要性 3.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理论基础上,对专业化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的基础,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并对有益的建议给予不同的奖励 4.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罗伯特·欧文最早提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5.德国军事战略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提出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依据来作决策,以分析而不是以直觉为依据进行管理的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 古典管理理论是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搬生铁实验、铲炉渣实验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泰罗倡导的以科学为依据的管理理论,其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挑选工人。

 3.工时研究与标推化。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职能管理。

 6.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其他一些管理学家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对科学管理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以下一些人:

 1、吉尔布雷斯夫妇:砌砖实验 2.甘特:甘特图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西方的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心一般性的管理职能 –研究对任何组织都适用的管理 •提倡适合于所有管理的管理职能 •提出了十四项管理原则 •基本原则可以在学院中教授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韦伯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主要贡献 –发展了权威的结构与关系理论 –官僚行政组织 –理想的组织 •劳动分工 •清楚定义的层次 •详细的规则和规章制度 •非个人的关系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霍桑研究 –始于 1924 年西屋电气公司的研究 •照明实验 •生产力不随光的变化而变化 –梅奥 –作业设计研究 •社会规范或者小组的标准是对个人工作行为的更关键的决定因素 –改变了传统的观点,雇员不同于传统的机器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生产活动更呈现出大生产的特点,使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许多学者和管理专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相继出现许多管理理论和新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

 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 年 12 月,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文章,把当时的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 6 个主要学派。1980 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管理理论已经发展为如下 11 个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或管理过程)学派。

 课后作业 思考:

 1.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评价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3.泰罗的科学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评价科学管理理论?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活动职能有哪些? 5.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对它进行评价? 7.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包括哪些学派?你对各学派是如何评价的? 8.现代管理理论有哪些特点?

 《管理学》第 3 3 周教案 第 3 章 管理与社会 第 1~4 节 管理的社会责任等 课时 3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与讨论 教学目的 了解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熟悉影响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区分管理的万能论与象征论;阐明全球化观点对管理的影响;认识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把握跨文化管理的要点;分析组织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重点 认识影响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认识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分析组织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难点 认识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分析组织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讲授内容 :

 第三章 管理与社会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组织输出产品、服务、信息、财务成果和人力资源等要素 •组织需从周围环境中输入各种资源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所作的分析 •权变理论的观点 •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 二、外部环境构成:PESTIN 分析 政治与法律环境(Politics&Law)、经济环境(Economy)、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技术条件(Technology)、国际环境(International)和自然环境(Nature)

 政治与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制约或影响组织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系统,包括一国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政府颁布的政策、政治气氛等诸多因素 法律环境是指与组织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以及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机构,同时也包括与此相关的社会法律意识,其中法律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价格、财政税收制度、利率与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等要素 经济环境可能是一般环境中对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影响最为直接的部分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社会环境中由文化诸要素及与文化要素直接相关联的各种社会现象而构成的实际状态 文化环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大体上包括文化的基本要素系列、文化的价值系统和文化教育事业状况 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 包括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采用,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等内容 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是指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规范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强调的是外在物质要素的条件、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自然环境有时也被称之为地理环境 三、外部环境—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包括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 每个组织的具体环境都包括: •顾客——吸收组织产出 •供应商——供应原材料和设备 •竞争者——因特网的影响 •压力集团——特殊利益集团 四、组织外部环境的特性及其评估 组织外部环境的特性 •复杂性 •变动性 •交叉性 组织外部环境的评估 •组织面临的环境总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罗宾斯的环境不确定性矩阵 •当组织外部环境中的影响变量较多,环境的复杂程度就高,反之环境的复杂程度就比较简单;当组织环境的构成要素经常变动,我们称之为动态环境,反之则称之为稳定环境 五、管理与环境:万能论...

推荐访问:《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 教案
上一篇:《滴水穿石》教案
下一篇:小学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3篇

Copyright @ 2013 - 2024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