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案3篇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06 14:25:06 点击:
《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2个,会写10个字,在学文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积累词句,培养表达、想像能力。 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2个,会写10个字,在学文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积累词句,培养表达、想像能力。
3.在读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先吟唱一遍古诗《小池》。(生唱)
2.师:你们说说《小池》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板书:夏天)
“夏”字哪儿容易写错?(中间两横描红,学生说笔顺时用重音把两横强调出来。书空后指导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说到夏天,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热、吃冰淇淋、吃西瓜、游泳、捉蜻蜓)
2、大家的感受真丰富!有位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文章就叫《迷人的夏天》,(板书课题,有感情地读),想读一读吗?
3、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不认识的字圈起来,用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去认识它。
4、把生字条里的字读给你同桌听,不会的请同桌教一教。看谁读的最响亮,学得最认真,能够得到同桌的表扬。
5、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还能学许那些生字,读好那些句子。
6、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了。我们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7、分组比赛朗读。
要求:注意听,认真想。小作者眼中的夏天是怎么样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反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小作者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样的?板书:多彩、有趣、炎热、悠闲迷人
2.你喜欢什么样的夏天?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在这一自然段后面写上你喜欢的理由。
3.反馈:(学生任选一段说)
(1)第二自然段――多彩:
①夏天是多彩的,你们能从这段中画出描写颜色的词吗?
②除了这些词,还从那些词语中读出美?
③欣赏写夏天的美景图。
④这么美的夏天,你想怎么读这一段?(指导朗读)
⑤如果去掉写颜色的词语,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对!好词的运用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⑥用加上一些词语方法,使这把看到的鲜花图片说的更生动。
(2)第三自然段――有趣:
①你从哪儿看出“有趣”?(生说)
②写了那些小动物,它们的活动是怎样的?这样写你感到了什么?(抓住赛歌会、提灯笼两个词,启发学生想象,感受拟人句的作用。)
③读出你自己的趣味来吧!(自由读。)
④改写后两句(青蛙呱呱叫,萤火虫飞来飞去),使学生体会原句的好处。
⑤用学习的修辞手法描写下列几种动物的活动。(蝴蝶跳舞、蜜蜂唱歌、蜻蜓点水、蟋蟀弹琴。)
⑥句式训练:我们可以到花丛边看(),听(),也可以到小河边欣赏(),还可以到草从旁听()。
四、作业。
1、背诵2、3自然段。
2、选择花或者是动物的活动,写一段话。
教学后记:
夏天对孩子们来说丰富多彩,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课文,能自己找到文中的精彩的句子,词语。
《夏》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激趣,导入新课
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板书:夏),这是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
难道在同学们的心中,都是这么讨厌夏吗?夏天就一点乐趣都没有吗?
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检查预习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
(夏天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或夏天的人物活动)
3、作者喜欢夏天吗?你从文章的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喜欢。我却要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写出了夏怎样的特点?
(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夏天是突然到来还是有一个过程?请找出相关语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女生朗读第三段,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前”指春天,“后”指秋天,“生命的旺季”是指有的农作物已经收获了,有的还正在茁壮成长,还有的农作物正要播种。也就是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4、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读一读,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
(忙着收割,给秋苗追肥、浇水等。)
5、读了二、三、四段,你能说说作者喜爱夏天的原因吗?
(景美,人勤)
五、品味语言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1)“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2)“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3)“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表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4)“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挑”字,让我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呼吸,感受到了它们正在努力生长。“举着”让我们感受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前进”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瓜秧的腰肢扭动,蜿蜒蛇形。
(5)“这时……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运用拟人的修辞,“冲刺”一词看出农作物在紧紧抓住大好时光,大显身手,茁壮成长,显示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六、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这堂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这篇课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音量上面应该如何控制呢?
感情:喜爱
音量:饱满、洪亮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这篇课文,要读出夏天那种火热、急促的、美好的氛围,并注意文中感情递进的句子及修饰语。
首先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学生基本能体会到修饰语需要重读,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其次是节奏,我们在第一遍齐读的时候,节奏较慢,且有些拖拉,不适合读这样“火热”的课文。所以要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大家出示这样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
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总结规律: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
最后老师找了第三、第四段这两个精彩的段落,全班来演读。
[女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女合]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男合]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男领]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男女领]你看,
[女合]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男合]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众合]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男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男合]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众合]快割,快割;
[女合]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众合]快打,快打。
[女合]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男合]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男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女合]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众合]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七、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
八、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夏》教案3
知识目标:
1.识记新的字词。
2.了解对比等写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文章写作意旨的体现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对夏的感受。
2.老师由学生的交流而进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内容。
1.听读课文,填空下列横线。
夏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
2.讨论明确夏的特点。
紧张
热烈
急促
三.朗读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特点。
1.明确这三个特点在文章中的章节分布。
2.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准备读2、3两节,一组准备读4节。
3.朗读比赛,看谁能读出夏的特点。
四.品析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特点。
1.全班分为两大组,上一个环节读2、3两节的大组以小组为单位品析4节,另一大组品析2、3两节。
要求: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字、词、句,或结构特色,或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等。
2.交流讨论。
五.归纳总结全文主旨。
1.齐读末段。
2.讨论:作者大声的赞美夏,真的是因为夏的景美,真的是因为夏的天气热吗?
3.明确:作者的意图是为了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
六.归纳小结。
1.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学习本文的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并作业:找出一两首写夏的诗文,和本文比较一下,写出夏的什么特点,有何异同。
推荐访问:教案 《夏》教案3篇 《夏》教案1 《夏》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