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植树问题教案3篇(精选文档)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05 18:10:08 点击: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形植树问题教案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与发现植树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不能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来完成。
2、揭示课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其实,“植树”这件事还很有数学上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去植树,每隔5米分为一段,一共可以分成多少段?
100÷5=20(段)
2、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读题分析理解:“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的意义。
可能许多同学列成:100÷5=20(棵)
(2)学生试做。
让学生讨论。
3、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的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4、学生依次画图,课件依次演示画图过程的算法。
段数棵数
12
23
34
56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5、完成例题。A:先要求出段数:100÷5=20(段)
B:再次求出棵数:20+1=21(棵)
6、再次感知,找到规律
课件上做习题栽了8棵树,有()个间隔。(两端都要栽)
有20个间隔,栽了()棵树(两端都要栽)
三、尝试练习,做一做
课件:1、园林工人沿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做书上的练习P122(练习二十)。T1、T2写在书上。
四、巩固加深,拓展。
1、打开书P117读书,思考。
2、你在这一节课有什么遗憾?
3、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4、联系生活举例,加深理解。
五、总结延伸
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解决了两端都栽,如果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圆形花坛)栽树又怎样计算等待下一节课再去研究。
板书设计:
段数棵数学生练习板演
12
23
34
45
规律: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3
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情境图。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
板书课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
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
(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
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a.19×2+17×2=72(个)
(19+17)×2=72(个)
b.18×4=72(个)
c.17×4+4=72(个)
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
推荐访问:环形 植树 教案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3篇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1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