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6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18 18:55:16 点击:
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6篇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艺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指导教师: 专 业: 音乐学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 级: 音乐本科 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
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 指导教师:
专
业:
音乐学 学生 姓名 :
学生 学号:
班
级:
音乐本科
评定等级:
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
【摘要】
彝族民间音乐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具有集体性、 宗教性、 文化性、 民俗性、 综合性等特点。
音乐充分表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丰富的记载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习俗,并对彝族文化的发展及传承起到了 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其劳动与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彝族 ; 音乐 ; 文化 ; 传承;
彝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 历史悠久、 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 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极为丰富。
无论是婚嫁办丧、 逢年过节还是劳动间隙, 都要用歌声与舞蹈来抒发情感。
因为地域的不同他们的音乐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 使彝族音乐具有种类纷繁、 风格各异、 姿态万千的特点。(1)彝族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下来除了 一些文物、 文字和媒介的作用外, 彝族音乐、 舞蹈、 器乐是彝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保存的重要途径。
一、 传播文化的载体 在古代就有职业歌官和半职业音乐人员, 当时他们有专门的称呼叫做 “布摩、毕摩或摩师”,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他们都是以唱诵经文的形式进行的。
毕摩博古通今、 能言善唱, 懂得彝族的文字、 彝族的各种礼仪。
法国人类学家欧仁. 博班曾说:“仪式是人类文化真正的纪念碑”。
诞生、 成年、 结婚、 丧葬和各种节日庆典, 每一种仪式都包含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各种仪式中毕摩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他们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演唱, 内容包括天文、 地理、 民间文学、 人伦、 哲学等。
彝族的祭祖大典, 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中最重要的典 礼, 在典礼中请毕摩为其诵经, 超度其灵魂升天成为氏族的祖先神灵, 并最终成为氏族保护神的重大转换仪式。
该仪式将彝族的宗教礼仪、 民俗风情、 文化娱乐活动融为一体, 系统全面地反映彝族的社会生活, 是彝族社会群体生活中最为重大的典礼之一(1)。
这也就是彝族的“毕摩文化”, 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国著名的言语学家、 彝学专家马学良曾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
彝族先祖独特的文化创造流经岁月的洗礼传承至今, 其中毕摩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
在各种仪式大典中毕摩唱诵经文同时也向人们讲述历史、 传播文化、 文化教育等知识, 毕摩是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他们在彝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有着巨大的贡献。
毕摩的诵经音乐把彝族人民的民族风俗、 英雄故事、神话传说、 人文历史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诵经音乐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古代没有专门记录音乐与舞蹈的器材, 人们为了 能够把音乐活动的场景记录下来只能靠画家的画笔来完成, 因此出现了不少栩栩如生的音乐舞蹈图画,
通过这些图画从侧面形象的反映了音乐舞蹈生活, 从画面之中也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例如史诗壁画《梅葛》 是叙述彝族人民生活的叙事史诗, 分为六个小部分, 即开创世、 造人、 造物、 婚嫁、 文字创造及传承和各种节日。
每一个画面都生动的描画出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敢于造天造地造万物的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细致传神的场景描画, 体现出彝族人民丰富多彩、 能歌善舞、 热情好客的民族风俗习惯。
绘在巍宝山文昌宫龙厅桥桥墩上的壁画《松下打歌图》 描绘了 30 多个欢喜若狂的彝族同胞在一棵枝干繁茂、 崎岖妙美的松树下, 不分男女老少绕着熊熊火焰围成圈、 舞起大刀随着芦笙笛子的音乐载歌载舞, 欢畅淋漓的生动场面。这些
壁画记载着彝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人民的生活习俗, 与悠久的巍宝山歌有密切的关系, 是研究彝族歌舞及彝族服饰的宝贵文物。
现存的音乐舞蹈画有很多, 像《双奴吹唢呐》、《凯旋颂组画》、《演奏》 等, 每一幅画都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与彝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画面。
彝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的器乐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句谚语这么说:
“口弦会说话, 月琴会唱歌”、“铜鼓一向, 脚板就痒” (2)。
彝族的民间器乐非常多, 它不仅具有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并以其丰富的演奏形式在彝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主要乐器有马布、 口弦、 月琴、 葫芦笙、 胡惹、 巴乌、 唢呐、 小闷笛、 毕鲁、 直笛、 横笛、 箫、 三弦( 大中小)
、 四弦等 30 余种。虽然有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律还不完善, 但是它们能够把彝族人民的心声和生活的场景吹奏得活灵活现。
如马布, 用牛角制成并涂以彝族传统油漆, 其音色宏大明亮, 一般用于火把节、 婚庆、 礼仪、 丰收等仪式中。
月琴, 又叫弦子, 是彝族成年男子不可或缺之物, 是跳舞时必备的伴奏乐器, 同时也是成年男子用于向心上人表达爱恋的独特工具。
它的音乐形色各异, 姿态万千, 音色明亮华丽, 旋律丰富多彩, 乐曲分布广泛、 数量数不胜数。
葫芦苼在史书记载更是不胜枚举, 它是彝族传统乐器, 可以演奏和音, 是理想的伴奏、 伴舞乐器。
在其他民族中也被广泛使用, 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民族乐器, 其曲调旋律节奏欢快, 舞曲风格很浓。多用于“打跳”、“跳笙” 等场合。
因为传统文化的需要, 彝族器乐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自生也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音乐是感情的语言, 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剂, 是培养美好品德的重要工具。
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悲与乐、 美与
丑、 暗或明等丰富的感情都通过音乐流露出来, 同时被人们所感收, 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世界, 从而使日常生活中的彝族人们进一步认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 通过音乐可以多方位地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
如果没有音乐, 只用白话说、 念, 就不能够吸引人, 如果没有音乐, 彝族的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就不能很好的传承下来, 如果没有音乐, 彝族人民的生活就不像这般歌舞相融、 多姿多彩, 彝族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及文化传统的传承离不开音乐作为载体。
二、 民俗的灵魂 每逢节日或是酒宴、 婚嫁、 丧葬等仪式, 彝族人民都用歌舞来进行庆祝。彝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 揭示了彝族社会生活的面貌, 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赞扬了他们惩恶扬善的美德, 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由、 创造幸福的思想, 同时还保存了彝族简练、 生动、 形象的语言特征, 在彝族民间文学创作中彝族民歌是不可缺少的源泉之一。
音乐不仅能够使人心情愉悦, 而且能够叙述出一个民族的生活场景以及这个民族的人文历史、 神话传说、 英雄故事等。
例如叙事歌, 在彝族不同支系当中也有不同的名称, 有的叫“先基”, 有的叫“莫帕合”, 还有的叫“阿嫫里惹”。
每逢节日、 婚嫁、 丧葬或新房建成以及各种宴席时都会有专门的歌唱者进行演唱,有时还伴有舞蹈。
它所包括的内容很多是展现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英雄历史故事, 还有爱情故事等。
这些音乐都记载了彝族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礼仪、风俗, 这些歌曲还叙述了彝族人民狩猎、 农耕、 战争、 住所迁移和民族繁衍发展等。
通过用叙事的形式把它传承下来。
这些歌曲的曲调既短小精辟又简明扼要,音域不宽, 旋律的变化小, 装饰音也不多, 但是它的歌词内容比较长, 有的歌曲要唱上几天才能唱完, 它的旋律、 音调、 节奏的变化主要是根据歌词的变化而变化的, 歌词主要是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 吟诵性较强。
例如《阿诗玛》、《阿细的先基》、《逃到甜蜜的地方》 广泛流传于民间。
在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条件下, 叙事歌给后人对民族文化历史、 各种生活生产知识以及风俗礼仪的了解和学习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弥郭》 这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叙事歌就叙述了 彝族创世造物、 民族历史以及各种仪式、 祭祀活动的功能。
叙事歌能够把彝族人民的各
种生活场景及文化习俗传承下来, 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音乐的作用, 没有音乐叙事歌就失去了传承的社会功能。
情歌在彝族民歌当中也是相当丰富的一种题裁, 四川凉山彝族就赋予情歌独特的称谓, 它的曲调、 题材和内容都与其他种类的歌曲相互分别开来。
歌词内容朴素自然、 形象生动, 在不同场合中歌词内容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有些曲子少量歌词就可以完整的表达完歌者的意愿, 但有些曲子歌词内容繁多涉及面广, 因此需要几天或者十多天才能把歌曲唱完。
比如青年男女相约到野外对歌, 歌曲的曲调就比较短小, 而婚嫁时在青棚里唱的情歌歌词数量就比较长。
彝族情歌多是在野外进行, 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在有的地方不能在家中或长辈面前演唱,必须到野外演唱。
在家中演唱时只能低声进行, 用音乐优美的旋律抒发自己对意中人的爱慕、 思念和揣测期盼之情。
除此之外, 歌词表达出劳动、 逗趣、 讽刺、生活知识、 思念、 苦情、 歌颂现实政策、 歌颂党的领导, 还有歌颂忠贞的爱情、圆满幸福的婚姻, 以及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 抢婚、 以及虐待妇女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来充分体现出彝族人民的民族特色, 体现出音乐的重要作用, 没有音乐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彝族情歌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 有独唱、 对唱、 齐唱, 还有一呼百应、 一唱众和的特点, 彝族情歌在演唱时大多都是用本民族的方言进行演唱, 也有采用汉语唱法的。
演唱时有传统歌词, 也有即兴创编的歌词。
在演唱过程当中多以清唱为主, 有时也用葫芦苼、 竹笛、 月琴、 三弦等器乐伴奏。
歌词的句式有五言句式、 六言句式、 七言句式、 自由句式、 有的还运用上下句式。
情歌是彝族青年男女谈婚论嫁时必不可少的歌曲, 优美的音乐充分表现出男女青年的炽热心灵及对爱情的呼唤, 流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同时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生活现状。
嫁娶、 丧葬礼俗中, 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不可缺少的。
彝族的婚嫁礼俗是彝族传统文化与民俗特性的体现, 是彝族古老的大型礼仪之一。
每逢男婚女嫁时便载歌载舞至天明。
在婚礼当中,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用歌声来表达其蕴含的意义。
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表达出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婚礼当中音乐能够表达祝福、 相互赞美、 叙述英雄历史故事等等。
歌曲旋律通常简而易懂、 优美动听, 歌词却随着歌者的思想而不断改变。
在婚礼中加上这些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无疑不是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
彝族民间音乐在这些礼俗之中被传承下
来, 同时他们的礼俗也在音乐作为载体的作用下世代流芳。
丧葬也是受彝族人民重视的礼俗之一, 在丧礼中人们用低声哭唱以表示对逝者的悼念, 歌曲旋律与歌词有一些是传统的格式, 但很大一部分是即兴创作, 低沉的音乐叙述逝者的身平、遭遇及对逝者的怀念。
歌者用沉重、 低沉的声音演唱, 歌唱时旋律比较慢, 表达对逝者沉重的悼念, 使人们的心情也这般沉重。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之所在, 没有音乐人们就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民俗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音乐。
酒宴、 婚嫁、 丧葬、 祭祀仪式以及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表达因为有了音乐而流芳百世, 并且只有音乐才能使其表现得活灵活现, 把彝族的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音乐民俗就失去了它的风采。
彝族民俗是在音乐作为媒介的作用下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 彝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音乐使彝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了 一个充满歌声的王国, 讲述彝族英雄历史传说的叙事歌、 描写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 日常生活中的小调、 山上劳作的山歌、 生产劳动中的劳动歌、 儿歌以及各种风俗民歌都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了音乐作为调味剂, 就能够使人们感到轻松和快乐, 可以减少精神压力、 寂寞、枯燥感。
音乐是彝族人民生活调精神的剂品、 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 具有感化人、 塑造人、 拯救人的作用。
经历了 数千年的繁衍和发展变化, 彝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始终如一。
在彝族各种仪式、 风俗习惯以及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许多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歌曲。
这类民歌调子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旋律优美动听, 曲调短小明快, 节奏鲜明, 很多是即兴编创的歌曲。
曲调的旋律、 歌词内容都体现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 随着劳动的节奏发出各种短小的声音, 以减轻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 , 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
如采茶、 放牧、 下种等。
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 人民愉快的劳动,欢乐的生活, 展现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 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 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音乐是彝族人民紧张、 单调生活的调剂,使彝族人民在一种轻松、 欢快的氛围中劳动、 生活, 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同时音乐是生活中的一
股清泉, 给人听觉以愉悦, 陶冶性情、 净化人的灵魂, 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
音乐能帮人们排除忧愁和悲伤, 从痛苦中解脱, 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可以使烦恼、 不快立刻烟消云散。
所以音乐是彝族人民的精神粮食, 是彝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无论婚嫁丧葬重大庆典、 劳动生活都离不开音乐, 音乐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 音乐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为了能够赶上社会的...
篇二: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的社会功能内容摘要:
学术界认为, 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 抽象的、 精神性层次上, 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 实践的、 物质性的层次上, 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
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
音乐特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也非常具体的表达出音乐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这层意义上音乐的作用非常的巨大。
他的重要性是他象征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
音乐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关键词:
精神
治疗
象征
财富
一、 音乐的作用
学术界认为:
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 抽象的、 精神性层次上, 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 实践的、 物质性的层次上, 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
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 庆功禳灾的乐舞, 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 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 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 音调、 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 并起着消除疲劳、 鼓舞意志的作用。
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 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
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 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 达到一致。
各种严肃的颂歌、 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 歌颂、 祝愿、 憧憬, 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
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 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 都曾有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 提倡音乐治疗。
有些民族长期保持着用舞蹈、 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
在工业生产条件下, 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 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 边劳动边欣赏音乐, 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
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 音乐治疗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 前景。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互结合用人声歌唱的音乐与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 两者都以人类的嗓音为物质手段。
语言艺术中讲究格律和声韵的韵文对语音本身的选择和排列是有审美要求的, 这种审美要求所遵循的美学规律与音乐所遵循的是一致的, 因此韵文就带有音乐性。
随着韵文的文学体裁特征不同, 所形成的音乐体裁也就不同, 与抒情性的韵文相结合形成歌曲, 与叙事性的韵文相结合形成长歌、 叙事歌或说唱音乐, 与戏剧性的韵文相结合形成戏剧性的唱段。
到了近代, 器乐获得高度发展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式:
戏剧开场之前演奏的序曲, 标题音乐中的音诗、 音画等, 这类体裁的音乐演奏并不伴有文字内容的歌唱或朗诵, 而是用丰富的管弦乐队技术手段来表现某一部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
二、 音乐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有形无声的仪式、 和有声无形的音乐于一个社会之重要性,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就已经相当清楚地认识到。
这不但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音乐天赋之人, 更在于孔子对人生和社会内涵的天才而深刻的洞识。
事实上孔子对协调社会运作的基本主张, 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孔子反复强调“礼、 乐” 的重要性, 以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 在于“礼、 乐” 。
这里的礼, 简而言之, 就是大到君主小到子民之形体参与的一系列的形式化仪式活动, 比如祭祀之礼等等; 所谓乐, 即是日常生活或仪式里所演奏的音乐。首先在大的方面, 如治国安邦, 孔子认为, 一个国家要想和谐、 稳固, 必合乎礼、 正乎乐。孔子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礼”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音乐特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也非常具体的表达出音乐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每当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 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民族的团结不用语言, 不用文字就能让所有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在这里音乐更像是一张无形的世界名片, 告诉各个不同国家, 不同种族, 不同肤色的人们, 我是中国人。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和音乐的表达形式, 可以说音乐也表现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
同时也代表着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
在这层意义上音乐的作用非常的巨大。
他的重要性是他象征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
三、 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
1、 学术界认为音乐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有以下三点:
(1)
、 反映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音乐。
(2)
、 反映旧生产关系残余及其思想的音乐。
(3)
、 反映新生产关系萌芽及其思想的音乐不能笼统地不加区别。
说到地位就不得不说他对社会的贡献, 地位的高低是与贡献的大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认为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 而且会越来越高。我想用生活中和当今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来阐述我的观点。
2、 音乐在社会中的影响 (1)
、 音乐对社会影响的实现方式 音乐对社会的影响, 主要通过它的社会性来体现。
音乐的社会性通过什么来表现? 唯一的途径, 就是通过公开的音乐演奏、 公众的音乐会。
换句话说, 音乐就是让人听的!
像许多艺术形式,
音乐反映社会,
有时提出问题, 社会的准则和价值。音乐在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构建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 因此很多精神科医院利用音乐当作一种治疗工具; 有时辛苦工作一整天之后, 我们听一些柔和的音乐会感到轻松, 再度充满活力; 有些工厂他们播放音乐使员工工作更有效率。
很多孕妇利用音乐胎教, 让自己未来的孩子更聪明。
甚至还有一些养殖企业, 利用音乐来达到让母牛多产奶的目的。
通过音乐来舒缓紧张的神经, 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通过音乐来激发自己的斗志, 通过音乐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音乐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这些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了。
这是音乐对人的贡献。
同样音乐也推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具体的说音乐直接推动了:
娱乐业、 出版业、 唱片业、 旅游业、 新
媒体产业、 网络业、 影视业、 通信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因为音乐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容上, 报纸、 图书、 杂志、 电视机、 网络之不过是物化的载体。
(2)
、 音乐对社会影响的现实情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1998 年全球有关音乐相关的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商品贸易量的 7. 16%, 从 1980 年的 953. 4 亿美元到 1998 年的 3879. 27 亿美元。
在纽约, 音乐方面的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从 1993 年的 47. 35 亿美元上升到 2000 年的 83. 23亿美元, 音乐文化艺术为纽约创造的收入 1995 年已达到 134 亿美元。
纽约硅巷的新媒体产业已经成为九十年代当地经济领域中最有活力、 发展最快的产业, 年收入增长率高达 45%还有在英国, 以音乐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是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 1997—2001 年间年增长率达到 8%, 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 2. 6%的三倍多, 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超过 8. 2%,创意产业产值 2001 年已达到 1125 亿英镑。
在伦敦, 创意产业是伦敦的第二大产业, 仅次于商业服务业, 已经超过制造业、 零售业等行业, 产值已达到 250-290 亿英镑。
在加拿大, 以音乐文化产业和艺术娱乐休闲两大类为主的文化产业, 年增加值在加拿大统计局划分的 18个产业中位列第六, 占全国的 GDP5. 6%, 总计 525. 24 亿加元。
(3)
、 音乐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随着各国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和音乐文化产业的逐步壮大, 音乐文化的产业属性越来越强化, 音乐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中对知识产业的推动愈来愈大, 经济中音乐文化元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经济文化的趋势也开始显现。
通过以上三点的阐述, 我认为音乐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却真实的客观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供了具体的实在的经济效益。
从这两点意义来说音乐对社会的贡献非常的巨大。
不容质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 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音乐对社会的作用, 不仅是在人们形而上的精神意识方面的, 而且在对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 都有着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且音乐还会不断的提供给我们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推动更大的社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心身疾病保健音乐》 王旭东 吴小平 风潮有声出版有限公司
1994
《中国古代音乐史》
金文达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年
《音乐美学》
王次炤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
《中国音乐史》
臧一冰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3
篇三: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民歌的类别及其社会功用 作者:王春月 单位:
20060450320 摘要:
汉族, 由于人口 较多 , 文化发展历史一般也较长, 从全国角 度来看,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我国幅员 辽阔, 各地的气候、 地理、 劳动方式、 生活习 俗、风土人情各异, 相应各地的民歌也不同, 致使体裁划分复杂化。
多 数学者认为体裁划分的依据是产生该类民歌的社会生活条件、 歌唱场合、 民歌的社会作用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歌的基本音乐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
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 山歌、 小调三种三种类别。
而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覆盖生活层的不同使民歌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除了 娱乐作用 外, 它在日 常生活中还有众多 实际功用 。
关键词:
汉族民歌类别、 民歌的社会功用 号子, 或称作劳动号子, 是人们在劳动时配合用力而自然发出的呼喊吆喝之声。
号子产生于劳动, 配合劳动而存在, 因此, 说它依附于劳动, 也并不过分。
号子的表现特征, 大多采用“一唱众和” 的传统方式, 这是集体劳动的需要。
因为必须要有组织劳动力的人。
号子的音乐, 多是领唱与合唱(或齐唱)
交替、 重叠, 而领唱的旋律一般比较自由、 舒展而富于华彩; 众和的部分紧促规整, 重要在于节奏的呼应。
这种对比生动、 鲜明。
号子音乐虽然不是为了演出, 只是劳动者感情的自然抒发, 但却真正是“出自肺腑” 的感人的音乐。
山歌, 是山野之歌。
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 兴之所至, 尽情抒发, 或婉转秀丽, 或高亢入云, 悠扬悦耳的歌声, 与天地相共鸣, 在山光水色间回荡。
山歌的音乐, 主要不是配合劳动, 却常常是伴随劳动而存在。
或者可以说, 它已经开始朝着从劳动的制约下解脱出来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 而趋向于“独立” 的艺术创作活动了。
山歌所表达的内容, 是相当自由,相当丰富的。
传统的山歌, 反映爱情方面的题材广泛, 手法多样, 历史悠久, 人们很喜欢传唱。
其他各种生活内容, 用山歌形式来表达, 也都很为出色。
山歌, 是一种表现力强, 适应性强, 善于变化的机动灵活的民歌品种, 是一种朴素的民歌。
小调, 或称作小曲, 主要是一种风俗性民歌。
与号子、 山歌相比较, 小调已完全脱离开劳动的制约, 而趋向于独立和完整的艺术境界。
可以说, 小调是精雕细琢的, 群众性更广,表现内容更宽的优美生动的民歌品种。
小调有着较明显的文娱性质, 因此在演唱时也相当讲究, 如加一些民族乐器伴奏, 甚至配合一点简单的动作, 都是很常见的。
这样, 有的地方小调, 便向化装表演的戏曲方面发展了, 像安徽黄梅戏, 江西采茶戏, 云南花灯戏, 湖南花鼓戏等, 其唱腔都是当地的民歌。
虽然戏曲的形式早经群众承认, 但民歌手们还是把这些当作民歌来演唱。
也有一部分小调, 随着商业的兴盛, 而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小调保存在农村的,一般较为亲切而富有朝气, 虽活跃火炽但并不做作, 像《对花》 一类欢快风趣的民歌, 深入人心, 为农民平淡劳碌的生活, 增添了不少神奇耀目的色彩。
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 除了娱乐作用外, 民间歌曲还具有如下多种社会功能:
一、 教育与传承功用。
在我国一些民族中, 流传着演唱长篇叙事诗、 历史诗的民歌。
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 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 以及历史、 生产、 生活和礼仪知识。
它们多在节日、 祭祀或婚丧礼仪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 气氛肃穆。
这些民歌的曲调起伏较小, 吟诵性较强, 篇幅长大, 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 一般需要数小时、 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叙事歌还歌唱民族英雄和其他民间传说, 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 起到向青年人进行理想、 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叙事歌中还有关于生产建设的非常详细的叙述。
从选材备料到所有工程细节, 以至相关的民俗活动, 均有细致的描
述, 使民族传统工艺和风俗得以世代传承 二、 人生礼仪功用 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 即诞生、 成年、 婚姻和死亡。
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活动之中。
1.诞生礼 对许多民族来说, 婴儿的出生关系到民族的兴盛。
因此, 为新生儿唱喜歌、 祝福歌, 就成为这些民族的共同习俗。
2.成年礼 成年礼标志着被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
举行过成年礼的人, 开始拥有成年人的权力, 如公开而正式的社交活动, 恋受婚媾、 参与氏族的秘密等。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成年礼有行度戒礼、 换裙礼、 穿裤礼、 割礼、 拔牙染齿、 纹身等方式, 并常伴随着歌唱或群体歌舞。
3.婚礼 婚礼是人的终生大事, 各民族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婚礼中常常有歌舞活动以示庆贺, 有些民族更有专用的整套歌曲和严格的程序规定。
4.葬礼 在人生各项礼仪中, 葬礼的内容最为复杂。
从古代起, 我国便把对死者的安葬看作重大而庄严的事情, 那时已有相当完整的葬礼。
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 葬礼一方面是对死者一生的贡献进行评价和追念, 另一方面又是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个世界而表示祝福。
传统葬礼大致有停尸、 招魂、 吊丧、 殡仪、 送葬等程序, 许多民族在中、 老年人的葬礼上还伴随着歌唱或歌舞。
我国汉族地区也有在葬礼上唱丧歌的习俗。
人死后要在家中停灵数日。
守灵时,请三、 五个歌手来唱丧歌。
由天黑唱到天亮。
丧歌可唱亡人、 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等。
有些地区的丧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
有的还用锣、 鼓伴奏, 歌师在灵前边跳边唱。
还有的地方守灵时搭棚请戏班子来唱戏。
三、 祭礼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的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和由巫师、 巫婆主持的祭神驱邪、 除病免灾的仪式。
四、 交际功用 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 交流、 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
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 民歌是我国许多民族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功用。
一些民族传统的歌唱节日也往往与此相关。
西北地区汉族的“花儿会”。
在节日的那一天, 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 嬉戏和对歌, 歌声通宵达旦, 可持续数昼夜。
青年男女从相识到定情, 往往要有一定过程, 对歌的内容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序。
在传统的民族歌唱节日和走村串寨的对歌活动中, 对歌除了具有择偶的实际功用外, 还有比赛智慧和口才的娱乐作用。
注释:
参考文献 《浅谈汉族民歌的类别》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转帖 更新时间:
2003-12-12 11: 43: 46《中国民歌的社会功用 》
http: //www. chinese. cn 2009 年 11 月 13 日
10: 18 中国网
篇四: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一 ●【艺术广角】二胡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二胡音乐既是艺术科学的分支同时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二胡音乐不仅仅是一串串音符的流动。它更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沟通交流的渠道二胡音乐的社会功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二胡音乐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整合”是一个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法国社会学大师埃米尔・杜尔克姆 在其《社会分工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需要以社会的“集体良知” ¨ 为基础。而美国社会学家 ・帕森斯在其 中提出任何社会生存和正常运转要依赖四个结构和功能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文章中提及的。社会整合”亦指社会一体化即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结合而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过程和结果。奥勒姆则将社会整合定义为。借以调整和协调系统内部的各套结构防止任何严重的紧张关系和不一致对系统的瓦解过程”。 就二胡音乐而言它所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其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为文化方面的整合。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发展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和道德价值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比较突出积极进行社会整合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二胡经典音乐 江河水》等作品以悲愤情节交加的描绘、刚柔相济的音乐艺术表现通篇贯穿着一个“情”字扣人心弦、撕心裂肺一般剧痛的音色旋律。表现了人们对不幸的婚姻的同情与悲愤。和对忠贞爱情的极大缅怀以及对民主自由的无限向往同时对世间强暴的丑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江河水》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公平正义感唤起对民主法治社会的向往使人们坚定冲破陈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高度民主与法制的社会、继续坚持走改革开放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因此二胡音乐艺术对协调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促进科学的社会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胡音乐的情感交流功能在现象学社会学家舒茨看来音乐的演奏过程具有一种特殊的沟通情景它不需要借助于概念化的图式就可以在演奏者和听众之间传递音乐信息和交流感情。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人群流动频繁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分化、形成。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的生活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寻找新的情感交流方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情感交流方法体系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发展一大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二胡音乐艺术犹如一个充满情感的清凉甘泉滋润着人们情感交流的心灵世界透过它人们分享肴共同的情感体验彼此间的情感能够得到自由的沟通。二胡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跨越了民族、时代的界限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一首旋律精美、故事情节感人的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 通过塑造兰花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天真、纯朴的农村姑娘的典型形象和揭示她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兰花花勇于向封建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构建小康水平的和谐社会需要加深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情感交流增进彼此问的理解与互助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二胡民族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正是伴随着民族的呻吟、痛苦到欢乐以及富强与腾飞的历史而发展起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二胡民族音乐艺术深切地寄托了这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想。是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文化意志的灵魂。众所周知二胡经典名曲 二泉映月》描述了一个沦落街头卖艺为生、受尽了欺辱的民间艺人阿炳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的战乱时期悲惨生存的场景。阿炳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千百万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追求光明和理想。最终凝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艺术该曲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感、社会典型性以及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二胡音乐的民族情感促使了各族人民心理的相互沟通和共鸣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各族人民才能不互相歧视和排斥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于一个大家庭中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共同奋斗。而阿炳二胡音乐艺术的传播帮助人们较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真切地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二胡音乐的社会激励功能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号角般的旋律坚定有力的 李黧音乐的社会功能 模式 年第 期万方数据【艺术评论】节奏。形象地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气概。 】音乐主题采用了内蒙古音乐紊材点出了战马奔腾的特定地理环境主题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节奏具有积极向前的动力感该作品还运用了转调、强弱对比、抛弓、击弓、快速双弦抖弓、演奏人的呐喊声以及在小军鼓三连音急滚奏的衬托下。连顿弓模仿马嘶声和号角声整曲情绪高昂、饱满始终催人奋进。笔者所创作的《喜庆节日》表现了在盛大的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歌颂祖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前奏欢快、充满喜悦之情曲调旋律流畅、乐曲衔接紧凑、整个乐段层次分明从始至终一气呵成。这种富于抒情歌唱的旋律既描写了祖国各条战线的人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硕果累累的场景又抒发了人们内心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这也是二胡音乐艺术与其它音乐艺术所具有的激励功能的共性所在。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渴望得到更高层次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需要更美更多的音乐生活。在二胡音乐艺术中。有许多非常优秀感人的作品经过历代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多少年来一直伴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升华而向更高层次发展。许多作品与。高级化”的西洋古典精品并存。可见最具有民族性的作品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作品。近年来二胡音乐艺术学习借鉴西洋的一些作曲技法、运用我国民族音乐素材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精品至今仍是国人宝贵的精神食粮如二胡独奏曲《长城随想》、《二泉映月》、鬈梁祝 、《兰花花叙事曲等中国名曲在民众当中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也是世界各国民众所喜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华民族的风格特性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韵味以及深刻的内涵 】。像《长城随想》无论是在形式、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能够使人们在头脑中自然地浮现出长城的图景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力量的象征它犹如巨龙蜿蜒起伏于世界的东方。《长城随想》用民族器乐二胡表现如此伟大的主题赋予其交响乐般的宏伟气概。是一次艰辛的艺术劳动。该曲的音乐语言听起来仿佛很熟悉但又说不出用了什么特定的素材时而是高亢激越的京剧风格时而是极富声腔口语化的北方书鼓的音调时而使我们领略到古琴古朴高雅的神韵时而则似乎是从其它民族乐器中借鉴来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表现手法。作曲家刘文金采用协奏曲这一外来音乐体裁来体现长城主题是经过深恩熟虑的民族器乐含有巨大的表现潜力。二胡特别具备的抒情和深沉的气质尤其擅长于旋律的表现。而采用民族乐队协奏则又自有其特殊的风味且可与二胡音乐取得协调掺和。并借此在乐队配器上探索出新。二胡音乐艺术不仅与其它音乐在艺术形式、结构、情 感表达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当中它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建国初期吴厚元根据歌剧《江姐》主题音乐和重要唱腔选曲提炼创作出一首二胡曲《红梅随想曲》以宏大悲壮、气字轩昂的气势和深刻的抒情性。展现了共产主义战士江姐的英雄形象。讴歌了她的理想、情操对敌斗争的坚强性格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二胡曲《红梅随想曲》的作曲家为充分展示英雄性题材在二胡的技法运用上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并以乐队协奏形式交相辉映使作品以雄浑壮阔的气魄将缅怀、赞颂英雄人物的情怀鲜活地展现出来。作品以起、承、转、合的发展逻辑结构构成了大型再现性的复四部曲式。《红梅随想曲》的表现形式很好地借鉴了西乐的创作方法近似单乐章的协奏曲结构。主题音乐的确立与贯穿、体现技法发展的高难器乐音型、调式调性的布局。转部”音乐的展开。二胡与乐队的对峙、抗衡、复调音乐的呼应融合以及乐队宏大音势的协奏等均体现了“西为中用”的借鉴创作原则。作曲家以立足传统为二胡创作的基点体现了整体结构演进的起承转合传统思维逻辑同对。扳腔体。套腔。结构的引用调式调性的转换充分依附于二胡乐器性能的发挥旋律更展示了音色变化的丰富性。二胡音乐的文化符号功能作为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土生土长的二胡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进化、演变等曲折的历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并在许多国际事务和重大场合中频频出现和亮相。如在 年 月上海 会议开幕式上。晚会既有二胡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又有二胡演奏。再如在 年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作为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中国 分钟的节目演出中。第一个精彩节目是用二胡演奏中国名曲《茉莉花 东方美女用中国乐器二胡演奏中国元素。这充分体现了二胡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一个方霭。瓦在 。 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更是有六十位美女身穿华服人手一把二胡集体演奏。六十位美女在舞台上一边表演一边拉琴委婉动听且动作整齐。在灯光的映射下展现出一个人间仙境。与传统的二胡演奏相比闭幕式上的二胡表演更加时尚、现代充满动感。就笔者自己而言在过去的几年里也曾多次到海外进行二胡演出。如 年夏天。笔者在世界维也纳。金色大厅”与著名施特劳斯乐团合作。成功地演绎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赛马》将二胡音乐传向了世界将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在二胡音乐兴盛和流行的背后。笔者认为二胡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充分体现 万方数据
了中国文化的符号功能而国内目前二胡教育事业的兴盛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国人对于传统的重新重视突显中国人的民族自信的崛起而二胡音乐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更是与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不可分割这正应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可以说在 世纪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二胡音乐在新的机遇下。将取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更为辉煌的业绩。谈梅山民歌资水滩歌二农的艺术美‘‘【艺术广角】注释【 】安冬尼臭勒鹰 政治社会学导论 董云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 】李秀清 二胡演奏教程 大象出版社 年第 页。【 】李秀清‘二胡演奏教程 大象出版社 年第 页。 】陆建业 简论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 上篇 艺术探索 年第 期第 页李秀清华中科技大学责任编辑张慧瑜梅山文化是我国南方残存的原始文化之一是湖湘文化系列中的组成之一。但由于梅山地区的地理特性。梅山文化一直是鲜为人知。历代学者均未涉足。近代以后。特别是建国以来这一风格独特的文化体系才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梅山民歌是梅山文化的一枝奇葩。其历史十分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异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民歌体系。资水滩歌又是梅山民歌说唱音乐艺术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感情质朴真挚表现技巧独特。创作手法丰富。资水曾是一条梅山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河在这条河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梅山先民。资水是湖南境内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一。经湖南的武冈、隆回、邵阳、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县 市 流入洞庭湖。资水有两源夫夷水和赧水。夫夷水一称罗江、夫彝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北麓桐木江。往东北方向自新宁县窑市之南进入湖南再与源出城步县青界山黄马界的赧水相会于邵阳县双江口始称资水。资水出靖州绥宁县东南百里之唐纠山…。班固日资水出都梁之路山。郦道元云即唐纠山矣。资水东北流。经宝庆府武冈州北。又经府城北。邵水会焉。或谓之邵江。北流至新化县东而人长沙府安化县境径县西又东北出益阳县南、宁乡县北而入常德府沅江县西南境。注于洞庭湖。资水滩多险峻有七十二险滩。其中新化县境内就有险滩五十三处。资江流域山高谷深与世隔绝。在没有公路的年代里。资水两岸的人们靠河运与外界沟通。在行船和返回的日日夜夜中。死神的威胁船工需要唱歌来壮胆。水路上的劳累和寂寞船工需要唱歌来排解驱散返回路上的思乡思亲情船工需要唱歌来抒发路上见闻和出门创世界。船工需要唱歌来记录...
篇五: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23卷第2期 2 0 0 2 年 6 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ournal of D al i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 al Sciences ) V O1.2 3 ,No.2 J un. 2 0 0 2 略谈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金 梅 ,
张 红 兵 ( 1.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系, 辽宁 大连 116029; 2. 大连大学 音乐学院, 辽宁 大连 l 16622 ) 摘 要: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 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 必然反映着现 实中人与 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其 自身价值的音乐美必然产生于社会需要 。
历史发展证明,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 音 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 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 ; 音乐艺术; 社会需要; 社会功能; 音乐性内容; 非音乐性内容; 情感 ; 联想 中图分类号:
J O — 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7X (2002)02— 0009-07 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方式之一 它是以音 乐为载体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是认识社会生活的
种手段。它源自生活, 同时又以情感为中介, 反过来 在不同层面对社会生活产生种种影响力 。可以这样理 解,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音乐艺术的母胚, 决定着音乐 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 没有社会生活, 就不存在音乐艺 术; 另一方面音乐艺术一经从社会生活中脱胎而出, 它 便拥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它以自身特有的审美表现方 式, 依托于对接受者情感(思想) 的影响, 参与到社会生 活观念、 秩序的构建上来。
如果说音乐艺术所特有的审 美表现方式(力度、 速度、 节奏、 音程、 音色及旋律、 和 声、 复调、 曲式、 调性)是它的“ 体” , 那么, 它对社会生活 所起的作用则是它的“用”了。
一一、 音乐产生于社会的需要 广义地说, 音乐艺术几乎是与人类同时诞生的, 因
为劳动创造了人, 也随之创造了属于人的音乐。
鲁迅在 《 且介亭杂文 · 门外文谈 》 里说:
“ 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为了共同劳作 , 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 都 觉得吃力了, 却想不到要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 杭育” , 那么这就是创作。
”原始先民这种有节奏的劳动 号子其实就是音乐的起源, 虽然它还远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音乐。
在长期的劳动中, 原始先民的大脑和发音器 官渐渐进化, 思维、 语言、 情感进一步发展丰富起来,
最初的简单的呼喊逐渐发展成为音节分明、 可以作为 思想情感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 早期的音乐艺术形 式——原始歌谣诞生了。《 吕氏春秋 · 音初》 载:
“ 禹行 功 , 见涂山氏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
涂山氏之女 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 歌日:
‘ 候人兮 猗! ’ ’’ 闻~多先生从音乐起源的角度, 分析这首歌:
“便 是音乐的萌芽, 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
声音可以拉得很 长, 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 所以是音乐的萌芽。那 不是一个词句, 甚至不是一个字, 然而代表一种颇复杂 的涵义, 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
”另一面, 作为扩大人 的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人工制作 的乐器出现了。
《 吕氏春秋 · 古乐》 载:
“帝尧立, 乃命质 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 仍以麋辂 冒缶而 鼓之, 乃拊石击石, 以象上帝玉罄之音, 以致舞百兽。
” 乐器的制作, 意味着人所创造的乐音已形成了, 经选择 组织而建立的音列结构, 意味着人的音乐思维能力及 其审美形式感产生了重大的质的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
与生产劳动相关, 早期乐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劳动工 具的特征。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河南发现的距今约 八千年的贾湖骨笛, 就是从史前人狩猎时所使用的模 拟禽兽叫声的骨哨演化而来。
早期音乐艺术活动与集体生产劳动的关系极为紧 密, 甚至本身就是生产劳动的手段。根据民俗学的知
识, 原始先民经常在狩猎中使用骨哨一类的拟音器以
模仿禽兽的呜叫声, 达到引诱禽兽的目的。
河姆渡文化 遗址中就有这种截取鸟兽肢骨加工而成的骨哨。它作 收稿日期; 2002— 01— 20 作者简介:
金梅(1965一 ) , 女, 汉族, 山东蓬莱人, 讲师, 主要从事美声专业研究; 张红兵( 1966一 ) , 男, 汉族, 安徽蚌埠人, 讲师, 主要从事钢琴专业研 究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为生产工具,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会由于多种发音方 式和手段的应用, 渐渐开发出原始先民的多种音乐智 能。而新石器时期的兽形陶埙及其鱼形纹则与捕鱼的
劳作有关, 象征着艺术性的鱼崇拜。
相传产生于黄帝时 代的《 弹歌》 :
“ 断竹, 续竹 , 飞土, 逐央( 肉)。
”则回忆了
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 表达了获取猎物的喜悦心情, 再 现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
而它的两拍子节奏, 是一往 复的简单劳动节奏的再现。可见, 早期音乐艺术活 动, 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 或者说是生产意识的延 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 包含着十分明显的功利 目的, 满 足着人们直接的生存、 生活需要, 因而不免显得简单而 幼稚。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社会分工的不 断细化, 人们控驭自然能力 日 益增强, 音乐艺术就渐渐 地摆脱掉与生产活动的直接关系, 作为人们精神的一 种表达方式向着 自己更为高级的形式发展开去。鉴于 此前对音的表现和音的规律(音程的区别、 固定的间
高、 音型的构成、 超越性和延展性)的实践与积累, 原始 先民们能够更自由地掌握音响物质并用以创造音乐形 象, 反映着现实社会的观念、 现象, 表达着为群体所共 有的类型化情感, 音乐艺术赢得 自己最初的特殊意义 和相对的独立性, 进入了它的成形期——原始乐舞阶 一段 。
原始乐舞是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 , 它是集音乐、
舞蹈、 诗歌“ 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态。《 吕氏春秋 · 古乐》 载: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
日载民, 二日玄鸟, 三日遂草木, 四日奋五谷, 五日敬 天常, 六日达帝功, 七日依地德, 八日总禽兽之极。
”《 河 图玉版》 又记:
“ 古越俗祭防风神, 奏防风古乐。截竹长 三尺, 吹之如嗥, 三人被发而舞。
”前者的“投足”是一种 类似踏地的舞姿, 三个人手持牛尾投足而歌, 与后者三 个人在竹管乐的伴奏之下披发而舞, 便是当时朴素的 集体艺术活动的真实情形。同样的情形也见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希腊, 在雅典城邦国家祭祀酒神狄俄尼索 斯的仪式中, 在里尔琴、 基萨拉 (三角竖琴)及奥罗斯 (单簧或双簧乐器)的伴奏下, 由合唱队唱着酒神狄俄 尼索斯颂歌, 参加者纷纷狂舞。
这~活动被视为能宽慰 和安抚人的感情, 引起情感渲泄, 并由此净化人的心 灵。音乐在这里成为神秘仪式的部分, 占有特殊地位。
这种“ 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是原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的产物, 是原始先民从低层次的物质欲求中解脱 出来, 从而萌发出的精神欲求。
这一精神欲求顺应着社 会发展的趋势, 不再成为社会性生存争斗中的直接需 一要, 它越来越走在现存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前面, 满足着社会性的内在精神需要。
这种精神需要集 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思维超越的需要; ②文化认同
的需要; ⑧情感渲泄的需要。从音乐艺术的角度看, 原 始乐舞正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构成和表现, 超越了自
然音响的阶段, 创造出有秩序的情感内容, 多方面地满 足着这些社会性的精神需求。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说:
“社会生活 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 的神秘东西, 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 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在原始乐舞的种种表现形式中,
均可以发现那些潜在的社会性信仰、 情感及心态。
尧时 的古乐《 咸池》 中, 咸池为主管五谷、 天文与农耕之神,
该乐常在仲春二月播种之际演奏, 暗含对丰年的预祝 与祈求。传说 中女娲 因捏土造人, 被后人奉为“ 高 揲”—— 即婚姻之神。《 礼记 · 月令》 记载, 每年仲春时 节, 以太牢致祭女娲, 仪式中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择 婚。
《 诗经 · 鲁颂 · 宓宫》 有“ 万舞洋洋”之句, 描述的就 是这一情景。
女娲又是笙簧的发明者, “笙” 即为繁衍生 息的象征, 仪式中配以笙簧伴奏, 昭示出男女和合、 繁 育后代的意蕴。今天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有芦笙乐 舞的习俗, 而现代歌曲《 芦笙恋歌》 中所蕴含的正是这 古老的音乐文化内涵。
在古希腊的祭祀乐舞中, 因祭 祀对象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精神欲求。酒神狄俄尼索 斯颂歌中突现出对非理性迷狂状态的追求——酒神精 神, 而阿波罗颂歌则表现出对理性精神的崇尚—— 日
神精神。
由此可见, 人类的思维、 情感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社 会性需要, 正是积极的人类社会 自身, 为自己创造了音 乐。
生产方式的向前发展, 人类从 自然的桎梏中的逐渐 解放, 更高级的社会组织的形成, 精神欲求从物质欲求 中剥离出来成为社会性的需要 , 再加上人的思维的进 化、 情感的丰富, 所有这些使音乐艺术从原始阶段脚踏 手拍的初级节奏、 单纯的音群反复, 逐步发展到成熟的
境地。
▲
’
一◆ 二、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其社会功能 音乐艺术既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 反过来就 必然在更高层次上去满足这种普遍性的需求, 同时又 在这种满足中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探索、 开辟人类精 神生活的新领域, 引领人的心灵不断地升华, 通过这种 内在宇宙的构建, 达到对外界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
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二
●
第2期
金梅, 张红兵:
略谈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这一意义上说, 音乐艺术正是依托于自身的审美表达 方式, 能动地反映着社会生活。
这种能动性具体地表现 为它以情感联想为中介, 传导给接受者, 在普遍的社会 层面产生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力, 改变着人的各种 社会活动, 从而体现出自身的社会功能。
在实现这种社 会功能的过程中, 音乐艺术一面调控着社会, 一面也依 据社会的进展, 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思潮的演进, 不 断调整着自身, 不断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求新的发展 路径。它来 自社会生活, 又服务于社会生活, 满足人类 社会性需求的同时又必须谋求自身的发展。
因此, 如何 更好地实现社会功能成为音乐艺术不断进化的永恒内
驱力。
鲁迅说 :
“一切文艺都是宣传。
只要你一给人看, 即
不是个人主义作品, 一旦出版, 就有宣传的可能。除非 你不作文, 不开口。
” 客观地说, 音乐艺术 自诞生之时 起, 就一直在发挥着它的社会功能, 不论是劳动的歌、
出猎的歌, 还是庆贺武功的歌、 祭祖的歌、 祭神的曲子 它们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着影响。
只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 随着私有制、 国家的出现, 这 种影响又被人为地加重加深了, 使得音乐艺术在某种 外来意志的干预之下, 附就于来 自政治、 宗教、 道德上 的诉求, 从而融身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这就使 得音乐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 随着社会历史的推进, 不 可避免地染有时代的色彩。
历史上, 对音乐艺术社会功 能的呼吁从来也没有断绝过, 这也说明, 音乐艺术常常 在某一历史阶段会偏离主流意识形态, 然后经过有意 识的清整, 又回归到主流意识形态上来。这样, 二者分 分合合, 合合分分, 在交互的作用中, 音乐艺术又赢得 了自身发展的外在动因。
在我国, 西周时就已充分认识到音乐对整个社会 道德秩序、 政治秩序的巨大调解作用, 武王灭商之后,
周公就“制礼作乐” 从外在行为、 内在心理两个方面对 人加以约束, 以期达到道德一政治秩序的稳定, 以维系
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
《 苟子 · 乐论》 说:
“故齐衰之服,
哭泣之声, 使人之心悲; 带 甲婴轴 , 歌于行伍, 使人之 心伤; 姚冶之容, 郑卫之音, 使人之心淫; 申端、 章甫、 舞 《 韶》 歌《 武》 , 使人之心庄。
”依据作者自己的音乐体验,
对不同感情特质的音乐对人心理、 情绪、 人格的影响有 着清醒的认识, 力主音乐应引导人的情感、 思想朝着合 乎道德标准、 合乎政治要求的健康方向升华, 以达到人 内在品格的完善。
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 苟子是特别注 重音乐对人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的。《 诗大序》 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 声成 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在这里, 音乐成为检测政治状况优劣 的试纸, 同时又是统治者用以整顿道德秩序的最有力 手段, 而这些是由于音乐真实而有力的情感传递作用。
西汉贾谊在《 新书 · 审微》 中更进一步地说:
“夫乐者所 以载国, 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 礼亡而政从 之, 政亡而国从之, 国亡而君从之。
”完全将音乐视为国
家的兴亡的关键所系, 音乐沉沦与衰落就意味着亡国
亡君的惨祸行将来临, 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到休戚 与共的地步。
基于这一系列深刻的认识, 封建时代的统 治者们一方面在实践领域里, 力倡符合“ 中和” 之美的
音乐艺术, 以达到化育民心, 通过个体人格的涵育, 来 建立稳定的道德标准, 以求得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另 方面又从意识形态领域, 将道德的内容嵌入音乐艺 术中, 实施音乐教育。
自西周时官学就开设音乐教育的
课程, 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私学兴起, 作为儒家学派 开创者的孔子也以《...
篇六: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与民族音乐结业试卷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系别:
行政管理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摘要: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
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在民俗的传承中,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被延续了下来。各族人民结合自己民族的民俗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从而表达自己心里对民族的热爱,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情。根据民俗创造音乐,通过音乐体现民俗,可以说民俗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同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
音乐
民族
1. 民俗与民俗音乐的形成 1.1 民俗的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人类之初,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当时原始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民俗为整个民族成员所共有,流行于整个民族之中,渗透到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里。一个民族为了加强团结,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风格等,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所以,民俗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1.2 民俗音乐的形成
民俗音乐又称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通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其范围包含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而中国民俗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俗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2 从音乐中研究民俗 2.1 从音乐中研究民俗的 意义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自古有之,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种音乐都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说音乐和历史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主流的音乐,每一个民族也有自己民族的音乐,音乐不仅向大家提供了时代背景的信息,也可以从音乐中了解民族的文化。
民俗音乐,又称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通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其范围包含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而中国民俗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因此通过各种民俗音乐,我们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各个民族的习俗以及民族的文化发展。
2.2 从音乐中研究民俗的作用 最开始的音乐是古老人民表达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它没有任何形式,只是人民群众即兴随口而出的一种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人们专门根据这种表达心情的方式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音乐文化,也越来越系统。其中民俗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形式被保留和传承了下来。
2.2.1 从音乐中研究民俗,可以了解民族的发展背景 不用的音乐产生都有自己的背景,其中民俗音乐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背景。民俗音乐的产生能更多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形成。从民俗音乐的演奏形式,演奏过程,以及演奏中给人得感觉可以让一个人深刻体验到其民族的水土风情。如蒙古族的民俗音乐在演奏上多用马头琴之类乐器,可以看出蒙古族与马有很大关系,而且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蒙古族人民同时热爱跳舞,可以看出蒙古族人们性格豪迈。
2.2.3 从音乐中研究民俗,可以 了解民族的文化特色 民俗音乐不仅体现了音乐的背景,更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色。民俗音乐的形式有很多,如婚礼、丧葬等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民俗音乐,一个民族自己的音乐也是随着活动的不同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所以可以通过研究一个民族不同活动的音乐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2.2.3 从音乐中研究 民俗 ,可以了解民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民俗音乐的产生也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在各民族民俗的发展,民俗音乐也有自己的一个发展过程。民俗音乐乐器的产生以及表演形式的丰富,都是随着民族民俗的成熟而丰富成熟起来。
3. 根据 民俗创造音乐 3.1 民俗对民俗音乐提供创作源泉 民俗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活动形式,人民群众为了度过这种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一种民俗的形成,才导致了同种民俗的音乐产生,所以民俗对民俗音乐提供了创作源泉。
3.2 民俗对民俗音乐提供背景需求 一种音乐的产生一定有其背景。民俗音乐的产生也是由其特定的民俗背景才促成了民俗音乐的出现。在民俗中,有婚礼,葬礼,纪念等活动,正是有了这些活动做背景,从而使民俗音乐有了产生的背景。
3.3 民俗的发展促使民俗音乐的发展
民俗和民俗音乐也是一同进步一同发展的,随着各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民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得民俗音乐也逐渐的发展和完善。在演奏的方式和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使得民俗音乐更加系统,更加有历史传承性。
4. 总结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音乐与民俗的关系重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民俗里有音乐”;其二是“音乐反映民俗”。“民俗里有音乐”,是指某些民俗活动中包含了民俗事象,或者说音乐是某些民俗事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民众迎神拜社的各种仪式,还是民间婚丧嫁娶的礼俗,音乐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此外,有些风俗活动,如民间歌会、节日歌舞等,本身就是围绕着音乐活动进行的。
“音乐反映民俗”,是指民间音乐中反映了民俗,或者说某种民俗通过音乐而得以展示和体现。音乐是“感于物而生于心”的一种精神文化,因而,有什么样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间音乐。正如阮籍在其《乐论》中所言:“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轻死,故有蹈火赴水之歌;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这里的“所好”,是指地方民众的习惯作为,属于民俗行为。地方民间音乐的产生,正是为了歌当地人之“所好”,咏当地人之“所为”,因此,他们的所好与所为也就反映
在他们的音乐之中了。
“民俗里有音乐”和“音乐反映民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乐、俗关系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交织,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在分析具体的民俗与音乐时,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两层关系。
参考文献 1.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民族音乐概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陈永.孟宪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王沥沥.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浅谈 民俗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