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性格论文(3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5-01 19:15:05 点击:

篇一: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性格论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作者:丁爽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4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作家赛林格所著,在此文章中着重塑造了霍尔顿叛逆的青少年形象,讲述了他所经历的精神危机以及痛苦,细致的描写了他的孤独,无比纠结的心理状态。本篇文章将对霍尔顿的性格进行细致的解读,进而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年崩塌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性格特征;心理状态;《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简介:丁爽文(1995.2-),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学历,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1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正值青春期大好时光的青少年,是三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他刚刚经历了弟弟的去世,正处于悲痛之中,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朋友的关心理解、年长的人的关爱和关照,他感到十分的痛苦不安、各种焦躁焦虑的情绪笼罩着他,他无处发泄,也无法适应以这样的心理状态生活下去。在纽约生活的那段日子,他经历了很多事情,被欺骗,被欺负,他看透了成人性格里的自私自利,对这个社会单纯美好的幻想早已消失在霍尔顿的脑海中。霍尔顿在经历这一系列不能理解的事情后精神崩溃,在医院接受治疗,他慢慢变得不像原来那样单纯了,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让他觉得陌生而又可怕的社会。

  在此篇文章中我将尝试分析霍尔顿的性格特点以及他面对周遭变化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了解物质生活丰富却与此同时精神生活贫乏的美国战后青少年的心理活动。

  一、霍尔顿的性格叛逆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事实上这是一场假象,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霍尔顿精神上十分叛逆,对成人世界极度厌恶,认为他们见利忘义,毫无尊严道德可言。他看透了社会的虚假,阴暗,丑陋,但又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做一些消极的无谓的反抗。周围的种种让他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也不知道所谓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篇二: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性格论文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

  摘要: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刻画了霍尔顿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是个善良并渴望爱的少年,但他却生活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社会里,更糟糕的是他即将在没有他人理解,缺少他人引导的情况下步入成人社会。这样的处境导致他生活寂寞,学业失败,最终精神崩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矛盾的心理历程。

  关键词:精神世界;矛盾;叛逆;妥协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20世纪美国当代经典。这本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逃离学校后,在纽约该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两天两夜的短暂人生历程。本文通过霍尔顿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陋习,揭示了资本主义光鲜亮丽外表下的丑恶。作者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在50年代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在丑陋的社会中,由心中存有孤独、苦闷压抑、彷徨,到最后精神失常的历程。霍尔顿是文章思想的载体,对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小说的蕴意。

  一、霍尔顿性格的演变

  (一)叛逆反抗

  最初的霍尔顿是叛逆不羁的。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得高出常人一头,整天身穿风雨衣,头戴鸭舌帽,嘴里叼着抽烟,四处游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和家长等全都腻烦透顶。他认为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他已经先后三次被三所学校开除。宾夕法尼亚州的私立学校是他讀的第四所学校,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他又接到将被劝退的通知,他一点也不觉得羞愧。尽管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不为自己的家庭感到骄傲或与自己的父母关系亲近,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脾气。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霍尔顿的家庭能给他最多的支持就是金钱,由于自小缺少家庭关爱和引导,霍尔顿形成了奇怪的性格。在生活中,他没有倾诉心声的对象,就算是自己被学校开除他也很少与父母交流,其实他明白和父母说一点儿用也没有,父母给他的唯一感觉就是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被学校开除的事,肯定会杀了他。所以霍尔顿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出逃。

  在学校里,霍尔顿讨厌学校的繁复琐事,对课程也并不感兴趣,在他眼里学校里的老师也都是带着面具的小人,所以霍尔顿经常逃课。在学校里,本该有很多相同想法的同龄人,但是不然,霍尔顿也找不到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不像是个正常人,而都像是在演戏。就像在小说中霍尔顿所说:学校越贵族化,里面的贼也越多,所以他的独特性格使其与学校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物格格不入,在一开始就给我们刻画了以为这样个性强烈的反叛少年。

  (二)迷茫彷徨

  离开了学校,霍尔顿独自游荡在大纽约街头。他随意住进一家旅店,坐在房间里感到孤独寂寞、百无聊赖时,隔窗相望,却看到一位很有身份、“头发花白的家伙”,正一件件地穿戴上妇女服装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而从另一面窗户,他看到“一对男女用嘴彼此喷水……整个时间内他们都在歇斯底里发作,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儿”。但是,这些家伙到了早晨,个个又都会变成谦虚谨慎的君子淑女,这些都让霍尔顿感到“沮丧极了……一生从未如此沮丧过”。

  孩子是霍尔顿的最爱。他认为只有儿童的世界才是美丽纯净的乐园。那个得到他帮助系冰鞋的小姑娘向他报以真诚的感谢,令他激动不已;弟弟艾里善解人意,聪明过人。“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霍尔顿很疼爱妹妹菲比,“只要你跟她说些什么她总是仔细听着。她总知道你他妈的讲的什么”。霍尔顿向往纯净的世界,“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自从离开了学校来到纽约城,霍尔顿便开始了“转型”,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见识得越多体会得越多,霍尔顿渐渐变得沮丧,变得不知所措,变得迷惘了。

  (三)无奈妥协

  家庭、学校、社会的虚伪和现实不断累积一次一次地将霍尔顿推向痛苦、沮丧、孤寂的深渊,让他倍受折磨。“我心里很难过,我那时心里有多沮丧,你简直没法想象”;“我穿过马路之后,觉得自己好像失踪了似的。……你总会有一种像是失踪了的感觉”;“一霎时,我觉得寂寞极了。我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只是心里很不痛快、烦闷得很,我简直不想活”因此,当他漫无目标的穿梭于纽约的饭店、酒吧时,他至少有五次想到了死,至少有一次是真的打算自杀,“要是再发生一次战争,我打算干脆他妈的坐在原子弹顶上”;“我开始幻想自己心窝里中了一颗子弹”……在种种现实无情的折磨下,霍尔顿无路可走亦无处可逃了。

  其实正如我们知道的霍尔顿资质不平,他有自己的思想,他很喜欢阅读。他不愿像他的父母、兄长、老师那样为了物质而混日子,他希望要做些什么去改变,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无奈的他只能选择妥协。本来霍尔顿打算西行,不再回去学校和家,但是他对妹妹的牵挂以及妹妹菲比无论如何都不让他走的态度,霍尔顿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带着妹妹菲比去玩,玩了一阵后回到了家中,但是他曾经历的一切又如何能抹去?霍尔顿内心的苦闷和惆怅始终困扰着他,使他无法摆脱,他曾经梦想过逃离这虚伪的现实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但可怕的现实却使他感到如此的失望与无奈,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我们一开始认识的霍尔顿彻底沦陷了,他躺在精神病院里,选择大病一场。

  二、霍尔顿矛盾性格的分析

  (一)抗击主流文化

  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是主流文化的反叛者。

  霍尔顿在生活中被要求用功霍尔顿却不肯与之“同流合污”。霍尔顿曾因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潘西开除。霍尔顿不是被学校撵出校门,而是提前主动离校。他被开除并不只是因为不及格的功课,更是他不用功。霍尔顿资质不平,他爱思考爱阅读。他不愿像他的兄长、父母、老师和同学那样为了物质而混日子做生活的傀儡,他想要改变,可是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无奈的他只能选择离开。

  霍尔顿有一顶红色猎人帽,他对这顶帽子情有独钟。在外他会选择性的戴着帽子,他不愿被看做是怪人、鬼样儿。而私下里霍尔顿对这帽子爱护有加,他会选择各种姿势来戴帽子。霍尔顿对帽子的情感,其实暗暗地说明他是一个有选择意识的有自我的人,他不甘向大流妥协。

  霍尔顿讨厌虚伪虚荣的社会,他想要很真实的生活,他也希望人们都这样,可是这只能是他理想中的,单凭他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

  (二)顺应现实主义

  霍尔顿在理想和显示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他希望看到不同他希望有所改变,可到最后,他还是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他意识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他选择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选择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妥协者。这就是大社会下小人物的悲哀之处。

  其实文中描写霍尔顿是个胆小的人,也暗示了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妥协者。霍尔顿不愿意和他人发生争执,即使发生了,他也是自愿服输的那一方,他总是愿意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霍尔顿容忍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霍尔顿始终渴望交流希望有所陪伴。他只是看不惯让人们堕落的事物和那些堕落的人做出的行为。他希望自己能有个谈心的人,他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谊,他同情妓女,同情忍受暴力的女人,他希望能多和修女呆在一块儿。霍尔顿同情被这个社会洗脑的人们,可是最终自己也无处可逃。霍尔顿的懦弱,现实社会的强大,使霍尔顿妥协成为必然的事。

  三、矛盾体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影响

  从表面上看,霍尔顿拥有一个令人羡慕和幸福的家庭。霍尔顿家境富裕,在他的印象中,他的家人都是有钱人。“祖母使起钱来手头很阔……一年内总要寄给我四次钱,作为生日礼物。”;“我父亲倒是很有钱……他在一家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干这一行的人都很能赚钱。”;“D.B.刚买了辆‘美洲豹’……最近他十分有钱。”霍尔顿花钱也不省。在他人眼里,霍尔顿该是前途无量的,但这些都只是外表的光鲜亮丽罢了。

  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长辈只是为他提供钱提供物质。他从未和父母有过合适的交流,父亲在乎的只是物质,而不是自己儿子的内心感受,霍尔顿心中的苦闷、疑惑无人可解。霍尔顿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有人有事物可以支撑起他的精神,与大多数人,他觉得有着深深的隔阂。哪怕是在繁华的大纽约,霍尔顿却是孤独的,没人能顾给他真正的关爱和帮助。

  (二)学校生活影响

  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历史悠久,有不少富家子弟。正因为是这样“贵族学校”,学校所给的教育,便也是关乎物质了。学校是个小社会,现实中的小社会,却是个大锅炉。学校里的老师也是为了有钱人家的孩子更“用心”,而老师给学生的教育也是关于赚钱啊,赚了钱买车啊这般的物质,还有自私自利之心。

  霍尔顿在贵族化的学校里,既没有学会做人,也没有学会做事,这不仅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哀,更是对当时教育的讽刺。

  (三)社会生活影响

  霍尔顿离开了家,离开了学校,只能上社会去闯荡。而文章先后描写的他对于家人、老师以及同学的无可奈何,也暗示他后来对于社会同样无可奈何,事实就是,霍尔顿在社会中更加走投无路深受打击,最后被毒害,成为了精神病,成为了社会中一个和他人一样的傀儡。

  在流浪中,霍尔顿进一步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丑陋、虚伪和势利,像霍尔顿这样的人,在那儿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纽约的旅馆中,“住的全是变态的和痴呆的怪人”。一个头发花白的很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扭捏作态,孤芳自赏;一对男女在用嘴往身上互相噴水,以此取乐。“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成年人的丑态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面前暴露无遗。霍尔顿试图与一个在舞会上得到电话号码的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约会,遭到拒绝后,他又去了夜总会和三个粗俗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原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自己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在夜总会,充斥着许多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弹钢琴的欧尼“势利得要命,见了人甚至都不肯理睬,除非你是个大人物或者名人或者别的什么。”尽管法律不允许向霍尔顿这个年龄的孩子兜售含酒精的饮品,但事实是:“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要到酒……哪怕你是个有毒瘾的,也没人管。”社会在放纵年轻人,法律在这里已没有存在的意义。皮条客毛里斯明明看出霍尔顿还是个孩子,却为他引来了妓女孙妮,霍尔顿虽然出钱请来了孙妮,但很大程度上想要的不是性,而是一次谈心。没想到孙妮和毛里斯又来上门敲诈,还把他揍了一顿。所谓的百老汇戏剧﹑好

  莱坞电影也都是充斥着商业欺骗的娱乐。这一文明面纱下的丑恶的成人世界与霍尔顿心目中的纯洁美好的世界相差甚远,霍尔顿为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感到深深担忧,“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霍尔顿感到非常的痛苦,那个时代中没有可以适合他成长允许他存在的地方。

  结论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生动地叙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内心的苦闷和彷徨的精神世界,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惑和迷惘,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学校及家庭教育进行了批判,解读该作品对当今学校、社会、家庭如何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也有一定启示作用。此外,霍尔顿性格的刻画,其深层意义也在于作家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塞林格,这位有着二战从军体验和反间谍活动的作家,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迷茫安放到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迷失感。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231.

  [2]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1994(1):12-13.

  [3]严志军.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化代码的解域与归域[J].外国文学研究,1999(2):23-26.

  [4]项伟谊.孤独的20世纪人[J].西北师大学报,1996(4):37.

  [5]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性格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郑淑月

  专业

  英语(商务方向)

  班级

  2011双学位班

  拟选题目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1919年~2010年)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做干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业唯一的一张文凭。1937年后,陆续念过3个学院,但是都没有毕业。1942年到1946年从军,经过一年过的反间谍训练后,在1944年赴欧洲大陆做反间谍工作。1946年复员回到纽约,专门从事写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从通过对当时主人公霍尔顿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背景等方面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选题研究现状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二十世纪美国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一)国外相关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美国文学评论家格兰维尔·斯克斯说:“我深信,有千百万美国青年觉得自己对塞林格要比任何其他作家更为亲近。”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我国,《麦》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批判材料由施咸荣先生译为中文,内部流通。1983年,施咸荣先生的译本由漓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1988年,虞建华《重演的一幕:悬崖上的人生抉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尹德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外国文学

  评论》1988年第2期)和汪海如的《一个叛逆者——牺牲者的命运》(《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相继发表,表明它开始引起评论界的注意。1992年以后,该书先后由浙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再版。译林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等还出版了该书的英汉对照本。随着刊行量扩大,从1994年起,该书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报刊上的评论、介绍开始增多。

  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是针对以下几点作为评述:一、最早的“跨掉一代”的代表作。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施咸荣先生1982年发表的《美国当代文学简史》(《当代外国文学》1982年第4期)。在1983年版的译后记,尤其是1993年为浙江文艺出版社再版时书写的附录里[1](P426-449),他详尽分析了这部小说的各个方面。他指出霍尔顿的性格矛盾,其性格中“明显的存在主义特征”及霍尔顿作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还有对作品艺术特征的分析,以及施先生以《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为题所做的国外相关评论摘要,均被当作权威观点和权威资料,并被后来的研究者高频率引用。在笔者收集到的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施先生的评论作为立论支点的,或与施先生的研究相关。总体上,他认为“塞林格和他笔下的人物霍尔顿,实际上也是跨掉分子,只是跨得还不像后来的‘跨掉分子’及‘嬉皮士’那么厉害,还不到吸毒、群居的程度,而且内心深处还在追求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国内的许多教材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施先生的观点。

  二、一部批判美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持这一观点的文章一般采用传统的社会历史分析法,认为这部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堕落与冷酷。这部分论文数量较多,至于批判的重心则各有不同,如张介明的《“反抗”与“回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名作欣赏》2002年第3期),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朱晶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迂腐与虚伪的“现代经典”》(《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左雁的《一代无声的抗议一种遥远的呼唤》(《语文学刊》2001年第3期)等。

  三、一部再现美国50年代青年精神状况的心理杰作。这方面论文数量最多,一般采用社会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内容涉及面较广。在分析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时,则各有侧重。如虞建华认为,“《麦》获得超越文学范畴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小说迎合了50年代青年处于‘寻找出路’和‘没有出路’困境之中的矛盾心理”,“患有失望、孤独、恐惧和厌世综合症的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战后美国青年精神状态的集中化、典型化、具

  体化的艺术再现”。张智华在《一个“现代病”患者的抗争与失落》(《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中认为,这部小说引起共鸣的原因,在于它反映了“美国战后‘跨掉的一代’的内心世界”,因此,着重分析了霍尔顿“外在表现与潜在愿望的矛盾”、“孤独中渴求理解”、“厌恶中寻求美好”、“反叛中寻求生命意义”等矛盾心理。此外,有潘丽、张碧竹的《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等也持类似观点。

  四、后现代叙事文本的经典之作。谈起、魏燕在《后现代叙事文本的三大特征》(《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中,通过语言形式、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麦》用通俗化的语言消融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以语言的‘俗’消融了艺术的‘雅’,表现了一个新的文化层面,它充盈于现实世界中,抹去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削平了表层与深层的‘深度模式’”;“从独特的青少年视角来观察世界,打破了权力话语和传统的美学观念”;“非人格化叙述的‘无言’搁置了真理和终极意义”。这部作品的魅力,主要在于他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塞林格的创作也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下半期西方后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是后现代叙事文本的经典之作。张群的《从塞林格、贝娄等作家的小说看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则从文学史的角度,通过对塞林格、贝娄等作家作品的辨析,从诸多方面分析了塞林格小说创作的特色。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基本思路与框架: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作者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美国经典作品文学之一。美国的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DavidRiesman)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社会学课程《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性质》中,指定本书为必修读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要描写主人公霍尔顿第四次被赶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在这段时间内,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上对主人公霍尔顿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结合,再在原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研究。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选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论文主体框架:

  一

  绪论

  :

  1.1作者赛格林介绍

  1.2《麦田守望者》简述

  二

  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2.1:霍尔顿性格中消极部分

  2.1.1霍尔顿的叛逆

  2.1.2霍尔顿的玩世不恭

  2.1.3霍尔顿的消极胆小怯懦

  2.2:霍尔顿性格中积极部分

  2.2.1霍尔顿的正直正义

  2.2.2霍尔顿的善良

  三

  导致霍尔顿的双重性格的原因

  3.1:社会环境

  3.2:教育环境

  3.3:身边朋友导致

  四:给现在的青少年的启示

  五:结论

  六:致谢词

  主要参阅文献

  [1]Brown,Gerald,J.D.Salinger.Ed.HaroldBloom[M],NewYorkChelseaHouse,1987.[2]Emory,Elliott,The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M],Columbia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8.[3]Frangedis,Helen,DealingwiththeControversialElementsin"TheCatcherintheRye[J]TheEnglishJournal,1988.[4]Marcus,Fred,TheCatcherintheRye:ALiveCircuit[M],TheEnglishJournal,1963[5]OharaLitz,A.ModernAmericanFiction[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3.[6]Sailinger,J.D.TheCatcherintheRye.Boston[M],BrownandCompany,1951.[7]Unrue,Jack.NewEssayonTheCatcherintheRy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8]高金和,垮掉的一代作品分析[M],《中国社科杂志1994-2010合订本》,2010.[9]塞格林,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成荣译,译林出版社,1999.[10]邰蓓,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M],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11]张慧成,守望者生命中的矛盾与迷失[M],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12]张颖,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M],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研究进程安排

  接受任务书,开始收集参考资料

  2014.06.15-2014.07.31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4.08.01-2014.08.31交初稿给指导教师批改

  2014.09.01-2014.10.31交二稿给指导教师批改

  2014.11.01-2014.11.3交三稿给指导教师批改

  2014.12.01-2014.12.31交定稿,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2015.01.01-2015.01.31论文答辩

  2015.03.01-2015.03.31其它说明

  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

  签名:

  年

  月

  日

  院部教学负责人签署

  签名:年

  月

  日

推荐访问: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性格论文 霍尔 性格 分析
上一篇:实践作文1500字(10篇)
下一篇:合作办学校合同(2篇)

Copyright @ 2013 - 2024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