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6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18 18:05:03 点击: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6篇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台作金融STHWESTFINANCE对化解农村信用杜金融风险的思考徐太平农村信用杜作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既日益扮演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作金融 S THW EST FINANCE 对化解农村信用杜金融风险的思考 徐 太 平 农村信用杜作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既 日益扮演着农村 金融 主力军的角色 ,又是 县级人 民银 行金 融监 管的重点 ,其 稳健经营 和风险化解对地方金融安 全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前农村信用杜出现的金融风险,既有历史和政策的客 观原 因,又有经 营和管理的主观原因 1.市场定位不准。从理论上讲,农村信用社是合作制的 地方性金融机构 。但从客 观现 实来 看 ,一方面农 村信用杜缺 乏合作制作为基础 ,理事会和监事会没有建立或 虽建立而未 真正发挥职能作用 ;另一方 面 ,农 村信用 社并 没有享受 到地 方政府给予的 地 方国民”待遇 ,相反农村信用杜 已事实上成 为地方倒逼 中央解决各种 利益矛盾 的工具。
因此 ,农村 信用 杜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翩和名不符实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 市场定位,对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2.经营方向不明。从现实情况看 ,农村信用杜必须完成 多种经营 目标 ,包 括 国家要 求支 持“三 农”发展 的政 策性 业 务、自身扭亏增盈的商业性业务、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的指 令性业务 、接受 中央银行监管的稳健 经营 要求等。显然农村 信用杜在经营中往往无所适从 ,难以侧重 。
3.政策扶持不力 。农村信 用社承担 了国家政策性 的支 农任务,但除了仍按商业银行的一样标准缴纳营业税和所得 税外,还须缴纳行业管理费。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 军 ,从 负债业务看 ,由于缺 乏来 自中央银行 的统一 汇路安 排 ,
企事业单位开户结算少,高成本资金比重大;从资产业务看,
不仅不能享受不良贷款的剥离政策,而且还要承担国有商业 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负面影响。
4.历史包袱不轻 。一是在农村包产 到户前 ,农村 信用杜 发放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现已收贷无门。二是在农行 和农村信用社脱钩前 ,农行 对其无偿 占用的资产 和转移的贷 款包袱,至今尚元明确的说法。三是农村信用杜归并农村合 作基金会时.承接大量不良贷款已对农村信用社造成重创。
5.内部管理不顺 。行社脱 钩以来 ,农村信用杜 的管理 已 基本形成以 自主管理为基础、行业管理为主体、金融监管为 保障的管理体系。但从 自主管理来看,一些农村信用社经营 决策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强,内控制度不严密,违法违规经营 时有发生,这种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视;
从行业管理来看,县级联社过度集中权力挫伤了基层信用杜 拓展业务 的积极性 、县级联社营业部过 度集 中基 层信用 杜资 金“垒大户 ,不仅造成 自身超负荷运行的支付风险,而且“竭 泽而鱼”,基层信用杜资金难以分散风险。
农村信用杜突出的金 融风 险由来已久 ,要化 解其风险必 须从政策上 、体制 上 、管理 上 等多 渠道 、多 角度采 取 配套 措 施 ,从现实情况看可采取以下对策 :
1.要坚决维护农 村信用杜 的经 营 自主权。农村信 用社 虽然是合作制地方性金融机构.但是从 中央到地方政府、从 监管当局到行业管理都必须尊重农村信用杜的生存权和发 展权 .农村信用杜要生存 和发展 .就应该维护其经 营 自主权 。
农村信用社承担 国家政策性的支农 任务 ,国家应 给予其相应 的政策性补贴;地方政府应减少行政干预,为农村信用杜 经 营 和发展刨造宽松 的服务环 境 ;县级联杜 应适 时下放 权 力,
逐步归还基层信用社的资金.使行业管理由决策型管理向监 管型管理转变 。
2 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三农 ”的发展 。无数事实已证 明,
农户贷款的风险远远低于乡镇企业贷款风险。农村信用杜 必须纠正经营 中偏离 为农服 务宗 旨的 现象 。以江泽 民总 书 记的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 指导 ,找准市场 定位 .坚 定支持 三农”方向,切实调整工作重心。在经营中,要主动为农户 提供信息、技术和配套贷款,积极扩展支农业务领域;要切实 转变工作作风 ,加强支农调查 研究 ,迎得农 民的理解 和支持 ;
要依法台规经营 ,严禁坑农害农 。
3.要坚持通过盘活人 力资 源来盘 活资产质 量。对于农 村信用社当前的金融风险,不能以过多强调客观原因而掩盖 主观因素,事实上很多风险是由于农村信用社 自身经营不善 和管理不力 造成 的 ,甚 至是违 规经 营 和违 法行 为所 致 。对 此,农村信用社要坚持 以人为本 的管理方式,通过盘活人 力资源来盘活资产质 量。一方 面要加 大劳动用 工和 分配制 度改革的力度,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 极性 ;另一方 面要切 实加强 职工 队伍建设 ,建 立健全 各种行 之有效的规章 ,增强 职工 的是非 观念 、法纪观 念和 自我约束 意识 ,把 以法治杜和 以德治 杜有 机地结舍 起来 ,切实 肪范道 德风险。
4.要坚信有效的金融监管才是农村信用杜稳健发展的 有力保障。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又是县级人民 银行金融监管 的重点 ,责任重 于泰 山。对 此 ,金 融监 管要 真 正体现 对症下药”,必须实实在在通过加大检查力度、处罚 力度和打击力度,从三个方面有 目的、有重点地实施有效监 管 。一是要加强对 农村信 用社 高级 管理人员 经营管 理行 为 和能力的监管 ,凡是经营行为不规范 、经营管理能力 差 、不能 实现经营管理目的的,必须及时取消其任职资格。二是要加 强对农村信用社执行金融政策法规的监管,促进农村信用杜 充分运用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 的发 展。三是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 经营活动 的现场监 管 ,重 点是加大信贷、财务、内控的检查力度,努力规避因违纪违规 经营而形成的经营风险。
(作者单位 :人 民银行绵竹市支行 所在地:四川省绵竹市 邮编 :618200) (责任编辑 :超男) 西南金融 ’2oO1第 11期 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二: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姓名:董佳宇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
张心灵2000. 5. 1
摘要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研究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 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显得尤为突出, 如何在分析总结过去近五十年曲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 如何将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合作金融组织, 对于农村信用社及农业的迸一步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的五种主要风险入手, 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系列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措施。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7 防范化解
T h e P r e v e n tio n a n dD e c r e a sio n o fF in a n c eR isko fth eR u r a l C r e d itC o o p e r a t io nin H u h h o tA b st r a c tU n d e r t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h ew id e lyc o r c e r n a n dstu d yo fth e f in a n c e r iskin c h in a a n d a ll o v e r th ew o r ld , th e r isk th a t R u r a l C r e d itC o o p e r a tio n f a c in gb e c o m e s m o r e a n d m o r e a c u te . H o wtop r e v e n ta n d d e c r e a se th e f in a n c e r isk o fR u r a l C r e d it C o o p e r a tio n , o nth e b a sis o fa n a ly z in ga n dsu m m a r iz in gth ed e v e lo p m e n t jo u rn eyo f th ep a st4 0 y e a r s. T Oc r e a teac o m p e titiv er u r a lc o o p e r a tiv e o r g a n iz a tio nis o fg r e a t im p o r ta n c eto th e f u r th e rd e v e lo p m e n to fa g r ic u ltu r ea n d R u r a l C r e d itC o o p e r a tio nM a in ly th r o u g hth e d if e r e n t k in d s o fr isk o fR u r a l C r e d itC o o p e r a tio ninH u h h o t, th is a r tic leg iv eab r ie fa n a ly siso f th e sta te o fth e r isk o fR u r a l C r e d itC o o p e r a tio n , a n din tr o d u c ea se r ie so f 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top r e v e n ta n dd e c r e a se th e f in a n c e r iskk e yw o r d :
R u r a lc r e d itc o o p e r a tio n ,F in a n c er isk , P r e v e n tD e c r e a seD o n gJia y u ( A g r ic u ltu r e e c o n o m icm a n a g e m e n t)D ir e c te db y P r o f . Z h a n g X in L in g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引言1. 1选题的依据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的逐步推进而日益显现出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在经济运行三大要素中的地位显得非常鲜明和突出, 这不仅体现在金融对整个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上, 而且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和消费行为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成就斐然, 这种变化起源于7 0 年代未8 0 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体制上的变革带来了中国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场深刻革命, 在近二十年的农村经济改革进程中, 随着改革的深入, 生产要素的活力逐渐被激发, 土地、 资本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其中,资本的重要性对当今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影响力。
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被提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为此, 国务院于19 9 6 年出台了一些纲领性文件, 明确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即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 即建立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金融, 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性金融和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合作金融这一职能明晰、 分工协作、 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并把农村信用社提高到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地位上。
自此, 农村金融本身开始呈现出一派纷争、 繁荣的景象。
三种形式均有潜在的良好发展势头,而其中, 尤以合作金融的空间更为广阔, 因为它具备合作经济的基本特征.适应农村经济的客观运行特点和实际, 最容易贴近广大的农民群众。
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尽然。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历史的曲折而遭受了严重催残. 不仅没有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而且在体制上埋藏下了难以克服的障碍, 在经营上隐含了巨大的风险, 对支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内蒙古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我区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在人行直接领导和监管下, 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业务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总的趋势正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但多年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步暴露, 这些风险不但严重威胁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 制约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滞碍着农业产业改革的有效实施。
为什么会产生多种金融风险?它有哪些特殊性?又该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使之成为真正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具有重要的
董佳字砰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实践意义。1. 2国内外研究概述在国内, 对于农村信用社风险问题的研究, 是在理论界普遍分析探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产生的。
理论界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讨论主要有两部分:
一、 讨论农村信用社主要面临的金融风险有哪些:
二、讨论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
国内研究的特点是:
一、 对于农村信用社主要风险的界定尚有异议:
二、 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分析大众化, 未体现出特殊性。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多, 除有关专业著作外, 还有大量散见于各种经济类期刊杂志上的学术论文。
专业期刊如: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 《农村金融研究》 、 ‘内蒙古金融研究》 、 ‘农村经济观察》 等。就国外来讲, 也有许多专门研究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著作和论文,但国外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将合作金融作为合作经济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或者是将其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分支加以论述, 多集中笔墨于合作经济、 合作金融以及农村合作金融在国际领域的发展问题上, 内容主要是介绍合作金融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主要形式、 基本经验、 发展趋势等。国外对农村合作金融金融风险专门研究的欠缺和国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局限并不排斥本研究从大量的国内外著作中汲取营养, 并对本研究在分析方法和思考方法上提供了很大帮助。1. 3本文研究的方法和目的1. 3. 1本文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实践出发, 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着力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 一)界定了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含义; ( 二)金融风险的表现:
( 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风险:( 四)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提出若干化解的对策措施。1. 3. 2本文研究的特色( 一)既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表现、 防范与化解措施, 以使本文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又力求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本文先就有争议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加以界定, 再以此为基础阐述本地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特殊性。( 三)本文除运用农村金融学知识外, 还运用了银行经营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及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等方面的原理、 方法进行了多学2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科、 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 四)因时间和经费的限制, 本文仅对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剖析, 对其他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供了分析、 研究的方法。2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概况2. 1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介绍呼市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信用社是城郊的太平庄信用社, 它成立于19 52年, 是由农民按自愿、 互利原则八股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
当时规模很小, 社员以几角或几元钱入股, 信用社资本金不足万元。
呼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经历了( 1)普遍发展:
( 2)曲折发展:
( 3)整顿发展:
( 4 )改革发展这样四个阶段, 已逐步壮大起来。
呼市地区现有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10 0 家, 非独立核算的信用分社16 7 家,正式职工1518 人, 网点遍及各大村镇。2. 1. 1机构构成: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从建制上分为两级:
( 1)县联社; ( 2)乡信用社, 这两级机构均为独立核算机构, 其中, 县联社负责全县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计划、 信贷计划、 业务经营、 人事管理和信息统计的制定和统筹安排, 而乡信用社仅负责本辖区的具体业务, 主要是各项存贷业务。
在乡信用社之下, 还设两级非独立核算机构( 1)信用分社:
( 2)储蓄所和村信用站。
信用分社负责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但不进行独立核算。
储蓄所只能吸收存款, 村信用站则属于代办机构, 由分社指派代办员在农民中吸收存款, 收取贷款, 并有一定的发放贷款权限。
但由于近几年储蓄所与表2. 1. 1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机构构成( 19 9 9 年)单位:
个数\\项目独立核算机构非独立核算机构\信用其中:
4人以下社旗县其中建△口信用信用蚰代办储蓄合计肇岔\社联社营业部计分社所土左旗19l12 02 92 9托县1ll1121 8l 8城郊151l1610 610 6和林县1631117d4清水河县1451ll 5d4武川县1971l2 066合计9 4156610 016 716 7( 资料来源:
呼市农村信用社《机构状况年报表》 , 19 9 9 年)3・
董佳宇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村信用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所以19 9 9 年己将储蓄所更名为信用分社,并将为数不多的信用站撤消了。
具体情况如下表2. 1. 1:2. 1. 2人员构成: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正式职工到19 9 9 年底共有1518 人, 其中土左旗农村信用社共28 5人, 托县农村信用社共16 8 人, 城郊农村信用社共6 7 5人,和林县农村信用社共120 人. 清水河县农村信用社共121人, 武川县农村信用社共14 9 人。2. 1. 3资本构成: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19 9 9 年底, 资本总额为4 0 8 5. 7 3万元, 其中城郊信用社实收资本、 股本金、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均为最多, 资本总额达到4 8 6 8 . 12万元, 占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资本总额的119 . 15%, 而其它旗县农村信用社均有历年未消化掉的未弥补亏损, 尤其以和林县、 清水河县最多,甚至超过资本累计出现负值, 分别为一134 4 . 15万元和一7 54 . 9 5万元, 分别占呼市农村信用社资本总额的一32. 9 %和一18. 48%。
其它旗县情况如表2. 1. 3:表2. 1. 3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资本构成( 19 9 9 年末)单位:
万元泌托实收资资本公盈余公未分配减:
未弥资本总股本金资本总额额占比本积积利润补亏损㈤土左旗7 91. 3139 1. 3239. 4393. 851266. 524 9 . 381. 21县59 7 . 57613. 3256. 1232. 2429 7 . 52l0 0 1. 7 324 . 52城郊250 9 . 4 318 63. 67150 . 7 934 4 . 124 8 68 . 12119 . 15和林县2“. 09164 . 00O . 2710. 9017 63. 4 2- 1344. 15—32. 9清水河县264 . 4 019 0. 4 213. 4351. 4 21. 13127 5. 7 5- 7 54 . 9 5- 18 . 4 8武川县161. 5750 5. 8 79. 2922. 4 611. 52445. 叻265. 7 06. 5合计4 568 . 3737 28 . 626 9 _ 33554 . 9 912. 6550 4 8 . 2l4 0 8 5. 7 310 0( 资料来源:
根据《呼市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情况表》 ( 19 9 9 年)计算而来)2. 2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介绍呼市辖内农牧业户数、 人口数较密集, 辖内乡镇行政机构较多。
企业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乡镇有19 个, 其中8 个为城郊所辖乡镇. 4 个为土左旗乡镇. 5个为托县乡镇, 和林、 清水河县各有1个乡镇达到该水平, 均是4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良好的客户源。
见表2. 2表2. 2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介绍单位:
户、 人、 个\、 I员目\章岔\辖内农牧辖内农牧业辖内乡镇行其中:
乡镇企业其中: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5亿元营业收入1亿元业户数人口数政机构数以上的乡镇数以上的村数土左旗8 2 0 9 53 0 9 2 9 819410托县4 2 5 4 4l 6 8 3 l 7l 152城郊7 9 4 7 43l 3 8 9 41584 2和林县4 0 15 017 0 13 017l1清水河县3 4 2 7 3l 3 2 2 2 4. 1413武川县4 8 10 517 12 4 42 0OO合计3 2 6 6 4 112 6 510 79 6l 958( 资料来源:
《呼市农村信用社机构状况年报表》 19 9 9 年, 《内蒙古乡镇企业简要统计》 19 9 9 年)3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类别及特殊性3. 1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类别与界定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 既是产生金融风险的源头之一, 又是经常承受金融风险的主要经济组织。
它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6 . 221:( 一)信用风险:
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贷付息协议致使信用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最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支付风险):
是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 而给信用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三)资本风险:
是指由于资本量不足, 不能抵补亏损以保证其正常经营的可能性。( 四)经营风险:
是指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
主要包括操作风险、 经营亏损风险。1、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或违章操作,导致资金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2、 经营亏损风险:
是指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不善或其它不确定因素,导致信用社亏损的可能性。( 五)利率风险:
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价格变动或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收益减少, 负债成本提高, 导致经
董佳宇呼和浩特市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济损失的可能性。3. 2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特殊性3. 2. 1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 实行社员民主管理, 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 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农村信用合作经济组织[ 4 1。
这种合作化经营既有别于商业化经营( 农业银行), 又不同于政策性经营( 农业发展银行). 既不应象商业银行一样, 以追求利润目标摄大化为唯一目的, 也不应像政策性银行一样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性功能为主, 而不计较盈亏得失。
应是两者兼而有之, 既要体现为入股社员服务的互助性, 又要以盈利为目的, 为入股社员增加返还。.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特殊性。3. 2. 2农业的特点农村信用社从最初的创立到今天的初具规模, 归根结蒂, 是为农业提供信贷服务的。
但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 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 受自然条件制约, 地域性、 季节性强, 且资金收益率低, 农产品收入弹性低,市场扩张能力差。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农民择业门路窄, 农产品机会成本小,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自然灾害频繁, 经营粗放, 基础条件薄弱, 农民收入低下, 而财政面对如此窘相也拿不出大量资金补贴农业, 从而造成该地区农村资金的严重短缺。
而且此类地区农业的比重又大于发达地区, 这就更加剧了资金的短缺, 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矛盾。另一方面, 经过十多年改革和发展, 农村牧区已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 广大农牧户、 村乡办企业、 大量经济联合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 农户货币化的程度也逐步加深, 农户中负债经营日渐普遍, 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业投入的重要保证。
这更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解决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资金要靠农村信用社去完成。3. 2. 3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特殊性综上所述, 由于农村信用社性质上的特殊和农业自身对资金需求的特点, 呼市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殊性:( 一)偶发性大:
主要指信用风险的偶发性大, 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如遇自然灾害, 农户及农业经济组织无法归还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 则会突发信用...
篇三: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本文来自:中国信合-农信大家谈 作者:
月满西楼 发表时间:
2007-6-5 21:34 您是本帖第 271位浏览者 大 中 小
作者:
张长新 文章来源:
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点击数:
64 更新时间:
2007-5-21 15:09:37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
的贷款规模扩展迅猛, 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但同时法律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 给信用社的信贷资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因此充分认识法律风险, 并切实有效防范, 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信用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信用社法律风险是指业务经营过程中因法律问题所引起的资产损失可能性。
法律风险不同于信用社经营本身所存在的商业风险, 但它对经营风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97年4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确认, 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 这包括因不完善或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或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 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信用社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同样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
通常情况下:
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变化对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影响。
包括国家民事立法的修改、 金融法规的制定和监管、 外部司法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债权强制保护的程度、 法人和公民自觉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等。(2)
信用社信贷业务合法经营的状况。
例如, 信用社内部是否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 是否严格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制定各项业务制度和规章, 且在法律规范发生变化时及时作出调整; 各项业务制度和规章制定后, 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等。(3)
信用社法律事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信贷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能否符合信用社法律风险防范的要求, 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往往决定着信贷法律意见的正确性和可靠程度。(4)
信贷资产的债权合法性, 即信贷资产债权文书是否具备受法律保护的法律要件和法律效力。
债权文书是确定信用社债权人地位和权利的重要凭证, 通常包括借贷合同、 借据、 催收函、 债权担保文件等。
由于债权文书直接约束借款人履行还债义务, 并产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后果, 如果债权文书丧失法律效力或者未能提供生效债权文书,不仅导致贷款风险的增大, 信用社也失去了主张债权的法律依据。(5)
法院借贷纠纷的具体案例和金融债权的强制执行, 对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经营效果和风险防范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 司法实践中信用社发生法律风险的案例
(1)
疏于管理, 部分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某城市信用社在改制成农村信用社前, 由于放松信贷管理, 贷款到期或逾期后, 未在《民法通则》 规定的诉讼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 未进行催收和诉前资产保全, 致使80笔2200余万元贷款失诉讼时效,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
担保单位不具备担保资格, 担保无效。
某信用社于2001年8月6日向某建筑公司发放贷款50万元, 由某乡 财政所和乡 人民政府提供担保。
贷款到期后, 某建筑公司未能按合同履行义务, 信用社依法诉诸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
按照《担保法》 规定, 乡 财政所和乡 人民政府不具备担保资格, 依法判决担保无效。
而某建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 已关停倒闭, 贷款形成损失。
(3)
把关不严, 丧失抵押权。
某信用社于2001年2月15日向李某发放房产抵押贷款29.1万元, 李某用原某、 常某、 栗某、 申某的四处房产作抵押, 并到房产局办理了登记。
贷款到期后, 李某无力归还, 某信用社将李某及四名抵押人一同起诉到某县级法院, 庭审过程中, 四名抵押人辩称, 未在房地产抵押合同上签字, 抵押无效。
法院审理后认为,房地产抵押合同上的签字, 不是四名抵押人本人的签字, 依据有关规定, 依法判决抵押无效。
某信用社不服一审判决, 又上诉到某市中级法院, 某市中级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三、 信用社产生法律风险的原因
(1)
重贷轻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信用社重视贷款发放, 忽视贷中、 贷后管理, 重增量调整, 轻存量清理, 习惯于用贷款增量带动存量, 忽视贷款质量效益, 缺乏对贷款全过程的风险监控。
在考核中, 信用社重视贷款收息率、 不良贷款下降率等硬性指标, 忽视贷款时效管理考核, 造成贷款时效保全不力。(2)
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部分信用社对信贷客户信息、 信贷业务数据、 文件、 资料收集不完整, 丢失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诉讼时缺乏法律依据。(3)
信用社信贷预警机制不健全, 基础管理薄弱, 对市场动态变化把握不准, 不能及早发现和判别风险; 信贷经营机制与风险机制不对称, 缺乏责、 权、 利相互配套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经营责任和资产损失的考核不明确、不严格, 贷款风险追究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4)
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金融管理的需要, 责任心不强, 缺乏法制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因人为因素造成信贷风险。
四、 防范信用社法律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防范信用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 是保全信用社资产, 深化信用社改革, 促进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要强化全员法律意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民法》、《民事诉讼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 等法律法规, 提高依法维护债权的能力。
其次要深入开展对信用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研究, 建立规范有效的防范风险机制, 有效地促进信用社信贷业务人员依法规范信贷经营行为, 防止违法违规性的发生。
信用社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所表现的最重要法律特征就是在信用社与企业之间形成合法有效的借贷权利义务关系, 信用社作为贷款债权人依法享有保障债权实现的权利, 而且, 这种债权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
通过研究信贷业务的法律风险, 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充分运用法律赋予债权人的各项权利, 保障信用社信贷资产的安全。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一般包
括两个方面:
一是事前防范, 通过建立信贷业务法律审查制度, 确保信贷业务合同和有关债权文书的合法性; 一是事后救济, 通过信用社法律人员参与诉讼、 仲裁等程序确认信用社债权的法律效力。
有效防范信用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 是保障信用社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工作, 也是金融秩序法制化重要表现。
其三要加强对贷款的管理, 彻底扭转“重贷轻管”的现象, 贷前调查要落实, 贷后检查要到位。
加强贷款档案管理, 妥善管理信贷档案, 对失职行为严肃处理。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市汇丰农村信用社
篇四: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强化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
积极防化金融风险
作
者
丁世会
学籍批次
20030 3
学习中心
杭州中心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会计学(Ⅱ )
指导教师
张 丽
论文成绩
- 1 -
中
文
摘
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和当前的改革形势, 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
本文从分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地位入手, 对农村信用社在内控现状及存在缺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并从优化环境建设、 完善内控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由于当前农信社的内控管理限于机制问题, 在较多方面得不到有效解决, 对此, 作者结合所在单位实际, 提出:
应该从解决法人治理结构入手来真正解决农信社内控难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内部控制 内部管理
- 1 -
目
录 一、 农信社的金融地位……………………………………………………………1 二、 农信社内控现状及缺陷………………………………………………………1 (一)
农信社内控水平仍停留在原计划经济的水平上…………………………1 (二)
农信社内控制度不健全……………………………………………………2 (三)
农信社内控制度执行效力不高……………………………………………3 三、 农信社内控建设对策…………………………………………………………4 (一)
农信社内控建设目标………………………………………………………4 (二)
从多方面来加强农信社内控建设…………………………………………4 (三)
抓好内控落实………………………………………………………………5 (四)
对农信社内控建设的个人意见……………………………………………6
- 1 -
强化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
积极防化金融风险
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
是我国现有广大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其最初成立于上世纪 50 年代初, 是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业。经过近 50 年的风风雨雨,农信社在跌打滚爬中逐渐发展壮大。
而其固有的多法人产权模式又限制其进一步发展, 内控机制建设趋步不前, 潜在金融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按照国务院最近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提出的“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国家适当支持、 地方政府负责” 的总体要求, 对农信社的监管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 加强监管, 省级政府依法管理、 落实责任, 信用社自我约束、 自担风险” 的监督管理体制。
国务院的新政策给农信社带来很多新的东西,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股权改革等等, 对农信社的内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内控监督管理的新难点、 新矛盾。
规范信用社管理和经营, 内控制度的建立十分必要。
内控制度是农信社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以科学化、 法制化为基本理念实行自我约束的制度性建设。
建立和完善信用社内控体系, 促进信用社管理科学化、 制度规范化、 经营法制化, 是信用社当前和今后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是农信社改革者们首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 农信社的金融地位 先以作者所在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农村信用联社 2004 年底数据为例, 先简单介绍一下农信社的大致概况。
杭州市余杭区农村信用联社是一家由 17 家独立信用社组成的信用联社, 下辖 17 家独立信用社和一家营业部, 现有在职职工 941 人。
截止 2004 年末, 全辖存款余额 848199 万元, 贷款余额 598435 万元, 分别占当地金融机构总存款余额和总贷款余额的 27. 46%和 25. 27%, 2004 年, 全辖实现营业总收入 53619 万元,实现综合利润 10412 万元, 年末不良资产率 6. 33%, 年末利息备付率 4. 52%。
在余杭区, 除去区政府等所在几个大镇外, 在农村地区, 农信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左右, 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从几个基本财务指标来看,农信社已初步具备了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实力。
二、 农信社内控现状及缺陷 案例:
2004 年, 杭州市余杭区农村信用联社按照国务院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在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按照清产核资
清退老股金
募集新股金
撤并原有法人
申请成立农村合作银行的步骤进行。
4 月份, 在进行存贷款的内外帐务全面核对中, 下辖临平信用社发现信贷员方某所管辖的片中, 很多在信用社帐上很正常的贷款, 在上门核对过程中, 贷款人竟对贷款一无所知。
于是, 一起内外勾结的特大违法骗贷、 放贷案浮出水面, 经公安机关侦查, 这是一起犯罪人利用农信社内控机制不严密, 内外勾结, 采用冒名骗取农户贷款方式的案件。
这起案件, 造成临平信用社直接经济损失逾千万元。
㈠ 农信社内控水平仍停留在原计划经济的水平上
- 2 -
1、 信用社产权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由于信用社所有权人缺位, 导致信用社经营管理者失去了 有效的监督、 控制, 经营管理者受自身利益驱动, 就会存在过多的强调自身利益进而损失信用社利益
的可能性, 控制行为偏离所有者的控制目标就在所难免; 目前大多数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框架为“三会” 制度, 即社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 监事会。
然而事实上, 在余杭农信社, 所谓的信用社股东, 其股份绝大部份只是在 1985、 1986两年入的 2 元、 5 元、 10 元的小股, 而且每个信用社的股东在 5000-6000 人左右。
面对象有余杭农信社那样资产规模的农信社, 就变成了谁也不是的局面, 最后还是农信社的主任们说了算。
由于所有权人严重缺位, 在这种情形下,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进行有效内部控制活动是难以想象的。
2004 年 11 月, 余杭农信社在余杭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清退老股金、募集新股金的改革工作, 并报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浙江余杭农村合作银行。
新股金共 31154. 1 万元, 其组成主要是:
职工 937 户占 21. 03%, 6552 万元; 其他个人 2982 户占 39. 02%, 12156. 1 万元; 法人 360 户占 39. 95%, 12446 万元。
从股金结构看, 较之原有状况, 进了一大步。
但是, 根据政府部门的设计, 合作银行的模式采用的是股份合作制或称之为合作股份制, 浙江余杭合作银行(筹)
章程明确规定个人股东每 1000 元拥有一个投票权, 而对企业股东, 每 10000 元才能拥有一个投票权。
同股不同权的存在, 不可避免的给合作银行带来天生的残缺。
2、 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缺陷, 内控措施落实困难。
信用社属于高风险行业的特性要求其内部控制活动能够覆盖各项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业务活动的每个风险控制点之间既环环相扣, 相互牵制, 又相互协调。
余杭农信社虽有职工941 人, 但其共有 105 个网点, 而存款规模略低的工行, 其网点却只有 21 个,人员不过 200 余人。
再者, 这 941 名职工中, 有近百人是原退休职工的子女, 是顶职进来的, 这些人中的大部份存在业务素质差、 文化素质低的情况。
在此种情况下, 许多基层信用社或分社没有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各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 导致内控措施落实困难。
而在股权设置不明晰的情况下, 领导容易求自保, 谁也不肯轻易去撤并网点进而裁减老员工。
长此以往, 人员负担将是农信社最大的负担。
3、 问责制无人问责。
在上述案例中, 犯罪人能够轻易的从农信社社骗取冒名贷款, 除了内外勾结这一因素外, 农信社内控制度的缺陷显而易见。
客观的说,农信社在这两年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 客户要取得贷款, 须在贷款前先经信贷员调查, 贷款时换人审查, 贷款后应进行跟踪三关, 即‘三查’ 制度。
如果临平信用社能很好的执行‘三查’ 制度, 那罪案就不会发生。
但限于人力资源配置等多种原因, 小额贷款三查均由经办信贷员一人包办, 于是漏洞就产生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的章不循的现象? 制度为什么就不能落到实处呢? 除了 人手紧这一客观因素外, 产权不明晰、 两级法人结构是问题根本所在。
县联社下辖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 而作为管理机构的联社并非是所有者委派机构, 真正的担子没人挑。对信用社主任来讲, 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中对保护存款人利益一点并不突出, 而完成年度经营目标任务, 才能即多拿奖金, 又保牢位置。
所以, 在日常稽核工作中,对一些问题往往视而不见或是欲处罚却最终被求情下来, 久而久之, 制度变为空谈。
而内控制度中的问责制, 最终因所有者的缺位, 变成无人问责或只问不责。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在法人治理结构天生残缺, 产权不明晰, 资源配置渠道不畅通的前提下, 农信社的内控制度只能是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水平。
㈡ 农信社内控制度不健全
- 3 -
1、 信用社内部控制不成体系。
长期以来, 信用社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 忽视了内控的跟进和强化, 使得信用社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没能从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连续的内部控制, 只是零星的转嫁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许多盲点和与实际不相协调。
2、 贷委员会成员组成不合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第三十四条规定“行长不得担任审贷委员会的成员”
这是目前商业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通行做法。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部分行长利用其特殊的身分对授信审议民主决策机制进行直接干预, 出现一票同意的现象。
然而这种现象在部分信用社比较常见。
信用社的法人代表直接参与审贷委员会, 成为审贷委员会成员。
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 造成其它成员不能发表对贷款的真实意见, 或者法人代表诱导审贷委员会成员接受其个人观点, 使贷款集体审批变成了个人说了算。
3、 存在控制断层的问题。
“企业由四种经济主体所组成, 即所有者、 经营者、 管理者和普通员工, 这四种经济主体都有各自的目标, 并且都有各自的可控制因素, 所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就由这四个层次组成”。
然而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建设多集中于以普通员工为主体的内控建设, 而其它主体的内控制建设没有得到有效的跟进和调整, 出现控制盲点和控制手段落后、 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难以控制以及存在控下不控上等问题 4、 帐务电子处理系统没给审计留下接口。
长期以来, 信用社在实施业务电算化过程中, 只重视“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 方面的程序设计, 而对计算机完成任务过程中, 有关部门如何检查程序本身的运行等方面的程序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没有给审计留下接口, 使审计人员无法对计算机完成任务中的数据流向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审计人员的检查活动只能是事后监督, 对事中隐藏的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在帐务电子处理系统中留下审计接口的目 的是使审计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对在帐务系统中流动着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检查和审计, 做到既要检查数据的来源和结果, 也要检查数据的流动轨迹。
5、 部分新产品业务操作流程过长, 导致风险不易控制。
随着业务品种的增加, 内部控制环节的也会相应增多, 增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是风险发生源。比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但是由于控制环节过多, 链条过长, 不仅使农民贷款手续复杂, 而且贷款风险控制困难,一旦贷款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贷款的风险就有可能加大。
㈢ 农信社内控制度执行效力不高 不论有多么完善的内控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就只能是墙上的摆设, 企业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 即遵从性目标(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操作性目标(各种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信息性目标(财务和管理目标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就不能有效实现。
其主要表现:
1、 部分信用社人员不理解他们所执行的控制程序和措施的目 标和设计意图,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忽视关键环节。
比如, 信用社工作人员代客户在取款凭证上签字、 贷款利息收回凭证上没有借款人签字或盖章、 经办贷款业务人员代理借款人填制各种信贷档案、 支票审核没有折角验印等等;
2、 部分信用社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职责, 出现错误和疏忽。
比如,使用重要空白凭证不销号、 会计凭证八大要素填制不全、 出纳现金交接不登记票面、 枪支弹药不入库保管、 操作人员离岗时不退出操作系统和电脑口令泄密等;执行人员动机不良, 利用自己在控制中的特殊权力, 滥用职权, 比如自批自贷,发放关系人情贷款、 跨地区贷款等;
- 4 -
3、 由于审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导致审计人员“绕过计算机业务” 对信用社进行审计, 信用社联行业务、 同城通兑业务、 电子储蓄业务、电子代理业务等经常成为审计的盲点。
以上这些行为不仅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 反而掩盖了错误, 给信用社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 农信社内控建设对策 ㈠ 农信社内控建设目标 农信社的内控制度, 是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 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 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它以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为中心, 要做到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农信社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确保农信社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 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确保业务记录、 ...
篇五: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信用社在业务经营中如何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摘 要: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因为随着业务的发展, 经营环境的变化, 风险隐患随之出现。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风险防范工作更加严峻。
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信社 风险防控 经营与发展
风险防控是金融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风险隐患常伴业务左右,这既不是危言耸听, 又不是杞人忧天, 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又让人不能经常看到的东西。
农村信用社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 近年来, 随着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 各类风险隐患层出不穷。
虽然近几年, 上上下下出台各项内控制度, 但是由于执行上的偏差和个别制度先天性的缺失, 风险隐患不是削弱了 , 而有愈加明显之势。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 农村信用社在抓好业务经营的同时, 应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 风险警钟要常鸣,风险提示的黄灯要常亮, 防风险制度措施要常抓不懈和抓好落实。
这样才能在风险防控工作中争取主动, 才能为经营合规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 农村信用社存在风险的表现
所谓风险, 包含两个层面的定义:
一是说明具有不确定性, 说明风险随时随地可能会发生; 另一个定义认为风险会带来损失, 而这种损失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引申到收益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
由此看来, 风险就是隐患, 可防可控, 但是如果防控措施疏忽, 依然会导致风险的发生。
(一)
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根本服务对象是农村、农民, 如果离开了 这一定位, 就会让农信社走上偏路。
据了 解, 某地的信用社贷款, 由于追求投放与效益的高速度, 把贷款大量投放到房地产、 城镇个体工商户等非农产业。
由于这些产业不是农信社支持的对象, 其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非常大, 具有不可预见性。
一旦贷款不能按期归还, 虽然有抵押物和抵押程序合规, 但是抵押物基本不能及时变现。
而且这类贷款具有单笔数额大集中度、 偏离度高等特点, 对农信社信贷资金营造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这是由于贷款投向不合规导致的风险隐患, 在各地农信社大量存在。
尤其城镇社和集镇社情况明显。
还有一类贷款, 就是在办理贷款过程中, 由于贷前调查不严, 贷款户为了 能够多得到信用社贷款, 千方百计地提高抵押物评估价值用于办理抵押贷款。
当贷款形成逾期不能以现金形式偿还贷款时, 农村信用社就要处置抵押物, 这类抵押物往往是林地、草原、 沼泽、 机械、 房产、 院落等, 一经变卖, 多数抵押物不足值, 有时损失一半以上, 给信贷资金带来损失。
由于信用社内部员工个人借款、 借名贷款、 以新还旧、 放贷结息等, 种种违规办贷问题屡禁不止。
而且大量的此类贷款还隐藏在信贷资产中, 最终导致无法收回, 责任不清、 不明,变成了糊涂账。
另外, 在近年的贷款核销处理中, 暴露出了 很多问题, 信贷人员优亲厚友, 把不合规不应转入呆账的贷款转入核销之列, 玩失踪、假死亡、 真逃债等现象都存在。
(二)
存款业务中的风险隐患。
存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存款业务是日常业务。
每天营业网点办理大量的资金收付业务和转账业务, 尤其是大额转账业务。
由于个别员工在职业道德方面缺乏教育和引导,
如果存在道德风险, 存款业务中就很可能会利用转账、 抹账业务作案。
近年有关报道和通报中, 已经有这方面的案例。
这种由道德风险引发的案件隐患更不容易监测, 随意性、 突发性更强。
(三)
安全保卫方面存在的隐患。
一切业务经营都需要安全的环境做保障。
离开了安全这个前提, 其他都无从谈起。
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 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安全保卫形势十分严峻, 主要是在安防设施逐步完备的同时, 更要注重人防。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但是在基层一些营业网点, 一人值班守库, 枪支弹药不分管, 不关防尾随门随意出入等安全隐患时常出现。
(四)
职工职业道德内在素养存在的隐患。
近年来, 随着农信社职工结构的调整, 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个别人员缺乏必要的修养, 某些人受到社会浮躁、 虚荣心、 金钱为上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 拜金主义冲击心灵。
不论是在贷款管理中还是在存款的业务办理上, 某些人动歪脑筋,想歪主意, 对行业造成不良影响, 长此以往, 势必埋下风险隐患。
二、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成因
(一)
农村信用社作为涉农机构和服务“三农” 的金融部门, 在长期发展中留下一些后遗症。
这些弊端有些是先天性的, 有些是后天造成的。改革至今, 法人治理结构尚在探讨和完善中, 农村信用社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 最后改革将成为什么样的模式, 在法人治理当中如何理顺关系,如何真正落实这些关系, 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这种体制机制存在模糊认识和责、 权、 利不清的问题, 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业务经营中的隐患。
(二)
近年来, 旗县联社及上级联社十分注重抓职工培训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视频培训、 集中培训等形式, 加强职工的思想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法律法规教育等学习教育内容, 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员工爱岗敬业的意识行为起到了作用。
但是这种教育往往是不连续、 不持续的。
在不良习俗、 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个别员工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管不住心, 收不住手, 依据职业便利, 做出自批自贷、 借名贷款、 只借不还、 要回扣、 捞好处等有悖职业要求的行为, 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
完备的内控制度需要抓好落实, 即为抓制度的执行力。
自 2006年以来, 自上而下已经制定出台了大量的内控制度, 涵盖了农信社的所有业务领域。
并且在执行中每年都在补充完善。
这些制度就像交通岗中的红绿黄灯, 如果没有红绿黄灯, 整个交通秩序就会乱作一团, 致使社会秩序混乱。
农信社的内控制度就是行业的红绿黄灯, 令行禁止, 收放适度。
过去曾有句话叫铁路的纪律、 银行的制度。
但是现实中, 农信社的员工不按制度办事的事情却常常出现, 特别是在序时稽核中, 种种违规操作现象屡屡发生, 要明白小违规就是大隐患。
三、 关于农信社防控经营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
树立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并重的思想意识。
业务越发展, 风险防范越要加强。
农信社不能只追求业务指标的高速发展, 而忽视风险防控工作。
特别是在开办新业务的同时, 首先要考虑风险因素, 对于潜在巨大风险的业务领域宁可言弃而不涉足。
(二)
进一步强化防控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后果。
要把防控风险这个重大课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员学习, 全员参与, 全员警示。
要让防风险的话题警示贯穿农村信用社各个业务领域、 层次。
让全员
明白, 心莫想, 手莫伸, 不敢想。
一切为了工作的长久发展, 绝不能为一己之利而置信用社利益于不顾。
只有全员提高风险防控,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三)
进一步提高全员素质。
道德风险有效规避和扼制, 操作风险的减少与降低, 从源头上抓住防控风险的关口。
这些方面的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 从心里真正爱岗, 把农信社工作当做事业来做, 树立全局意识, 人人维护农信社利益, 人人都为这棵大树施肥、 浇水, 才能让农信社这棵大树茁壮生长。
(四)
进一步抓好内控制度的落实。
农信社已建立健全了 各项内控制度, 每个网点都能看到一些制度的展示。
每名员工都有制度汇编。
这不能成为一种形式, 而应当作为防控风险的制度保证, 抓好落实。
其实按制度办事的说法人人都会讲, 但是具体到某个事情上就不然了 。
主要是人情关、面子关在作祟。
如果自上而下都按制度办, 谁打招呼, 谁走捷径, 谁想简化手续都说不字, 那么长此以往, 就能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把制度落到实处。
(五)
进一步提高一线员工工资待遇。
企业与员工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
让员工安心工作, 为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条件, 适当提高人员待遇, 是让员工安心工作、 自警自律的举措之一。
现实条件下, 建议管理部门给予一线员工工资上的倾斜, 特别是临柜人员、 一线柜员, 他们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 每天面对客户群体, 与管理机关相比, 劳动强度远远大于这一类人员。
所以, 防控风险要从员工的心灵做起, 让他们静心工作, 此策不失为明智之举。
篇六: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如何有效加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防范 浅谈如何有效加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来看,自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管理机制几经变化,历经农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管理。虽然现在已经成立省联社,但还是有很多遗留的老问题未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给正处于改革期的农村信用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操作风险防范方面,虽然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潜在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将从以下 邶 五个方面来加以初步探讨。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农 躏 村信用社员工,尤其是基层 穹网点,通常习惯于对日常工 跫 作中的一些不规范做法见怪 揩 不怪,对经常发生的违规之 瞠 事习以为常,导致对风险隐 虽 患毫无警觉。近年来,虽然 ┻ 省联社也对员工进行了相关 颁 培训,但由于时间较短并没 标 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 绋 刚进来不久的新员工,大多 * 数是跟着师傅边学边干,对 设 一些核心业务知识的内涵仍 佧一知半解,未能形成有效的 陡 系统学习,对风险的认识也 谧 不全面,缺乏必要的自我保 蹊 护意识,久而久之上行下效 便疏忽了一些隐患的风险的 箍 存在。因此,加强对员工风 险意识的教育,促使其提高 晋 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十 禅 分必要。
二、完善内控管 忽 理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 睽 内部控制方面都有多重防范 霆 措施,但有章可循直接滋长 鳢 了作案人员的侥幸心理,制 я 度管理流于形式。比如金库 骏 内不按有关规定安装监控录 像设备,信用社负责人没有 蛉 定期查岗查库等。个别信用 记 社主任不注重自身政治业务 所 学习,政策制度观念不强, 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自身 盹 带头违规违纪,没起到应有 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的 瘳 违规操作行为不能及时纠正 ⒖ 。此外,健全的内部激励制 棉 度也极度缺乏,尤其是在基 匹 层信用社。因此,建立完善 滤 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对防范 滔 操作风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蓿 。
三、加强岗位监督约束 入 。在日常工作中,对从事金 蠡 融类工作的人员来说,尤其 鹆 是工作在重要岗位的员工之 间既要互相学习,又要互相 定 监督,对有不正常行为的必 蜜 须引起高度关注。操作风险 幻 大多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 汗 调配岗位使岗位之间互动是 蔌 防范风险的有力保证。此外 ╃ ,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员工 岗位轮换及强制休假制度也 坳 能很好地控制各种违规情况 的发生。
四、稽核检查持 份 续跟踪。为强化监督管理, 杌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各种 魄 检查很多,但基本上是每次 酯 查都有问题,且大多数都是 盲 老问题,这说明稽核检查过 谀 于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当 量 前县级联社以上均设有专门 尊 的稽核部门,设立该部门
的 婺 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有效防 U 控各下属网点违规操作的发 阝生。但当前的现象是有些地 院 方太注重业务经营却忽视稽 赌 核检查,未能充分发挥稽核 根 的真正作用。加上有些稽核 账 部门人员配备有限且兼职过 倭 多,不能有效抑制和防范操 愿 作风险的发生。因此,稽核 叁 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且经 虔 常化,提高稽核手段,加强 尺 稽核力度。要强化稽核人员 咻 的业务培训,提高稽核工作 ы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大专业 槿 检查力度做好准备。此外, 怪 尤其是对潜在风险度极高的 ミ 网点要经常进行检查,持续 禹 跟踪,且方式要逐步改进, 昀 这样稽核工作的质量才能上 跄 升到一个高度,稽核效果才 兕 能有效的体现。
五、重视 橐 人事考核管理。有些农村信 用社在用人方面的衡量标准 铎 出现些许偏差,往往重视外 在表现却轻视内在品质,重 惬 视家庭出身却轻视思想变化 伶 ,尤其对重要岗位人员的道 键 德品行及生活作风等不够重 视。虽然农村信用社这几年 砌 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几批素质 凛 相对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 皿 但大部分网点仍然有些学历 辗 低、素质差的员工受社会不 ︿ 良风气的影响,上班时不认 が 真工作,在业务操作中规章 殿 制度观念淡漠,思想滞后, 贵 心存侥幸。这给隐患的风险 糖 带来了很大滋生的机会。在 怠 风险防范中,建设一支高素 Y 质的员工队伍是防范各类隐 鹇 患风险的根本。因此,加大 员工培训的力度,提高员工 忠 素质及敬业精神,不仅是农 鳏 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需要, 牖 更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需要。
总之,有效加强农村信用社 乘 操作风险的防范,促进农村 膈信用社健康发展,必须建立 碥 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强化 氰 制度的执行力。只有认真做 急 好防范操作风险的每项工作 序 ,才能给广大信合员工提供 谦 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光 从而使员工能更好地发挥自 镞 身才能,给农村信用社树立 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带来更好 ⒇ 的经济效益。
江西省德安 氇 信合塘山分理处:胡星光
推荐访问: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化解 农村信用社 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