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3-15 12:55:07 点击:
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一、深刻体会粮食安全的含义粮食安全是指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到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在我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 ,供大家参考。
保障粮食安全
端稳中国饭碗
一、深刻体会粮食安全的含义
粮食安全是指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到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的含义及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的基本含义和标准是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营养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从全球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的生产下降和粮食短缺,导致粮食供给严重不足;流通环节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国或主要贸易国限制或禁止粮食的出口或进口,或者因战乱或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无法及时运抵消费区域,以及粮食价格暴涨或不断上涨造成恐慌的现象;消费环节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地震、海啸、洪涝灾害等灾情引起的区域性粮食短缺,或者因购买能力偏低消费者买不起粮食的现象。
而我们要关注的粮食安全包含粮食产量安全、质量安全、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及人们对粮食的购买能力和储备能力等方面。“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要保障14亿人获取足量、安全且富有营养的食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考虑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要有足够强大的粮食储备能力和生产能力,其次还要考虑供给和需求的稳定平衡,调控市场以避免粮价波动过大。
二、充分认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国民经济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解决13~16亿人吃饭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并提高其能力。”[1]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进经营创新和机具创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控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压舱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包括粮食等产品在内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我国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如作为饲料粮的大豆,2021年其进口量达到9652万吨。对这类依赖进口的重要农产品,也要稳定提高自给率、拓展多元进口渠道,不能受制于人。
二、理清粮食安全问题与隐患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基础受到威胁。中国14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自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还略有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上也是递减的,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威胁粮食安全。一是大量工业“三废”未经或经简单处理便进入农业环境,对农田水体、土壤和农作物造成严重污染。二是农业自身带来的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污染。三是地膜覆盖逐渐演变成“白色污染”,大量畜禽粪便处理不当污染水体空气。四是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污水废渣造成的污染。
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各省农机拥有量差距过大,农机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大部分农机产品在性能、结构、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比较落后。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农业技术推广不足。
外资并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主要是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目前,我国稻米、小麦的自给率达到90%以上,但是,玉米和大豆自给率下降,尤其是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达到70%。由于一些国际巨头资本逐渐入侵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和销售等领域,我国对粮食控制力减弱,有些品种的种子长期为外资控制,对外依存度扩大,转基因产品从长远看可能危及人民的健康。
粮食储备管理滞后。储备品种单一、与市场脱节、交易成本高、储备规模小、仓房陈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另外,一些地方还存在粮耗子现象。
四、多措并举,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守牢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守牢耕地红线,必须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做到耕地数量有增加、耕地质量有提升、耕地生态有改善。做法方面,首先,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以保证粮食产量和稳定粮价。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让粮食主产区根基更扎实、基础更牢固。第三,要积极应对各种重大灾害,减少粮食损失。第四,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适当调整结构,比如在水资源压力特别大的地区减少耗水作物种植。另外,必须构建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曝光机制。而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椎农田,则需要具体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生产,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需要科技的支撑。我们要落实“藏粮于技”,树立粮食安全“科技观”,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科技园、创新示范园等乡村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激发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为粮食生产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基本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接连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始终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种粮直补、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鼓舞和保护了地方以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面向未来,我们还需持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着力通过全方位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稳住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和合
作经营方式,稳住主产区和功能区这两大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的“基本盘”,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
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通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是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迈向粮食产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中粮集团等国际化大粮商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联合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即由分散化、粗放型、高消耗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区域产销平衡以及居民消费习惯,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并着力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采取多元措施,消化过高的粮食库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依据粮食市场实际情况对粮食收购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长粮食产业链;支持和促进粮食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完善粮食储备运行机制;优化粮食行业组织结构,对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兼并重组。
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既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明确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近年来,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粮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014年以来,中粮集团积极构建全球粮油购销网络,在巴西、阿根廷等全球粮食核心产区拥有了仓储、港口物流设施等一批战略资源。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能力偏弱,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不高,话语权不强。对此,需综合考虑我国农产品供需状况、国际农产品流量流向和全球行业变化趋势,以国内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玉米、食糖、肉类、乳品、棉花等为核心产品,以南美、北美、黑海、澳新地区等为核心区域,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食企业集团,在规划、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断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我国粮食仓储方面存在粮库储备条件差、仓容不足、“装、卸、储、运”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客观要求,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必须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健全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提高收储调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推动供求平衡向更高水平提升,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增强风险忧患意识,扎实推进保供应、稳市场、稳预期相关工作,以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性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采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全力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这篇大文章。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细化完善交易规则,更好满足用粮企业需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开展经营活动。要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确保粮食市场调控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 端稳中国饭碗 饭碗 中国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