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5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31 19:25:06 点击:
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5篇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年3月··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mdash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万里学院学报2016 年 3 月· ·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 — 以海曙区社会组织为例魏水英, 王宸游, 黄 琦(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和结构式访问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物资状况、财务状况、技术技能、服务输出及成果、外部资源环境等七个维度,对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 SWOT 分析法对社会组织面临的外部威胁、挑战及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设计出切合宁波市社会组织在资金筹集能力、成员招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公信力与影响力、内部管理、监督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发展对策。关 键 词:
社会组织; 战略规划; SWOT 分析中图分类号:
C9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250 ( 2016 )
02-0050-09收稿日期:
2016-01-13作者简介:
魏水英( 1975- ),女,湖北赤壁人,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 23 卷 第 6 期Vo1.23 No.62010 年 11 月 November 2010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 29 卷 第 2 期Vo1.29 No.22016 年 3 月 March 20160 引言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与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并列的第三种力量,对于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宁波市社会组织以年均 27% 的速度递增;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已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开展公益创投项目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可忽视,当前宁波市社会组织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关系亟需转变,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
这些都将对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本文以宁波市海曙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1 研究方法本次社会调查,以海曙区 30 家社会组织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自填式问卷,辅之结构式访问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采用 SPSS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1.1 调查对象在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最佳,相较其他区(县)其更具代表性。截止 2015 年,在海曙区民政局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 295 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 19.5% ,其中社会团体 109 家(区级层面 79 家,街道层面 30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86 家(教育类 104 家,医疗类 7 家,街道层面 51 家)。在各街道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218 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 80.5% ,其中公益服务类 377 家,参与管理类组织 421 家,文体教育类 354 家,综合类 39 家,其它类 27 家。50DOI:10.13777/j.cnki.issn1671-2250.2016.02.011
第 2 期· ·研究者以判断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海曙区社会组织情况较为熟悉,他们经过分析判断,介绍了 30 家社会组织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中,社区社会组织有 20 家,约占样本总数的 67% ,区级层面有 10 家,占样本总数的 33% 。1.2 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本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搜集资料,并辅以结构式访问进行深度了解。问卷、访问提纲围绕 7 个维度进行设计。共发放问卷 3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0 份,访问记录 30 份,有效回收率达 100% 。调查员在访问时对问卷进行实地审核, 并在数据分析前对数据进行了清理工作。
采用 SPSS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2 海曙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调查通过前期探索性调查,研究者对海曙区社会组织实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辅之文献研究所得资料,制定了研究的维度及指标。
拟从以下七大维度出发,对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
(见表 2-1 )2.1 样本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宁波市海曙区不同类别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些领域统一分析欠缺合理性。
分析中将进行适当分类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海曙区区级社会组织与海曙区社区社会组织。样本中社区社会组织有 20 家,约占样本总数的 67% ;区级层面有 10 家,占样本总数的 33% 。
所调查的 10 家区级社会组织均已登记注册,其中社会团体占 30% ,民办非企业单位占 70% 。
区级社会组织的注册金额分别为 3 万元、 10 万元、 30 万元,其中 3 万元的较多为 6 家, 30 万元的最少为 1 家。
从 2010 年左右开始海曙区社区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所调查的 20 家社区社会组织中,有 75% 社区社会组织未注册,另 25% 的社区社会组织注册类别为社会团体。
(见表 2-2 )2.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2.2.1 组织成员表 2-1 研究维度及指标研究维度 具体指标人力资源 职员构成、志愿者、招聘、使用情况物资状况 场所、基础设施、特殊设施、宣传媒介、使用情况财务现状 收入、支出、收支管理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运营技术、常规技术服务输出 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对外交流、活动项目、宣传、主要成效内部管理 组织架构、组织文化、工作氛围、战略规划、组织目标外部资源 调查密切利益相关者、可获取资源、社会资源表 2-2 样本基本情况选项 频数 百分比 选项 频数 百分比活动范围全国范围 3 10.0活动领域工商服务业1 3.3省内 2 6.7 科学研究 1 3.3市内 8 26.7 教育 1 3.3区内 3 10.0 社会服务 26 86.0街道或乡镇 14 46.6 其他 1 3.3成立时间0-5 年 20 66.7组织性质社会团体 8 26.75-10 年 7 23.3民办非企业7 23.310-20 年 3 10.0 其他 15 50.0魏水英, 王宸游, 黄 琦: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51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 年 3 月· ·组织成员情况从性别比例、职业性质、年龄分布、学历水平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所调查的 10 家区级社会组织中,共有男性成员 29 人,女性成员 34 人,男女比例约为 12 :
10 ; 20 家社区社会组织中,男性成员 15 人,女性成员 64 人,女性人数是男性人数的 4.2 倍。
区级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多为男性( 70% ),而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女性为主( 80% )。社会组织内部全职人数远低于兼职人数。
调查数据显示, 全职工作人员为 23 人, 兼职工作人员为119 人,兼职人数是全职人数的 5.2 倍。有 22 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为兼职人员,仅有 8 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为专职人员。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年龄分布,以 55 岁以上居多( 95.8% ),其次为 35 至 54 岁( 4.2% ), 35 岁以下成员人数为零;在区级社会组织中,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较为均衡, 35 岁以下、 35 至 54 岁、 55 岁以上人数比为 1 :
1 :
1.6 (见图 2-1 ),其中组织负责人的年龄以 35 至 54 岁居多( 60% )。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约有 90.8% 的人员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区级社会组织成员以大专及本科学历者占多数,两者人数共占 84% ,而研究生学历( 3% )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 13%)较少。
区级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80% ),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则以高中学历者居多( 47% )。据访问了解,学历水平并不是社区社会工作者的门槛,往往高学历人士更难投入到组织工作的第一线。
组织需要的就是真正有热情、耐心做普通事的人。2.2.2 志愿者约有 50% 的社会组织拥有长期稳定的志愿者,但志愿者人数较少;也有 13% 的社会组织缺乏长期稳定的志愿者。志愿者多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82% )。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中, 55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占比重最大( 68% )。2.3 物资状况分析2.3.1 宣传媒介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日趋多样化。
社会组织以报纸( 26% )、网络( 21% )作为主要宣传渠道;口头宣传( 18% )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为社区社会组织采用;而采用过纸质宣传册和电视宣传的社会组织分别有 13% 和 12% 。
(见图 2-2 )刊物的出版情况是检验社会组织对外宣传能力的重要工具。
大部分社会组织( 73% )没有组织刊物; 24% 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内部刊物;拥有专业刊物的社会组织仅占 3% 。2.3.2 办公场地大部分社会组织( 60% )的办公场地是政府直接分配的;有高达 20% 的社会组织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 13% 的社会组织自行租赁办公场地。
采访观察到大部分社会组织的办公场地及活动场所面积约为 30 平方米。2.3.3 物资使用率70% 的社会组织表示其物资使用率是高的; 17% 的社会组织表示物资使用率一般, 存在部分物资空闲的情况;表示物资使用效率低的社会组织占 6.5% ;另有 6.5% 的社会组织表示物资短缺,物资处于超负荷使用。图 2-1 组织成员年龄分布图 2-2 宣传媒介52
第 2 期· ·2.4 财务状况分析2.4.1 资金收支状况28% 的区级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补助,其次为企业捐助,约占21% ; 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项目申请经费 ( 39% ), 政府补助( 29% )与民间捐赠( 15% )。
(见图 2-3 )采访了解到许多区级社会组织的企业捐助是由政府在其间牵线搭桥,社区社会组织申请的项目也主要来自政府,因此政府就是社会组织主要资金支持方。约有 54% 区级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支出为业务支出, 此外薪酬 支 出( 22% )也占了较大比重,管理、设备、筹资支出较少,均占 8% ;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支出亦为业务支出 ( 50% ),其次是设备支出( 38% )。
(见图 2-4 )收入满足开支且略有盈余的社会组织约占 7% ; 73% 的社会组织收入满足支出;此外,也有 20% 的社会组织表示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区级社会组织的收支额集中在 1-5 万元之间( 60% ),也有 20% 组织的收支额相对较高,达到 50 -100 万;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 50% )收支额度在 1000 -5000 元之间,其次为 5000 -10000 元之间( 25% )。(见图 2-5 、图 2-6 )2.4.2 财务管理状况组织财务管理主要从有无财务托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状况、会计人员配置、财务监督这五个方面着手分析。60% 的社会组织没有专门的财务托管机构,拥有财务托管机构的社会组织占 40% 。
区级社会组织均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在社区社会组织中,拥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社会组织仅占 40% ,大部分社会组织缺少相关制度。
主动、定期地公开财务状况的社会组织约占 73%,有10% 的社会组织在外界提出图 2-3 资金来源图 2-4 资金支出图 2-5 区级社会组织收支状况 图 2-6 社区社会组织收支状况魏水英, 王宸游, 黄 琦: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53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 年 3 月· ·财务公开要求时会公开财务状况,不公开组织财务状况的社会组织占 17% 。
30% 的社会组织拥有 2 名及以上的专业会计人员;也有 36% 的社会组织没有会计人员。定期向理事会进行报告并主动接受财务监督的社会组织约 43% ;一半的社会组织未定期向理事会进行报告并主动接受财务监督的情况;此外, 7% 的社会组织表示会在外界要求时,接受财务监督。2.5 技术资源分析区级社会组织均有对成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其中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培训且次数较多的组织约占50%,另50% 的组织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且次数较少;在社区社会组织中,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培训且次数较多的组织约占 45% ,也有 35% 的社会组织未对成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采访发现,社区社会组织往往缺乏筹资策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而区级社会组织拥有的技术资源相对更丰富。2.6 内部管理状况分析组织内部管理状况是从有无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组织文化、战略目标、权责分配这六个方面展开分析的。63% 的社会组织拥有较为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17% 的社会组织拥有规章制度,但制度并不完善;也存在 20% 的社会组织没有规章制度,以习惯或口头的方式进行管理。采访中了解到,有部分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一些社区社会组织多以默认习惯或口头约束进行管理,或是从其他组织嫁接规章制度,例如“何阿姨和好屋”的规章制度即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制度。内部人际关系十分融洽的社会组织约占 93% , 7% 的社会组织认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较为一般。
有80% 的社会组织受访人员认为对于工作环境是满意的,也有 17% 的人员表示工作环境较为一般,对于工作环境不满意的人数仅占 3% 。拥有特定组织文化且能被大部分成员接受的社会组织约占 87% ;拥有组织文化但只被小部分成员接受的社会组织占 6.5% ;此外还有 6.5% 的社会组织缺少组织文化。60% 的社会组织拥有战略目标且定期更新; 13% 的社会组织有战略目标,但未定期进行更新;也存在部分社会组织未制定战略目标( 27% )。
在制定了战略目标的社会组织中,能够很好地实现战略目标的社会组织约占 64% ,能够基本实现的约占 36% 。明确权责分配的社会组织较少仅占 20% ,其余 80% 的社会组织均表示没有明确的权责分配,存在个别负责人总揽组织内大部分工作的情况。2.7 社会组织服务输出状况分析活动范围可反映输出状况, 10% 的社会组织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国家级; 活动范围扩展到省一级的社会组织较少,仅占 3% ; 27% 的社会组织活动范围为市一级; 10% 的社会组织活动范围为区一级;一半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为街道或乡镇一级。通过采访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社会组织虽然服务活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但是其在某些地区只是设立了联络点,用于促进各地服务对象的交流,其本身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服务。大部分社会组织每月开展一次及以上活动( 86% );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的社会组织约占 7% ;另有7% 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次数较少。83% 的社会组织认为其开展的活动成效显著,也有 17% 的社会组织...
篇二: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培育扶持研究一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的社区社会组织比较活跃,在每个社区都有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社区社会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广大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救助服务、发展社区文化事业、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推进社区环境保护、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北京市从 2009 年开始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备案管理,当时全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 11683家。截至 2017 年 6 月,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共有 23806 家,是 2009 年的 2 倍左右。
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时间方面,2003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2 家,2004~2007 年每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均为 0 家,2008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 家,2009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2 家,2010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7297 家,2011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1464 家,2012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323 家,2013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4368 家,2014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2456 家,2015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087 家,2016 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133 家,2017 年(截至 6 月)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344 家(见图1)。
图 1 2010~2017 年北京市每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0 年以来,北京市每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均在 1000家以上。其中,2010 年北京市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最多,其次是 2013 年和 2014 年,其他年份的备案数量都在 1000~2000 家。
(二)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型
1.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大类分析
以业务领域为划分标准,北京市一般将社区社会组织划分为文体科教类、福利服务类、治安民调类、环境物业类、共建发展类、医疗计生类等六类。截至 2017 年 6 月,北京市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如下:文体科教类社区社会组织 10801 家,占总数的 45.4%;福利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 5285 家,占总数的 22.2%;治安民调类社区社会组织 3113 家,占总数的
13.1%;环境物业类社区社会组织 1773 家,占总数的 7.4%;共建发展类社区社会组织 1765家,占总数的 7.4%;医疗计生类社区社会组织 1036 家,占总数的 4.4%;未注明类别的社区社会组织 33 家,占总数的 0.1%(见图 2)。
图 2 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型
由此可见,文体科教类的社区社会组织占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总量将近一半,其他类型社区社会组织占比过小,比如环境物业类和医疗计生类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对这些方面服务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这些类别的组织仍然过少。
2.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小类分析
在六类社区社会组织之下,还可以细分为一些更为具体的社会组织类型。下面按照不同的具体小类,对北京市的社区社会组织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1)文体科教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
北京市的文体科教类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较多,其中的具体类型也较多。
①文艺类:在文艺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舞蹈队 1834 家,合唱队 1677 家,秧歌队 634 家,书画队 616 家,京剧队 235 家,腰鼓队 190 家,模特队 189 家,摄影队 116 家,评剧队 51家,葫芦丝队 43 家(见图 3)。由此可见,文艺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最多的是舞蹈队和合唱队,其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的文艺组织。
图 3 北京市文艺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②体育类:在体育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太极队 791 家,健身队 667 家,乒乓球队 444 家,手工编织队 200 家,棋牌组织 172 家,柔力球队 143 家,门球队 103 家,武术队 76 家,空竹队 59 家,羽毛球队 46 家,篮球队 24 家,登山队 13 家,毽球队 8 家(见图 4)。由此可见,体育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项目有很多是老年人喜欢的中华传统项目,如太极拳、武术、空竹等。
图 4 北京市体育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③教育类:在教育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外语学习组织 106 家,培训组织 14 家,老年大学10 家(见图 5)。外语学习组织适应了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需求,在涉外活动较多、外国人聚
居的区域有较多此类组织。
图 5 北京市教育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2)治安民调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
在治安民调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治安巡逻队 1442 家,居民调解组织 230 家,法律服务组织 197 家,消防队 89 家,居民维权组织 35 家(见图 6)。北京市的社区治安巡逻队的数量较多,除了日常性的社区治安巡逻以外,还承担重大活动期间的社区安全防范工作。
图 6 北京市治安民调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3)环境物业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物业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环境卫生组织 1082 家,文明养犬组织 289 家,物业服务组织 42 家(见图 7)。很多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公司或物业公司的服务不到位,居民自发组建了清扫环境的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养犬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养犬协会。
图 7 北京市环境物业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4)医疗计生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
在医疗计生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计划生育组织 834 家,医疗保健组织 160 家(见图 8)。计划生育组织主要是社区计划生育协会,负责宣传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服务于广大育龄群众。
图 8 北京市医疗计生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5)福利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
在福利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志愿者(义工)组织 1256 家,助老组织 1778 家,助残组织 482 家,妇女组织 121 家,儿童青少年服务组织 38 家,理发队 64 家,慈善组织 32 家,维修队 25 家,心理服务组织 9 家(见图 9)。志愿者组织主要是指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队,平时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针对某一类弱势群体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较快,尤其是助老、助残领域的组织,其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升。
图 9 北京市服务福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6)共建发展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
在共建发展类社区社会组织中,有居民自管会 182 家,文明劝导队 169 家,居民议事厅 52家,党建组织 15 家(见图 10)。居民自管会、文明劝导队和居民议事厅是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平台。
图 10 北京市共建发展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
(三)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区域分布
1. 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在区级层面的分布
在北京市 16 个区中,各个区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并不平衡。截至 2017 年 6 月,朝阳区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4222 家,占全市的 17.7%;西城区有 3937 家,占全市的 16.5%;海淀区有 2939 家,占全市的 12.3%;丰台区有 2635 家,占全市的 11.1%;通州区有 1929 家,占全市的 8.1%;东城区有 1843 家,占全市的 7.7%;顺义区有 1734 家,占全市的 7.3%;大兴区有 951 家,占全市的 4.0%;石景山区有 717 家,占全市的 3.0%;昌平区有 688 家,占全市的 2.9%;门头沟区有 682 家,占全市的 2.9%;平谷区有 439 家,占全市的 1.8%;密云区有 358 家,占全市的 1.5%;怀柔区有 266 家,占全市的 1.1%;房山区有 229 家,占全市的 1.0%;延庆区有 199 家,占全市的 0.8%(见图 11)。此外,未注明所在区的有 38 家。
图 11 北京市各区的备案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由此可见,北京市各区中,备案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区分别为朝阳区、西城区、海淀区,前三个区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占全市的 46.6%;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排名后三位的区分别为怀柔区、房山区、延庆区,后三个区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仅占全市的3.0%,数量差距相对明显。
2. 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在街道乡镇层面的分布
在北京市的 331 个街道(乡镇)级行政单位中,绝大多数的街道(乡镇)都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但是数量差距很大,有的街道的备案社区社会组织有几百家,而有的街道的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只有几家。截至 2017 年 6 月,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最多的五个街道是西城区白纸坊街道(575 家),顺义区胜利街道(547 家),丰台区新村街道(438 家),西城区德胜街道(420 家),西城区广外街道(404 家)(见图 12)。
图 12 北京市前五位街道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3. 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的分布
如图 13 所示,截至 2017 年 6 月,在北京市各社区的层面,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排名前十位的社区是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南社区(52 家),丰台区新村街道万柳西园社区(51 家),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南池子社区(48 家),东城区东四街道总院社区(45 家),顺义区光明街道双拥社区(40 家),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前铁社区(40 家),朝阳区三间房地区双桥铁路社区(39 家),朝阳区东风地区石佛营南里社区(36 家),顺义区胜利街道义宾南区社区(35 家),顺义区胜利街道胜利社区(33 家)。
图 13 北京市前十位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四)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 的状态
社区社会组织如果存在完成章程规定宗旨、无法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继续开展活动、发生分立或合并、自行解散之中的一种情形的,应当终止。
在北京市的社区社会组织中,截至 2017 年 6 月,备案情况为“正常”的社区社会组织有22358 家,占总数的 93.9%;备案情况为“终止”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448 家,占总数的6.1%(见图 14)。
图 14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状态
二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体制
要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应建立明确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体制。2009 年,北京市民政局出台了《北京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规则(试行)》(京民社发〔2009〕555 号),明确了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备案制的管理形式。备案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奠定了法制基础。
(一)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主管部门
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主管部门,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居委会(村委会)有不同的职能划分。与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不同,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由街道办事处(乡镇)
负责,一般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变更和注销等工作。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最熟悉社区社会组织的情况,所以,社区社会组织的申请受理、初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一般由社区负责,社区居委会还常常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日常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区级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协调和监督。
不同街道负责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的主责部门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街道是由社会办负责,有些街道是由民政部门负责,还有些街道是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
(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条件
按照相关规定,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有一定数量的成员。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不要求有专职工作人员,但要有一定数量的日常参与活动的人员,比如会员、骨干成员、志愿者等。但是,《北京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规则(试行)》并未规定“一定数量”的具体人数,其他地方(如大庆市、衢州市)规定社区社会团体的会员总数不少于 10 人,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从业人数不得少于 3 人。②有规范的名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的命名规则在遵循社会组织名称规范的基础上,还包含了街道和社区的名称,社区社会组织的名称由“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委会+业务范围的反映+社团性质的标识名称”组成,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由“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字号+行业或业务领域+组织形式”组成。③有主要负责人。社区社会组织没有法人代表,但要有明确、稳定的负责人,负责该组织的各项事务,负责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④有一定的活动资金。没有一刀切地规定资金的具体数额,是因为社区社会组织普遍没有任何收入,缺乏资金,只要求其活动开展能有稳定的资金支持。⑤有长期的、固定的活动内容。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应当有经常性和持续开展的活动,组织活动比较活跃。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对活动场所的要求不高,不要求必备自有产权或租赁的办公室,可以为借用的社区活动室,也可为公共的街角、公园等室外场所。
(三)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内容
按照相关规定,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名称。名称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全名,名称中应体现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别,即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②负责人。负责人只有一个,即社区社会组织的会长、队长等。③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比如开展公共服务、提供志愿服务、参与便民利民服务等。④人数。人数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的会员、核心骨干成员的总人数。⑤活动场所。活动场所要写明所在街
道、乡镇和社区以及具体地址、面积。⑥章程。章程可参照民政局制定的《社区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示范文本》,章程中应载明业务范围、活动地域、活动经费筹措方式、民主议事规则等。社区社会团体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其章程应反映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并写明盈余不得分红,备案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社区社会组织所属区域的相关公益事业。
(四)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的流程
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工作要遵循一定的流程。目前的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流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社区社会组织由拟任负责人向活动所在地的居(村)委会提出备案申请。申请人主要提交以下材料:备案申请书(写明申请成立的原因、目的),章程,其他应该备案的内容。②居(村)委会在收到社区社会组织的申请材料后,经过...
篇三: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2014 年 第 4 期引言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问题日益凸显,各级政府引入各司其职的政社合作模式,着力打造“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 年中国残联《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残疾人公共服务。”由此,残疾人社会组织作为残联的重要补充,在湖北省政府和残联的支持与帮助下,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他们在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旧观念体制的影响以及现有的环境制度不完善,加上残疾人社会组织内部的一些问题,其功能发挥还远不充分。本课题组于 2013 年 5 月~ 7 月开展了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 195 份。本文试图以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为例,分析与把握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以期更好地发挥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残疾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秦琴彭皓
韩 玙【摘要】残疾人社会组织作为残联的重要补充,自成立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政府和残联的引导下得以迅速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其一切都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旧观念体制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加大支持力度。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资金短缺、与其它社会组织联系不够、影响力与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关键词】残疾人社会组织 ;现状 ;问题 ;发展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the Disabled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QIN Qin, PENG Hao, HAN Yu【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disabled person,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since its launching. It has developed quick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But it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as a brand-new typ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Besides the imperfect of old concepts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ystem, social organization still faced many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took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disabled person. It aimed at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for the disabled in China.
【 Key words 】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the disabled pers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Development*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2CRK020)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武汉 430063作者单位 :秦琴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残疾人社会组织/ 专题研究 . 社会组织 / Monographic Study . Social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3.6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5-0810(2014)16-0018-04
192014 年 第 4 期/ 专题研究 . 社会组织 /Monographic Study . Social Organization1 社会组织概念与作用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人们按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理论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亦称次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产生,其动力来源于功能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正式化的趋势。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功能性群体自然演化成了正规的社会组织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群体的正式化,也造就了组织的形式。社会组织有整合、协调、维护利益、实现目的等作用。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对组织成员的约束,从而使组织成员的活动互相配合、步调一致 ;同时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发挥协调作用,调节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保持组织成员的密切合作。社会组织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而产生,其维护利益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组织成员的向心力,从而顺利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组织成员的统一力量,而这种统一力量的形成,需要组织整合和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作为基础,以利益功能为动力,从而能使组织达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2 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的现状2.1 组织概况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关于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调查数据,目前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共有 195 个,其中以残联系统的社会组织为主,大约有 133 个,占68.2%,残疾人自我服务和互助组织及社会助残公益服务组织分别为 26 个和 19 个。另外还有 17 个自助和助残网站,这些社会组织多属于市级和县级的,分别占到了 56.6% 和 34.2%。这些社会组织的规模也比较小,人数少于 50 人的达到了 62.8%,人数超过 200 人的仅占 21.6%。所有的社会组织中,已经注册的仅占 46.4%,超过半数以上的社会组织并没有注册。在已经注册的社会组织中,有 78.8% 的组织在民政局注册,11.8% 的社会组织在工商部门注册。从所调查的数据来看,这些社会组织的法人类型大多数属于社会团体,占了调查总数的 62.7%,法人单位下属无法人地位的组织占了 16.8%,民办非企业单位占了 11.4%。2.2 经费状况目前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包括直接拨款,委托项目购买服务,比例高达 78.1%,也有 19% 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的其他业务活动收入获得经费,15.3% 的残疾人社会组织通过企业的赞助来获得经费。调查显示,这些社会组织曾经获得的最大一笔资助金额是 975.68 万元,其中 84.0% 的资金来自于残联。在所获得的经费中,项目和活动经费所占比例最大,占 28.52%。2.3 办公场所状况目 前 湖 北 省 社 会 组 织 办 公 场 所 总 面 积 为84421m 2 ,建筑面积 90726m 2 。这些办公场所有41.1% 是由业务主管部门提供,本单位单独拥有的占 13.4%,租赁占 12.9%, 与其他组织合用的占 10.5%,还有 5% 的住所兼用 ;同时,有高达15.0% 的社会组织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2.4 管理服务领域概况目前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领域覆盖范围已越来越广泛。其中社会保障占 12.7%,就业培训占 14.8%,扶贫占 12.5%,教育占 11.5%, 康复占 17.1%,文化体育占 14.3%,托养占 8.7%,法律维权占 7.7%。2.5 组织服务状况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的对象类别多样化。其中肢体残疾人占 17.7%,视力残疾人占 12.1%,听力残疾人占 12.3%,言语残疾人占11.6%,智力残疾占 12.3%,精神残疾占 10.0%,多重残疾占 12.5%,也有 9.1% 的残疾人社会组织能够覆盖到所有类别残疾人。各类残疾人社会组织2011 年服务人数 1 ~ 50 的占 34.4%,51 ~ 150 的占 28.0%,151 ~ 300 的 占 17.5%,301 ~ 500 的占 5.8%,501 ~ 1000 的占 9.0%,1001 ~ 2000 的占 3.7%,1.6% 的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人数高于2001 人。2.6 支持系统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积极与社会各有关方面合作,加强其服务能力。他们联系最密切的为残联和政府,其中与残联的合作占比达到 90% 以上。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及扶植政策,占23.1%,政策信息咨询和引导占 18.2%,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占 17.9%,资金占 15.8%,场地和人员培训分别占 11.4% 和 12.7%。尽管残疾人社会组织得到了大量支持与援助,但这些残疾人社会
202014 年 第 4 期组织在发展壮大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障碍,这些残疾人社会组织也希望政府能够在各方面给予帮助。据调查显示,有 87.8% 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希望政府能够加强资金的支持力度,43.3% 的企业需要登记注册方面的支持力度,62.7% 的组织需要技术和人员培训方面的支持,65.7% 的组织需要政府免费或优惠提供场地,57.5% 的组织希望政府能将相关信息公开透明,61.4% 的组织希望沟通渠道能够畅通,69.9% 的组织希望政府能够提升公众对民间组织的认知。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认识到了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国内其他社会组织展开合作。调查显示,约有 12.5% 的社会组织经常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活动,38.1% 的社会组织有时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活动,16.5% 的社会组织很少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也有 32.4% 的社会组织从未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但是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却很少与国际上的 NGO 发生联系或合作,未合作比例高达 97.1%。3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调查数据表明,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以上数据也显示出残疾人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3.1 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我国长期以来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制度,每个社会组织都必须同时接受政府主管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而且其日常业务活动主要受主管单位的领导,这就要求每个社会组织必须首先找到相关的主管单位[1] 。正因为如此,使得大部分残疾人社会组织难以找到相关的主管单位,最后不得不选择不注册或注册在工商部门之下。在湖北省183 个残疾人社会组织中有 98 个组织未注册,也就是说,超过一半以上的社会组织未取得法律认可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已经注册的残疾人社会组织中也有 18 个残疾人社会组织是注册在工商部门或其他一些部门之下。而工商注册和注册在其他组织之下又会使得这些组织面临着名不副实的身份地位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使残疾人社会组织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面对这一困境,民政部于 2014 年发布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助残社会组织纳入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范畴 ,实行直接登记制度。重点引导在残疾人基本生活等方面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 , 成立这些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但要真正地实现残疾人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入口”的转型还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可知,尽快实现残疾人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的登记注册,加强民政部门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外部监督,是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的重要问题。3.2 资金短缺资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创办者大多是基于爱心和慈善,在资金方面他们大多没有优势。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多样,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且对拨款与社会募捐依赖比较大,缺乏国际上 NGO 的援助,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靠自身的经营发展获得的资金非常少。根据另外一组数据显示,依然有 87.8% 的残疾人社会组织非常需要从政府获得资金方面的援助,这表明我省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资金依然短缺。从这些方面来看,资金的规模和来源渠道,直接影响着这些组织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残疾人社会组织自身经营能力,以及获得充足的资金,是残疾人社会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3.3 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较少在对外联系方面,调研发现,湖北省残疾人社会组织与残联和民政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残联的联系更为密切,反映了残联在促进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残疾人社会组织与其他部门很少联系。另外,在与其他组织开展活动方面,也有明显不足,根据矛盾特殊性理论,各地区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各方面都存在差异[2] 。各残疾人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发展较好的残疾人社会组织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在资金和各种资源上也可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残疾人社会组织给予帮助与支持,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3.4 影响力与服务能力有限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较晚,其体系也尚未完全成熟,社会公信力较低,再加上宣传方面的局限性,使得残疾人社会组织能够服务的对象较为有限。调/ 专题研究 . 社会组织 / Monographic Study . Social Organization
212014 年 第 4 期/ 专题研究 . 社会组织 /Monographic Study . Social Organization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残疾人社会组织低于 150 人,这对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来说,其规模与服务能力很难对应。另外,由于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尚未成熟,培养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的人才数量有限,工作在残疾人社会组织的人员大多是一些轻微残疾的工作人员或残疾人亲友,只能够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工作,而没有专门的工作理论和方法。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地制约了残疾人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4 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建议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要对民间残疾人社会组织赋予合乎其社会身份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所属的组织范围 ;其次有关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各地区残疾人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的经验,不断完善关于促进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促使残疾人社会组织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4.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公办民营、一次性补贴、人员培训、宣传推介等各种途径和...
篇四: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年[摘 要] Y 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创新社会组织孵化模式,组建了政府部门、孵化中心、专家团队合作的运营框架。通过搭建交流平台、链接资源、专项培训和督导评估,拓宽了孵化社会组织互动沟通渠道,增强了运营管理能力,提升项目服务质量。但是面对社会组织内在需求及外在环境变化,孵化中心内在治理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单一,资源投入性不足,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与内在动力缺乏成为亟待解决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促进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关键词] 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机制[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8)02-0026-03[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C 市 Y 区于 2014 年创建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委托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以下简称孵化中心),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工作场地、办公设施、注册登记、能力建设、成长辅导和资源链接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帮助提升社会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一、孵化中心运营管理框架与孵化流程依据《湖南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孵化中心占地 600 余平方米,设有社会组织培育创新空间、社会组织展示文化长廊以及个案工作与小组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孵化对象是有潜力、成长性好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的运作框架涉及民政部门与街道(社区)、第三方运营机构(孵化中心)和专家团队,其组织运营结构如图 1 所示(资料来源:依据调研资料整理)。民政部门作为孵化中心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孵化基地的发展规划,协调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审定预算以及资金监管和评估等工作。孵化中心开展入驻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扶持、C 区公益创投项目管理、推介以及评估、孵化中心自身的日常运营管理等具体工作,并协助政府完成一些社会公共服务任务,承担社会组织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工作。专家团队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咨询、辅导与评估等工作,提升驻社会组织战略规划、项目设计、项目执行能力。图 1:Y 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作管理框架孵化的流程采取“入壳→孵化→评估→出壳”的模式(详见图 2,资料来源:根据调研资料及相关文献)。入壳前,有意向入驻孵化基地的社会组织需向孵化中心提交书面申请及相关备验材料,民政部门会同专家团队组成综合评审小组,经过“受理—初审—评审—公示”的四环节审定社会组织是否可以入驻,并与审核通过的社会组织签订《入驻协议》,完成入壳程序。在孵化环节,对入驻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资源链接、业务指导等等多方面的系统培育扶持。按照“出壳”评价指标,考核入驻社会组织是否达到出壳的标准,达成者则办理出壳手续。对出壳后的社会组织进行跟踪服务。图 2:Y 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孵化流程社会组织孵化运营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 以 Y 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为例李 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018-06-22本文为 2017 年度民政类专项校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李静 (1971-),男,湖南郴州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第 25 卷第 2 期2018 年 6 月Vol. 25 No. 2Jun. 2018第 2 期二、孵化中心运作机制及成效孵化中心主要通过交流平台搭建,链接资源,完成组织孵化,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入驻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完成能力孵化,通过督导评估、项目设计与推介,完成项目孵化。三条路径为社会组织提供从创办、培育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再到出壳、自主运营等一条龙服务。(一)构建合作平台,拓展孵化组织链接资源。孵化中心除了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注册登记、办公场所等外,还为入驻的社会组织搭建与政府、社区、企业、高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交流沟通平台,拓展资源链接。一是与高校合作平台。孵化中心聘请湖南师范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社工专业教师为入驻组织机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并作为机构项目督导。协助社会组织评估系统构建,规范项目质量管理。二是与政府合作平台。社会组织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能否有效获取更多的资源,能否申请到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资金扶持。孵化中心作为中间桥梁,协助入驻社会组织与政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更新政府相关政策信息。三是与社区合作平台。社会组织项目来自于社区,落地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认知度、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将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孵化中心通过与社区搭桥,推荐优秀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通过项目实施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塑造公益品牌,提升影响力。四是与企业合作平台。孵化中心牵线企业与社会组织,通过资源互补,实现双赢局面。社会组织向企业筹集公益资金,借用企业资源扩展服务范围,提升认知度。企业投身于慈善事业,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五是社会组织之间平台。孵化中心通过举办公益沙龙、研讨会、实地参观等形式,搭建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平台,就项目实施经验、成效、遇到的困境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二)开展专项培训,增强孵化组织服务能力。孵化中心在孵化过程中为入组的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其项目服务能力,提高其组织内部治理能力,提高其资源链接拓展能力,以此来促进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调研得知,在入驻社会组织的培育初期,孵化中心协助孵化组织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发展机会与发展障碍,厘清该社会组织的使命、服务宗旨以及组织目标,制定该组织的运营管理制度,设计项目活动计划等。培训课程见表 1。表 1:孵化组织使命、理念、战略规划培训课程在孵化前期、中期以及后续跟踪服务期,孵化中心依据入驻组织的自身需求,提供社会项目服务计划、项目运营与管理和社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社会工作政策法规、项目运营与管理、服务项目方案设计、项目评估、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课程见表 2。表 2:孵化组织运营与管理、资源链接与能力拓展培训课程(三)督导评估模式,提升孵化项目服务质量。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项目的服务质量,是否能立足社区需求,扎根社区开展服务,这也是“三社联动”模式内在要求。孵化中心采用“督导 + 评估”方式,指导入驻的社会组织结合自身特色对项目的开发提供专业化的意见与建议,协助项目设计申报,对社会组织的公益创投项目进行初审辅导。协助其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对项目的执行进行跟进、监督,提高社会组织项目执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孵化中心从项目申报到结项评估进行跟踪性指导,提供指导意见,辅助社会组织高效地完成项目。帮助社会组织建立规范化的项目执行程序,使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三、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面临的问题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过程中,Y 区通过实践,不仅培育和发展壮大了一批社会组织,而且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其自身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不足。(一)资金支持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通过调查分析,Y 区服务中心孵化与培育活动经费不足,不同李静: 社会组织孵化运营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2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年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组织孵化进程。服务中心运作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以及财政拨款,资金量取决于当年的财政预算支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主要源自民政系统、妇联、残联以及基金会等部门。尽管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及财政拨款呈逐年增加,满足机构日常运作,但是对于扩大孵化基地规模,引进专业工作人员,组织专业化培训,拓展资源链接还是捉襟见肘,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除政府资金外,孵化基地也尝试社会募捐、企业捐赠、福利彩票公益金获得部分支持,但此类资金并不稳定,孵化基地无法对其进行中长期规划。(二)专业化团队建设滞后,无法提供多元服务。孵化基地的发展依托于专业化团队,而不仅是机构的几位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孵化基地在社会组织入壳孵化过程中,由于专业化团队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组织多样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除了使命理念能力建设、项目运营、资源链接、社工知识等通识性能力建设外,无法提供专业技术能力培育服务,难以促进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的提升及社会组织特色化的发展。(三)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组织孵化先天不足。孵化中心孵化培育处于学习、借鉴探索阶段,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机构系列化、标准化的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主监督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规范的培训制度。孵化基地的决策大多由机构领导作出,一般员工基本没有发表意见建议渠道,工作人员难以融入组织的发展,使组织缺乏凝聚力。基地负责人管理经验不足。该运营中心的负责人虽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但缺乏相应的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与经验,对于孵化基地管理很吃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项目管理经验,项目申报、开展、后续跟踪、项目规范、获取资源能力较弱。四、促进孵化中心发展的措施(一)建立支持政策体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针对社会组织孵化与培育资金缺乏,一方面,政府需出台促进孵化基地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孵化基地的核心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于孵化基地提供服务的购买力,帮助孵化基地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社会组织孵化的宝贵经验,拓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资金来源渠道。如美国社会组织的运营资金,约 25-30%源于政府的购买服务,20%左右的资金来自个人、企业和基金会的捐赠,几乎一半以上的资金源于自主的经营收入。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促进孵化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建设专业化团队鉴于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社会组织需求的多类型,孵化基地除了为入壳的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注册指导等帮助外,需要借鉴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国外的成功经验,吸引专业优秀人才、专家等,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同时将发展良好的专业化机构、高校、科研组织也纳入该平台,与入驻的社会组织建立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关系,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从而增强社会组织项目设计、项目运营、项目评估等方面能力,提升项目服务质量,获得服务对象认可。(三)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中心服务能力调研发现孵化基地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自身服务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种类、质量以及资源的链接。因此,孵化基地首要任务是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和提升自身能力。一方面,尽快完善基地内部自主监督、民主决策、绩效考核等系列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的引进可以促进孵化基地加快能力建设进程,尤其是既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又拥有相关管理知识与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孵化基地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选拔机制,做到人尽其责。【参考文献】[1]周玉萍.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2,(4):88-90.[2]朱仁显.公益型社会组织孵化的厦门模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4):41-44.[3]丁浩亮,社会组织孵化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72-73.[4]李劲夫.发力供给侧改革助力社会组织孵化[J].中国社会组织,2016,(4):32-34.28
篇五: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行 业 篇Report on Industry? 2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谢延智 马可容 赵华云 杨莉萍 任国锋 梁 艳 张英姬∗摘 要:人才是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考察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后发现, 近年来,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发展很快, 呈现出数量增长迅速、 学历素质较高、 年龄结构合理、 薪酬和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等特点, 但也存在总量偏少、720∗ 谢延智, 研究生学历, 文学学士,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社区治理创新、 社会工作发展等研究; 马可容, 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 北京市民政局组织人事处(社工人才登记教育管理处)
处长, 从事党团建设、 干部人事管理、 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赵华云, 大学文化, 北京市民政局组织人事处副调研员, 从事首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 职业化发展等方面研究; 杨莉萍, 研究生学历, 北京市救灾捐赠中心主任, 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长期从事社会组织管理研究; 任国锋, 法学硕士, 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秘书处主任科员, 从事社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外非政府组织比较研究; 梁艳, 硕士研究生, 北京市民政局研究室副主任, 从事民政政策理论调查研究工作; 张英姬, 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讲师, 从事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 社会福利政策等研究。
北京人才蓝皮书结构不合理、 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 高端人才较少、 党建工作亟待加强等问题。
本文认为, 服务首都社会发展, 需要重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制定出适合首都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关键词:北京 社会组织人才 现状 对策一 导言(一)基本概念 社会组织是指依法建立的, 以社会成员自愿参与、 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为基础, 以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
目前, 我国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人才是指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管理与服务技能, 并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 乐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工作人员。
社会组织中既有国家学科带头人和著名专家、 学者, 还有国家重大安全领域的人才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人才。
他们在社会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参与社会组织重大工作, 是社会组织赖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骨干力量和社会组织职能的重要承担者。
社会组织人才主要由理事会成员、 有酬员工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①(二)研究意义社会组织是与政府、 企业并存的社会基本构成单元, 是反映诉求、 促进群众有序参与、 补充公共服务不足、 增强社会自治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更是加强党与群众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我820①王名主编 《社会组织概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数量激增, 截至 2013 年底, 全国累计登记社会组织54? 7 万个, 其中社会团体 28? 9 万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 25? 5 万个, 基金会3549 个。①社会组织在农业发展、 科学研究、 教育文化、 社会服务、 医疗卫生、 生态环境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社会组织机构运行以及服务顺利开展的保障,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 结构合理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 对加快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和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要素。截至 2013 年底, 北京市共有登记社会组织 8519 个。
据 2012 年度统计,全市社会组织共吸纳从业人员 14? 5 万余人, 占全市就业人口的 1? 24% ; 年总收入 340? 9 亿元,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2? 10% ; 投入公益领域资金达 134? 9亿元。
北京市社会组织具有规模大、 影响力强、 活动范围广等特点, 汇集了大量相关领域的管理、 专业技术等方面人才, 已逐步成为吸纳就业、 培养和评价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
然而, 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 管理体制不完善, 北京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总量偏少、 流失严重、 储备不足、 结构不合理、 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 成为当前制约北京市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
提高社会组织人才素质, 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已成为当前巩固北京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因此, 开展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发展研究, 剖析社会组织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提出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此基础上制定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对于建设高水平、 职业化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 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进一步推动首都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拟对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当前北京市社会920①《2013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http:
/ / www? mca? gov? cn/article/ zwgk/ mzyw /201406 /20140600654488? shtm。
北京人才蓝皮书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人才专业化的经验, 进而提出完善北京社会组织人才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四)研究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 实地调研、 比较分析等方法, 对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 力图找准制约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发展的问题。
本次研究以北京市民政局 2012 年度社会组织年检数据、 2012 年社会组织评估数据以及社会组织所在地实地调研、 个案访谈为数据来源。二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一)从业人员基本状况1? 数量依据 2012 年度北京市社会组织年检数据, 2012 年全市社会组织共吸纳从业人员 145155 人, 其中社会团体 32420 人, 占 22? 33% ; 民办非企业单位110583 人, 占 76? 18% ; 基金会 2152 人, 占 1? 49% 。
从业人员仅占全国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总数的 2? 4% , 总量偏少, 且各区县分布不平衡。其中, 对北京市 16 区县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数据统计, 具体见图 1。图 1 2012 年北京市各区县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情况统计030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社会组织吸纳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我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仅占全市就业人口的 1? 24% , 尚未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
社会组织中志愿者仅 8705 人, 平均每千人中仅有 0? 4 个志愿者, 远低于 36 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均的 98 个。2? 年龄分布从年龄结构看, 2012 年北京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 20 ~ 35 岁 62157 人,占 42? 82% ; 36 ~ 55 岁 60753 人, 占 41? 85% ; 56 岁 以 上 22245 人, 占15? 33% 。
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特别是在社团中,46 ~ 60 岁从业者的比例达 54? 5% 。3? 性别依据 2012 年度北京市社会组织年检数据, 2012 年全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共计 145155 人。
其 中, 男 性 61483 人, 占 42? 35% ; 女 性 83672 人, 占57? 65% , 具体见图 2。图 2 2012 年北京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性别情况统计4? 户籍从户籍情况来看, 北京市社会组织中, 北京户籍人员 82303 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56? 70% ; 外省市人员 61487 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42? 36% ; 境外人员 1365 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0? 94% 。
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没有北京户籍。由于档案管理受到户籍限制, 很多京外人员难以在社会组织建档, 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130
北京人才蓝皮书(二)从业人员专业化状况1? 人员类型相对于政府、 企业工作人员,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构成相对复杂。
目前, 业内认同的主要人员类型有专职人员、 兼职人员两大类。
其中专职人员包括正式聘用、 离退休和借调人员三种类型①, 详情见图 3。图 3 北京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类型情况统计社会组织兼职人员的比例达到 34? 2% , 且专职人员中又有 8% 的借调人员及离退休返聘人员。
因此, 社会组织中的专职人员比例偏低。2? 学历从学 历 上 看, 全 市 社 会 组 织 从 业 人 员 中, 中 专 及 以 下 35327 人, 占24? 33% ; 大 专 35801 人, 占 24? 66% ; 本 科 56571 人, 占 从 业 人 员 总 数38? 97% ; 硕、 博以上 17456 人, 占 12? 02% , 具体见图 4。从学历结构上看, 北京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
由于社会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专业组织、 学会和研究机构, 高端人才及境外人员的缺乏势必会影响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及高端化发展进程, 与首都北京 “世界230①正式聘用人员是指与社会组织签订劳动合同, 工资关系在社会组织。
离退休返聘及借调人员是指其工资关系在原单位, 以领取补助的形式长期在社会组织工作。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图 4 2012 年北京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学历构成统计城市” 的发展要求和战略定位尚有差距。3? 职称①目前, 由于国内尚无社会组织专业职业资格认证, 与其相关的职称序列也尚未建立, 我市社会组织中只有 63360 人拥有职称, 且全部是其他领域的职称, 占从业人员的 45%; 其他职称中社会工作者职称②有 2598 人; 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职称。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说, 目前我市社会组织的职称序列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三)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情况1? 薪酬根据年检数据, 2012 年, 北京市社会组织年均工资为 43629 元。
其中,社会团体年均工资为 37575 元, 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均工资为 44413 元, 基金会年均工资为 26682 元。③330①②③目前, 社会组织职称系统还未完全建立。
因此, 这里的职称是指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具备的各种其他专业领域资格, 并不是社会组织专业职称资格。近年来, 随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证逐步完善, 考虑到其理念及方法与社会组织相关度很高,因此, 也将北京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认证情况纳入社会组织职称考量中。年均工资 = 工资总额 ÷ 专职工作人数。
2012 年 检 数 据 显 示, 北 京 市 社 会 组 织 工 资 总 额 为416898? 78 万元, 专职工作人员总数为 95555 人。
其中, 社会团体工资总额为 32630? 21 万元,专职人员为 8684 人, 民办非企业单位工资总额为 381925? 81 万元, 专职人员 85993 人, 基金会工资总额为 2342? 76 万元, 专职人员为 878 人。
北京人才蓝皮书2? 社会保障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情况看, 北京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职人员 95555 人中, 有 86584 人签订了劳动合同, 占全部专职人员的 90? 61% ;72569 人参加了失业保险, 占全部专职人员的 75? 94% ; 34859 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 占全部专职人员的 36? 48% ; 22460 人参加了补充医疗保险, 占全部专职人员的 23? 5% ; 10002 人参加了商业保险, 占全部专职人员的 10? 46% 。(四)党建情况社会组织是新时期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截至目前, 全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有 38559 个党员,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27% ; 在全市登记注册的 7835 个社会组织中, 有 774 个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 具体见图 5。图 5 北京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统计社会组织党员数量偏少、 组织关系情况比较复杂。
专职人员中, 党组织关系在社会组织的党员仅有 4608 人, 占党员总数的 11? 95% , 其余组织关系分布在原工作单位、 学校和各类人才职介机构中, 还有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且存在相当数量的 “口袋党员”。党组织覆盖率偏低。
建有党组织的社会组织仅有 774 个, 占全部社会组织总数的 9? 8% , 有 90? 2% 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 党建覆盖率远远低于非公企业。430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活动少。
由于社会组织党组织职能定位不明确, 党建工作缺少经费, 活动开展少。
党组织在社会组织的战斗堡垒、 方向引领、 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受到影响。
从社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看, 北京市社会组织中只有 1177 个社会组织召开了动员会, 占全部社会组织的 15? 02% 。三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但仍然存在人才总量偏少、 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专业化程度低、 缺乏职业资格认证、 不能正常进行职称评价, 年龄结构有待优化、 高端人才及境外人员缺乏, 党员数量偏少、 党组织覆盖率低、 党组织开展活动少等问题。(二)原因分析1? 社会组织数量相对较少,能力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北京市社会组织数量偏低。
2012 年, 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仅为 3? 85 个, 远远低于上海 (7 个)、 青岛 (6? 5 个)、 深圳 (4? 2个), 甚至刚达到全国的平均值 3? 3 个, 与世界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一般超过 50 个的标准相比, 差距更大。北京市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与制度。对自身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缺少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缺少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 薪酬支付能力低, 难以吸引和留住员工。2? 党政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人才队伍认识不足党政相关部门、 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有关部门对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认识不足, 缺乏社会组织530
北京人才蓝皮书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社会组织发展缺少足够空间, 财务上难以为继。
公众和社会各界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缺乏足够了解, 认可度不高。
公众没有认识到公益是一项职业, 社会组织难以成为求职者就业首选的领域。3? 社会组织人事政策不完善,从业人员难以享受平等待遇目前, 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和 《基金会管理条例》 等行政法规。
2008 年实施的 《劳动合同法》 以及 《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 中, 明确了社会团体、基...
推荐访问: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 助残 动因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