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带文化3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30 08:15:12 点击:
绳带文化3篇绳带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阐释姓名:秦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袁庆述200303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绳带文化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绳带文化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阐释姓名:秦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袁庆述20030301摘要、663505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眩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按字形编排的字典,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常常反映着在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说文解字》中,“ 字体取象结构,与先民观念息息相通;字词本义说解,与上古社会若合符节。” 许冲《上<说文解字>书》称此书“ 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文解字》又可看作是一部从字词训诂出发,映射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质文化、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百科全书。本文即选取“ 纺织” 这一语义类别,试图会通《说文解字》全书,构拟《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系统,阐释沉积于其间的纺织文化蕴涵,勾勒上古纺织文化的全貌。同时,透过先民的纺织生活及文化心态来揭示《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深层次的内容,从~个全新的角度论证《说文锯字》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化学价值。关键词:《说文解字》,纺织词汇,服用词汇,文化
ABSTRACTXuShen’s Shuow enj i ezi ( 《说文解字》) i nthe Eastern ItanD ynastyi s a foundi ngw orks of tradi ti onal phi l ol ogy.It’onl y the earl i est i ntegrateddi cti onary of our country,butal sosnota treasure—house of anci ent Chi nese w ords.Characters and w ordsare of ten the out com e of cul turephenom ena.Theyoften refl ectthe real i ty that had been exi sted uni versal l y bef ore they arebroughtShuow enj i ezi ( 《说文解字》) i s i n factw hi ch ref l ects naturalaboutthef i rstti m e.Int erm softhi saspect,an cul ture encycl opedi aphenom ena,producti ve l abor,m ateri alcul ture,soci alrel ati ons,dai l yl i f e,i deol ogyand otherfi el ds.Thi s paper baseson the sem anti c f eature oftexti l e andtri es t o com prehend the ori gi nalShuow enj i ezi ( 《说文解字》) asa w hol e.Then const ruct s a syst emof w ords f romShuow enj i ezi ( 《说文解字》) .The syst emj ust basestexti l e.The cul turalm eani ng of concret e w ords i non the sem anti c offeatures oftexti l eandcl othi ngand other em pl oyi ngi n rem ot e agesw i l l be sketchedi fw e can i nvesti gatethe cul ture reserves of these w ords.Atthe sam e ti m e,the cul turalconcept s i n hi story of texti l e canrevealthedeeperconnotati onofthese w ords.Thi spaperexpoundsShuow enj i ezl ( 《说文解字》) froma newangl e.theval ueonl i ngui sti csandcul turol ogyofKeyw ords:shuow enj i ezi ( 《说文解字》) ,w ordsoftexti l e,w ordsof cl othi ng and other em pl oyi ng,cul ture
前言《说文解字》据形系联,以义相从,词义分析多与词形关涉,同一义符的字隶属于同一部首,因而使得文字的分类与语词的分类紧密相联。考察全书五百四十部,可以发现很多与纺织相关的词语。这些词,有的在一些部首内比较集中,而“ 糸、衣、巾” 三部尤与纺织服用关涉紧密。统计整理《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共得577条词目,①大致分布在56个部首内。其中,对“ 糸、衣、巾” 三部作穷尽性归纳,三部共计425条词目,约占纺织服用词目总量的74%。文字的意象形成部类,并反映在语义中,构成语义系统。《说文解字》中纺织服用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上古纺织生产状态和先民纺织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勾稽,又可对上古纺织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一方面,它体现着上古社会纺织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科学的思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纺织服用不仅是先民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甚至被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武装起来,成为上古社会精神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构拟《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系统,揭示《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蕴含,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壹《说文解字》纺织词汇类释一、关于纺织原料从采集树叶兽皮缝制简单衣裙到逐步认识植物纤维和动物蛋白纤维的特性并用之于纺织,是人类文明巨大的进步。而最早被利用的天然纤维便是丝、麻和葛。《尚书· 禹贡》日:“ 厥贡漆、巢、桶、①词条统计的原则是:一般以许慎《说文》所录一字为-N 。其中.有连策为读或说解文字中指明的双音或多音词,如茅茏、参缝、缮冤、绸! 叠}、绮赀、诸杼、檬怖、蔓秩,缚农、-口盘、靛沙、不借缀、槛搂;有二字合说一词者算一词,如繁鼍、抵稠、柱轶;有一字分说二词者算二词,如祷( 穑翟、祷榆) ;一义两引者仍算一词;一字两义而两引者算二词,如继、钟、袈、毫畀、褐、棒。详见本文第五部分。
芝,厥篚纤、纩。” 当时豫州进贡的纺织品便包括丝质( 纤、纩) 、麻质( 臬、芝) 和葛质( 黼) 三类。这个事实也反映在《说文解字》中。( 一) 丝丝,蚕所吐也。甲文已有“ 丝” 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 丝) 象束丝形,两端则束余之绪也。” 可见丝是一种已经过加工的产品。嚣,任丝也。蔺,蚕衣也。《礼记· 月令》云:“ 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 养蚕结茧便可得丝。最早的丝织品出现于中国东南的良渚文化中,大约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已开始驯养家蚕并利用蚕丝进行纺织。相传黄帝正妻教民育蚕,宋罗泌《路史· 后记》卷二《黄帝》云:“ ( 黄帝) 元妃西陵氏曰像( 螺) 祖,⋯ ⋯ 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蚕丝柔软、光滑、吸湿性好,是理想的纺织原料。至春秋战国时,丝织业在国家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地位。糸,细丝也,象柬丝之形。“ 丝” 从二“ 糸” ,“ 糸” 正象一束丝之形。《说文》从“ 糸” 取类者凡249文。它们多与丝麻纺织相关。( 二) 麻麻,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说文》“ 麻” 正是从其纺织功用加以定义的,麻是茎皮纤维植物,茎皮的刮治是麻纺织的第一步,“ 麻” 下曰:“ 与柿(p6i )同。”柿,葩(葩)①之总名也,j j I‘ 之为言微也,微纤为功,象形。王筠《句读》:“ 柿是古麻字。” “ 林” 象麻杆密立之形。“ 秫” 借表微小的意思,微小纤细是麻的特性,许慎的说解进一步表明麻的主要用途是获取纤维。《段注》圆改“ 葩” 作“ 葩” ,《说文》:“ 葩,①( ) 中单字表示各本改肇。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文皆引作《段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作《通训定声》;王萄《说文解字句读》;l 作《句读》;徐锴《说文解字繁传》引作《系传》;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引作《约注》;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作《释文》或释文。
臬实也。” 又列重文“ 暇” ,《尔雅· 释草》:“ 庸,臬实。” 《诗· 周南· 桃夭》“ 有黄其实” 传日:“ 黄,实貌。” “ 暇(腐)” 、“ 黄” 并通同源,“ 葩( 暇) ” 作“ 巢实” 其义确也。段玉裁说:“ 麻实名葩,因之麻亦名麓” 。而陆宗达则说:“ 柿是葩的总名,与葩声亦通,葩训集实,茎与实是通名。” 《说文》:“ 葩,荤也。” 意为草木之花,而非巢实。且“ 株” “ 葩” 双声,声音上亦有相通之处,《段注》此处改篆的理由应当是充分的。麻有许多种类。“ 麻” 在古代既可作为麻类的统称,又特指大麻。臬,麻也,芋,麻母也。一日:芋即巢也。箕,芋也。大麻是雌雄异株的韧皮纤维植物,雄大麻称“ 臬” ,雌大麻称“ 芋” 。同时,“ 臬” 又可作为大麻的通称。《说文》的说解征引《尔雅》,不过改“ 荸” 为“ 芋” 。按许慎所收,是芋一名萁( y1) 。又《说文》:“ 苴,履中9n}I,” 似与麻无关。《诗· 豳风-七月》“ 九月叔苴”毛传日:“ 苴,麻子也。” 《左传· 襄公十九年》“ 苴短带杖” 注云:“ 苴,麻之有子者。” 《仪礼· 丧服》“ 苴短杖” 释文日:“ 苴,有子之麻。” 《尔雅》郭璞注:“ 荸,苴麻盛子者。” 故《玉篇》云:“ 苴,麻也。” 《康熙字典》:“ 大麻有实者名苴,无实者名臬。” “ 芋(荸)” 、“ 羹” 、“ 苴” 实三名一物也。糕,臬属。。《段注》日:“ 类枭而非臬,言属而别觅也。” 徐锴《系传》:“ 即瓯昧也。” 《诗· 卫风·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襞衣。” “ 襞” 《说文》引作“ 糠” 。朱骏声《通训定声》云:“ 其质日辣,成衣日裘。” 蒜麻、绩麻现在又称作苘麻,也是麻的一种,原产中国,古代主要用来纺织衣服,现在主要用来制作绳索。壤,躲属。《正字通· 麻部》:“ 磨,即今自麻,多生卑湿处,俗名苘麻。”依此,“ 密” “ 糠” 似为一物,但不见于文献,此处无法确定其具体所指。聍,棘属,细者为缝,粗者为聍。《诗· 陈风·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 东门之池,
可以沤聍。” 麻、持共举。一是大麻,一个则是聍麻。毛传:“ 聍,字又作芋” ,释文亦作“ 芋” ,现更简省为“ 苎” 。桂馥《义证》引程瑶田说:“ 聍实麻类,今乃以为布名。” 苎麻,原产中国,至今仍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广泛种植。在大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底部已发现印在上面的麻布纹遗迹。麻是当时人们广为利用的植物纤维,《白虎通· 绋冕》云:“ 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工之始,示不忘本。”说明麻正是纺织起步阶段的重要原料。( 三) 葛葛,黼裕帅也。葛,《说文》也是从其纺织功用加以定义的。《诗· 王风· 采葛》“ 彼采葛兮” 传云:“ 葛.所以为稀络也。” 《段注》“ 布” 下云:“ 古者无今之木绵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 麻和葛是上古植物纤维的主要来源。《诗· 周南·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滏,为黼为骼,服之无敦。” 反映了葛的生长、收获、加工、服用的情况。葛是一种藤本植物,广泛生长在我国南方各地。其茎皮纤维可用于纺织加工。( 四) 其它《说文· 糸部》;“ 裰,西胡毳布也。” (《说文· 毳部》:“ 毳,兽细毛也。” ) “ 纰,氐人涡也。” 毛织品是在葛、麻纺织技术出现以后才出现的。而且主要在西北地区发展。《说文· 毛部》“ 毯” 下日:“ 以毳为撩,色如羹,故谓之毯。” 毯即橱也。纰、输、毯均是以鸟兽的细毛为原料的布。棉花( 草棉) 并非我国原产,直至元代才开始在我国普遍种植,但至迟在东汉时已有一种名为“ 檀” 的木棉,被用来织布。《说文》“ 袂” 下:“ 一日:江南檀材,其实谓之秧。” 徐灏《段注笺》云:“ 《蜀都赋》:‘ 布有檀华’ 。刘逵云:‘ 檀华者,树名。檀,其花柔毳,可绩为布也。”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 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自不受垢污。” 值得注意的是,木棉作为纺织原料在我国东汉时期已开始利用.总的来说,至许慎时,麻、葛、丝仍然是主要的纺织原料,这一点在《说文》收纳的词汇中就可以得到体现。这是因为对毛和木’
棉的利用相对较少,而且这两种手工业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以在《说文》中关于毛制品的词语较少,而关于棉制品的词语则更鲜见。丝、麻、葛则得以广泛运用。正如《墨子· 非乐上》所说:“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多治麻丝葛绸布绔。此其分事也。” 纺织技术也在适应这三种原料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二、关于纺织操作由于纤维来源及特性的差异,麻和丝的前处理过程明显地不同。术,分臬茎皮也。从中,八象臬之皮茎也。辩;},分离也:缉,绩也。绩,缉也。紊,积所缉也。麻茎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剥制加工,将麻皮与麻杆分离,此即“ 术”也。“ 术” 是一个整体象形文字。正如“ 丝” 从二“ 糸” 一样。“ 术”也是“ 栋( 麻) ” ’ 的取类符号。只不过“ 糸” 为名词,而“ 术” 则被赋予动作的概念。剥制后,还必须将韧皮中的胶质去除,并使麻纤维相互分离。古人发现,胶质的大部分可溶于水,因此就采用沤麻的方法脱胶。《诗· 陈风·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说文》:“ 沤,久渍也。” 久久地浸泡。张舜徽《约注》“ 络” 下日:“ ( 麻未沤) 盖谓生麻也,生麻未沤,其性不柔,不中缉绩之用。” 生麻脱胶以后,便可分散成纤维。苗夔《系传校勘记》:“ 以支治柿,分散之也。” “ #i ” ,王筠《句读》云:“ 经典皆借肉部敞为之,而变为散。。” ‘ 撇” 即分散字也。“ 缉” 、“ 绩” 二字在《说文》中互训,可视为同义词。《诗· 陈风· 东门之粉》:“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绩之义本为绩麻。《段注》日:“ 绩之言稹也,稹短为长,稹少为多。” 是将分散的麻纤维接续为麻线的操作。《段注》“ 缉” 下对麻的以上前处理过程概括得甚为清晰:“ 凡麻巢,先分其茎与皮日术,因而沤之,取所沤之麻而柿之,{蛇为言微也,微纤为功。析其皮如丝,而擞之,而剃(y6,接)之,而续之,而后为缕,是日绩,亦日缉,亦索言缉绩。” 互训同义词往
往可以两两联合成词,进一步凝固化,则构成同义复合型的双音词。关于缉绩,文献还有另外的说法,《孟子· 滕文公下》:“ 彼身织屦,妻辟缠。” 《说文》:“ 缱,布缕也。” 意即麻线,赵歧注日:“ 缉绩其麻日辟。”所谓“ 紊” 是将麻由单线积为合线的操作。王筠《旬读》曰:“ 盖谓先缉之者,今又绩之也。先缉为单绦,今谓之麻搽,再绩为合橡,今谓之麻综,故日绩所缉也。”葛的茎皮纤维特性与麻相似,因此前处理方法与麻亦相仿。关于葛的脱胶,《诗· 周南· 葛覃》“ 是刈是漫” 传曰:“ 漫,煮之也。”可见通过煮练的方式也可脱胶。《说文》:“ 灌,雨流雷下。” 是别义。...
篇二:绳带文化
淅川沟湾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靳松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市 450001) 关键词: 沟湾遗址; 仰韶文化遗存; 分期与年代; 聚落形态分析摘 要: 淅川 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 依据层位关系 , 结合出 土器物的组合、 特 征及其演变 规律可将 其大体分为四期, 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 后岗 类型、 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 略相当 , 基本包括了 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址外围 发现有仰韶文化不同 时 期大、 小两条环壕, 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环壕聚落遗址, 填补了 汉水中 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 。Key words : G ouwan site; Y angshao cultural rema ins ;periodization and age ;analysis of settlem ent patternsA bstract :This paperdiscusses the Yangshao cultural rem ains from the Gouwan site in X ichuan county, H enan prov ince Based onstratigraphy,and com position ofunearthed artifacts , the rem 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periods ,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ages of late phase ofZaoyuan type, H ougang type , M iaodigou type and early phase ofDahecun type They basically cover the wholeYangshao period from the late phase ofearly period to the early phase of late period The site is a well preserved settlem ent with onebig m oat and one sm allm oat around its periphery The discovery fills in a gap for the prehistoric settlem ent archaeo logy in the m iddleH an R iver valley 沟湾遗址原 名下集遗址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村东, 老灌河 (古淅水 ) 东岸二级台地上, 西距老灌河约 800米, 周围群山环绕, 地 处盆地 之中。
该遗址系 2007年计划开工的南水北调[ 1 ], 位于河南丹江口 水库淹没 区 文 物保 护 项 目 之一。2007年 7 月 至 2009 年 7 月, 郑 州 大学 历史学院考古系 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 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委托, 经报请国家文 物局批准, 对其进行了 考古勘探与 发掘, 发掘面积 5000平方米。
钻探与发掘表明, 遗址东西长约 310米, 南北宽约 190米,积近 60000平方米, 文 化层厚 3 ~ 8 5米,以新石器时代 堆积 为主, 包 涵仰 韶文化、面屈家岭文化、 石家 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 化晚期四个时期。
本文主要以 2007~ 2008年度发掘资料为主文化遗存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 对该遗址发现的仰 韶一、 分期与年代此次发掘根据地势和生产小路走向, 分北、 中、 南三区进行。
北区地 势相对较低,中、 南区地势相对较高。
各区仰韶文化地层堆积不尽相同, 遗迹现象均十分丰富。
依据层位关系, 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 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可将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大体分为四期。
其中陶器的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第一期, 以 北区 T3029 第 8 ~ 11 层、T3229第 8 ~ 14层、 T3329第 9 ~ 16 层以及M 69、M 72、M 101、H 222等单位为代表。
陶器以泥质陶居多, 夹砂陶次之, 有少量夹蚌陶。陶色以红陶为主, 灰陶数量较少, 黑陶罕见。器表以素面为 大宗, 有纹饰者较少, 多为弦纹, 绳纹极少。
未见彩陶。
器形 主要有鼎、罐、钵、盆等, 以侈口 高领素面釜形鼎和筒腹或鼓腹弦纹罐较常见。
整体来看, 一期的陶器制作粗糙造型简单。
(图一,,1~ 5)49华夏考古 2010年第 3期
第二期, 以北区 T3029和 T3229第 6~ 7层、 T3329第 6~ 8层、 中区 T3424第 14~ 17层、南区 T3418第 15 ~ 17 层以及 F43、 W21等单位为代表。
陶器中泥质陶的数量稍多于夹砂陶, 夹蚌陶消失。
陶色仍以 红陶为 主,灰、黑陶数量较一期明显增多。
器表以素面为主, 有相当数量的磨光陶, 纹饰种类有所增加, 以绳纹、 刻划纹居多, 弦纹、 附加堆纹数量较少。
有少量彩陶, 花纹图案主要有宽带纹和直边三角纹, 均为红地黑彩。
器形主要有鼎、 罐、 钵、 盆、 瓮、 杯、 小口尖底瓶、 器盖、 器座等, 以上腹磨光罐形鼎和鼓腹绳纹罐较为常见。
(图一,第 三 期,以 北 区 T3029、T3329第 5 层、 中区 T3424第 10~ 13 层、南区 T3418第 10~ 14层以及 F77、 H 235等6~ 15)T3229 和单位为代表。
陶器中夹砂陶的数量稍多于泥质陶。
陶色以红陶居多, 灰、 黑陶占相当比例。
器表以 素面为主, 有一定 比例的 磨光陶, 纹饰以线 纹、 弦纹多 见, 绳 纹、 刻 划纹、 附加堆纹数量较少, 出现了 少量篮纹。彩陶数量增加, 花纹图案主要有圆点纹和弧边三角纹, 多为红地 黑彩, 有少量白 衣彩陶。
器形主要有鼎、 罐、 盆、 钵、 小口尖底瓶、 器盖等, 以小口 弦纹折腹釜形鼎和折腹附加堆纹罐较有特色。
(图一,第四期, 以中区 T3424第 7 ~ 9 层、 南区 T3418第 8~ 9层以及 H113 等单位为代表。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 泥质陶次之。
陶色以红陶稍多, 灰、 黑陶的数量有显著增加。器表仍以素面为主, 纹饰以绳纹多见, 有一定数量的弦纹和附加堆纹, 篮纹比例有所增加, 刻划纹少见。
器形主要有罐、 鼎、 瓮、缸、 盆、 钵、 杯、 器盖等, 以鼓腹篮纹罐和花边纽器盖较有特色, 出现了 具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瓦状扁足盆形鼎等器物。21~ 25)16~ 20)(图一,该遗址出土遗物丰富, 典型器物演变序列清晰基本包括了 仰韶文化早期晚段到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
第一期出土的侈口 束颈釜形鼎 (M 72 1)、 罐形鼎 (M 101 1 )、 筒腹弦纹罐 (M 69 2)、 鼓腹弦纹罐 ( H2225)、 深腹钵 (T3229 42), 分别与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第一期的 ! 式鼎 ( M 282 1)、( M 404 1 )、M 259 2)、 ∀ 式罐 (W131 1)园第一期的斜腹钵 ( F1 33)∀ 式 鼎! 式 罐 ( M 93 1、[ 3 ]以及翼城枣[ 4]相同或相似,[ 5]大体一致。
第二期( F43 1)、 罐形鼎年代与枣园类型晚 段出土的侈口 高领釜形鼎( F43 21、 W21 2)、 筒腹罐 ( F43 25)、 鼓( W21 4)、 覆盆形 和 覆 钵形 器盖(W21 1、 3)、 彩陶碗 ( T3229# 3、 T3229∃ 2), 分别与下王岗仰韶文化第二期遗存腹罐和第 二期 早、 中 段墓葬 的 %式鼎34)、! 式 鼎( T20 ∃ 190)、(H298 5)、 ! 式罐 ( M 618 2)、 %式和 !式器盖 ( T4∋ 440、 H 298 3)、 ∀ 式和 %式彩陶钵 (M 239 4、 M 302 2) 以及邓州八里( T3&∀ 式 罐岗仰韶 文化第 二段的 高领釜形鼎2)、 罐形 鼎 ( M 100 23 )、 彩陶碗 (M 53 16、 M 100 18)( M 100[ 6]近同, 年代与后岗类型基本相 同。
第 三期 出 土的 小 口 折腹釜形 鼎(H235 3、 9)、 壶形 鼎 ( T3424腹附加堆纹罐 ( H235 7)、 圜底釜 ( H235 8), 分别与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二期的B∀式鼎 ( T59
2)三段的壶形鼎(M 13 3)、 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的 A(式罐 (W109 2) 和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的 D2c釜 (H12 112)相近, 年代与庙底沟类型约略相当。
第四期出土的鼓腹篮纹罐 (H113) 5)、 覆碗形器盖 (H113) 9)、 鼓腹盆 (H113) 4)、 敛口 钵 (H113) 8), 分别与均县朱家台仰韶文化晚期的 ! 式罐 ( T57∗ 21) 和 ∀ 式器盖 ( T33∗ 32)的 B! 式盆 ( T30# 11) 以及八里岗仰韶文化第五段的 敛口钵 ( F21∗A 2) 相似,年代与大河村类型早段大体同时 2)、 折[ 7]、 八里岗仰韶文化第[ 8 ]相同或[ 9]、 大河村仰韶文化第四期5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
图一 沟湾遗址出土仰韶文化陶器1 M 72 12 M 101 13 M 69 24 H222 55 T3229 426 、7、9、 11 F43 1、F43 21、F43 25、 F43 248、 10、 14 、15W21 2、 W21 4 、 W 21 1、 W21 312 T3229# 313 T3229∃ 216、 17、19、20 H 235 3、 H 235 9、 H235 8、 H 235 718 T3424 221 ~ 25 H 113) 1、 H 113) 5、 H 113) 4 、 H113) 8、 H 113) 9 ( 1~ 21、 23、 24为 1 /10,22为 1 /16 ,25 为 1 /12)二、 聚落形态分析勘探与发掘表明, 沟湾遗址外围存在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大、 小两条环壕, 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仰韶文化环壕聚落。
小壕编号为 G48, 大壕编号为 G10。
(图二 )G48位于南区东南部, 开口 于 G10下,坐落在生土之上, 结合钻探情况可知, 整体呈环形分布于遗址外围。
剖面呈口 大底小的倒梯形, 沟壁人工痕迹清晰, 系人为建造无疑。
口 部宽 3 5 ~ 6 8米, 底部宽 0 9~ 1 4米, 深 1 8~ 2 2米, 发掘区内长 43米。
沟内填土可分 3层。
第 1、 2层为褐色或浅褐色土, 土质较软, 结构疏松, 应为废弃后的堆积; 第 3层为青灰色土, 土质松软细腻,结构致密, 粘性较大, 含有较多水锈和细51略论淅川沟湾遗址的 仰韶文化遗存
图二 沟湾遗址环壕分布平面图( 1 /4000 , 虚线为钻探部分 )沙, 显然应属使用时期的堆积。
第 1、 2层填土分别出土有线纹小口 尖底瓶和曲腹红陶盆等残片, 其年代属于仰韶文化第三期, 而第 3层填土出土卷折沿红陶罐的年代大体相当于仰韶文化第二期。
据此可知, 小壕的建造与使用年代应不晚于仰韶文化第二期, 至仰韶文化第三期已经废弃。G10位于北区北部、 中区东部和南区东南部, 开口 于汉代层下, 根据钻探和发掘情况推断, 应为遗址外围的环壕。
整体呈圆角长方形, 除西北部被古河道冲毁以外, 其余部分保存较好。
口 部宽 14~ 40米, 深 4~ 7米, 周长现残存约 600米。
剖面呈口 大底小的锅底形, 沟内壁较陡直, 人工痕迹较明显, 沟外壁较平缓, 人工痕迹模糊。
沟内填土自上而下包含有汉代、 王湾三期文化、 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第四期堆积, 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堆积最为丰厚。
最下层为淤积层, 填土较纯净, 砂质明显, 底部还有零散分布的鹅卵石。
由此可见, 大壕是在小壕废弃后才开始成为环壕, 其使用年代主要是仰韶文化第三、 四期, 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开始废弃直至汉代才完全淤平根据壕沟的形制和规模推测, 沟湾遗址原来可能是位于高台之上, 台地周围地势低洼, 仰韶文化第一、 二期的居民就在低洼地带开挖了 小壕, 作 为聚落的 排水和 防御设施。
小壕淤平废弃后, 第三、 四期的居民将遗址外围台地边缘加以修整, 使比较宽阔的低洼地带成为聚落的排水设施, 兼具一定的防御功能, 这可能即是大壕 +沟内 壁较陡直, 人工痕迹较明显, 沟外壁较平缓, 人工痕迹模糊 , 的原因。从发掘情况 来看,址、 墓葬、 瓮棺、 灰坑 (窖穴 ) 和陶 窑等遗迹, 均分布于壕沟内侧。
房址保存状况较差, 大部分仅残存基槽或柱洞, 除 1座为半地穴式外, 其余皆为地面式建筑。
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 以圆形居多, 方形仰韶文化时期 的房房址又有单间和双间之分。
圆形房址面积相对较小, 为 2 3~ 18平方米, 方形房址面积相对稍大, 为 2 6~ 22平方米。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墓坑多较窄、 浅, 宽度多为 0 4~ 0 6米, 深 0 2~ 0 6米, 未发现葬具。
以单人一次葬为主, 另有少量单人二次葬一次葬中多为仰身直肢个别为仰身屈5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
肢。
少数一次葬人骨残缺不全, 或缺头骨,或缺一侧股骨, 或缺胸骨以下部分, 情况较为特殊, 可能与原始宗教有一定的关系。
少数墓葬出有随葬品, 少者 1 件, 多者 3 ~ 5件, 以陶 器为 主, 器形有鼎、 罐、 钵和 杯等, 另有个别石器和骨器。
瓮棺保存较差,大多仅残存陶器中腹以下部分, 作为葬具的陶器种类以瓮为主, 另外也有鼎、罐、 尖底瓶、尖底缸等, 上部倒扣盆、 钵或器盖, 也有少数为瓮和罐扣合而成。
瓮棺内大多未见人骨,少数有骨头腐朽痕迹或牙齿。
灰坑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 不规则形、 椭圆 形和长方形四种, 以圆形为主, 其中少数圆形坑和个别椭圆形坑为袋状窖穴。
陶窑发现较少, 被破坏严重, 仅残存火膛、 火道及工作坑部分。灰坑、 窖穴和瓮棺的分布情况各期比较一致, 均散布于房址周围, 而房址和墓葬的分布状况各期则有所不同。第一期的房址和墓葬集中分布于北区。房址共发现 21座, 除 1 座方形外, 余皆圆形, 均属地面式建筑, 大多为在地面上直接栽桩立柱建房, 先挖基槽再建房者罕见。
墓葬共发现 19 座, 皆位于房址周围, 墓向不一, 或西北或东北。第二期的房址共发现 19座, 主要分布于北区墓葬的东部, 中区有一定数量, 南区仅有零星分布。
方形和圆形房址数量大体相当, 出现了 个别方形双间房址, 绝大多数属于地面式建筑, 此外还见有 1座圆形半地穴式房址, 地面式建筑皆为先挖基槽再栽桩立柱建房。
此期墓葬共发现 49 座, 主要分布于北区, 中、 南区只有零星发现。
北区墓葬排列整齐有序, 东西成行可分数排, 墓向大多朝北, 据此推测此处可能为该遗址仰韶文化第二期的墓地。第三期的房址共发现 53座, 集中分布于南区中、 北部, 中区也有少量发现, 北区仅有零星分布。
以圆形居多, 方形较少, 皆为地面式建筑从发掘情况来看。个别圆形房址的建筑程序较为特殊, 应是先在槽内挖柱坑埋柱再填埋基槽建成的 (如 F77 )。
该期墓葬共发现 1...
篇三:绳带文化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韩庄村。地处青龙涧河下游左岸二级阶地的前缘,西北距黄河1千米。周边为流入黄河的青龙涧河和苍龙涧河之间的黄土塬。这里地势较平坦,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富,如三门峡三里桥、李家窑、南交口,渑池仰韶村等。(图一)1956~1957年,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庙底沟遗址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并命名了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 [1] 。2002年5月,为配合310国道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及庙底沟二期文化等时期的灰坑和窖穴近900个、陶窑20余座,保存完好的房址10余座、壕沟3条,出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遗存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3(1.…河南… 郑州市… 450099,2. 河南… 三门峡市… 472000,3.…湖北… 武汉市… 430072)华夏考古 2021 年第 期 4关键词:
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摘 要:2002 年,为配合 310 国道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和窖穴近 900 个、陶窑 20 余座、房址 10 余座、壕沟 3 条。本文主要介绍庙底沟遗址中的西王村文化遗存。Keywords:Sanmenxia; Miaodigou Site; Xiwangcun TypeAbstract:In 2002, coordinat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ghway G310, archaeologists conducted salvage excavation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Miaodigou Site, Sanmenxia. Nearly 900 pits and cellars, 20-plus pottery kilns, over 10 remains of houses, and 3 ditches were discovered, all of which belong to Miaodigou Type, Xiwangcun Type and Miaodigou Phase-II Typ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mains and relics of Xiwangcun Type discovered at Miaodigou Site. 的实物资料。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遗存发现灰坑55个,陶窑1座。地层仅在少数探方发现。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夹砂褐陶次之,泥质灰胎黑皮陶最少。纹饰以篮纹为主,素面次之,绳纹、磨光、按窝较少,附加堆纹很少单独出现,多与篮纹、线纹等组成复合纹饰。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法为图一…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位置图西 省山黄河DOI:10.16143/j.cnki.1001-9928.2021.04.004
40 田野考古报告主,自喇叭口尖底瓶内部能看出明显的盘筑痕迹,绝大多数器物都经慢轮修整,因而器形规整,陶胎厚度均匀。器类以罐为主,豆、器盖、鼎次之,喇叭口尖底瓶、杯和刻槽盆等较少。下面我们以H212、H556、H717为例,对西王村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进行介绍。(表一,表二)一、H212H212位于T51中西部。开口于第③层下,打破生土,被一近代墓打破,坑口距地表0.70米。平面形状呈圆形,袋状,平底。坑口径2.20米,底径2.60米,深1.60米。(图二)填土灰色,土质较硬。夹杂炭粒、红烧土等。出土陶器、石器、兽骨等。H212出土陶器28件,石器8件。陶器中彩陶罐1件、钵2件、单把杯1件、豆1件、器盖2件、喇叭口尖底瓶4件、喇叭口平底瓶1件、鼎5件、鼓腹罐10件、折腹罐1件;石器有铲1件、刀1件、饼2件、球1件、璧1件、纺轮1件、石片1件。彩陶罐… 1件。标本H212∶12,泥质红陶黑彩,通体饰红衣。侈口,折沿,方唇,束颈,鼓腹,下腹部近直,平底。器表磨光,内壁抹光,口沿内外侧及颈部均有修整痕迹。颈部、腹部各饰两周0.2~0.4厘米的条带纹,其间饰三道细直线组成的菱形纹。可复原。口径20.1厘米,腹径19.6厘米,底径10.8厘米,高17.3~17.5厘米。(图三,1)陶鼓腹罐… 10件。夹砂陶。折沿,鼓腹,平底。标本H212∶14,灰陶。敛口,圆唇。沿面外侧饰一周附加堆纹,口沿上有明显的手捏痕迹,腹部有四道宽窄不等的附加堆纹,其他地方通饰右斜篮纹。可复原。口径30.5厘米,腹径32.8厘米,底径20.4厘米,高47.6~47.8厘米。(图三,3;图四,1)标本H212∶3,灰陶。敛口,圆唇,底微内表一… … … … … … … … … … … … … … H212、H556、H717陶系统计陶系单位夹砂 泥质 纹饰灰 褐 灰 黑 褐 篮纹 素面 复合 线纹 绳纹 磨光附加堆纹按窝H221 21 92 73 0 79 18 120 28 96 0 0 3 0H556 423 170 233 11 2 545 146 89 26 22 11 0 0H717 189 16 33 0 4 103 47 85 4 0 0 1 2合计 633 278 339 11 85 666 313 202 126 22 11 4 2比例 47.03% 20.65% 25.19% 0.82% 6.32% 49.48% 23.25% 15.01% 9.36% 1.63% 0.82% 0.30% 0.15%表二… … … … … H212、H556、H717器类统计器类单位罐 豆 器盖 鼎 钵小口尖底瓶杯 刻槽盆H221 72 0 9 5 1 4 1 0H556 23 16 3 3 2 0 0 0H717 22 1 1 1 3 1 1 1合计 117 17 13 9 6 5 2 1比例 68.82% 10.00% 7.65% 5.29% 3.53% 2.94% 1.18% 0.59%图二… H212平、剖图AA A"A"B B"B B"
41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遗存发掘简报凹。沿面外侧按压一周花边,腹部有一周宽窄不均的附加堆纹,其余地方通饰篮纹。可复原。口径16.6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8.8厘米,高27厘米。(图三,4;图四,4)标本H212∶4,灰陶。器身上腹部变形严重。敛口,圆唇,底微内凹。沿面外侧按压一周花边,腹部有两周宽窄不均的附加堆纹,其余部分通饰篮纹。可复原。口径18.3厘米,腹径19.8厘米,底径9.8厘米,高28~28.9厘米。(图三,5;图四,2)标本H212∶25,黄陶。敛口,沿面微下凹,尖唇。腹部中间有一道附加堆纹,其他部分通饰篮纹,近底部篮纹被抹平。可复原。口径16.5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10.4厘米,高21.9厘米。(图三,6;图四,6)标本H212∶15,灰陶。敛口,方唇。腹部有五道宽窄不均的附加堆纹,其他部分通饰篮纹,近底处篮纹被抹平。可复原。口径23.2厘米,腹 径 2 3 2 . 4 厘 米 ,底径12.8厘米,高31.6~32厘米。(图三,2;图四,5)标本H212∶9,灰陶。敛口,沿面下凹,圆唇,底内部突起。沿面有刮削痕迹。通体饰左斜篮纹。可复原。口径11.3厘米,腹径10.8厘米,底径6.9厘米,高13.1厘米。(图三,8)标本H212∶20,红陶。直口微侈,圆唇,束颈,溜肩,下腹部内收。口部内外侧及沿面有明显的刮削痕迹。肩部饰数道凹弦纹,其间饰左斜短篮纹,腹部饰左斜篮纹。可复原。口径22.6厘米,腹径29.6厘米,底径16.2厘米,高22.5厘米。(图三,11;图五,1)标本H212∶5,灰陶。敛口,圆唇。腹部篮纹不明显。可复原。口径21厘米,腹径20.6厘米,底径11.4厘米,高21.3厘米。(图三,9;图五,5)标本H212∶13,灰陶。敛口,圆唇,图三… H212出土陶器1.…彩陶罐(H212∶12)… 2、3、4、5、6、8、9、10、11、12.…鼓腹罐(H212∶15、H212∶14、H212∶3、H212∶4、H212∶25、H212:9、H212∶5、H212∶13、H212∶20、H212∶7)… …7、13.…鼎(H212∶55、H212∶52)1、4、5~9、12、13. 余.
42 田野考古报告图四… H212出土陶器1.…鼓腹罐(H212∶14)… 2.…鼓腹罐(H212∶4)… 3.…鼓腹罐(H212∶13)… 4.…鼓腹罐(H212∶3)… 5.…鼓腹罐(H212∶15)6.…鼓腹罐(H212∶25)… 7.…喇叭口尖底瓶(H212∶6)… 8.…喇叭口尖底瓶(H212∶19)… 9.…喇叭口平底瓶(H212∶2)1 2 34 5 67 8 9
43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遗存发掘简报底微内凹。颈部饰一周附加堆纹,腹部通饰篮纹,近底处篮纹抹平,腹部中间置一对鸡冠状鋬手,鋬上有手捏痕迹。可复原。口径25.2厘米,腹径25.3厘米,底径15.6厘米,高35.8~36.4厘米。(图三,10;图四,3)标本H212∶7,黄陶。敛口,圆唇,底微内凹。腹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其他地方通体饰横篮纹。可复原。口径9.9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10.2厘米,高12.2厘米。(图三,12;图五,2)陶折腹罐… 1件。标本H212∶50,侈口,方唇,斜直颈,溜肩,折腹。颈部饰横篮纹。底部残。口径12.2厘米,腹径12.8厘米,残高10.2厘米。(图六,1)陶鼎… 5件。夹砂灰陶。标本H212∶18,侈口,折沿,圆唇,束颈,圆鼓腹,平底,扁平足。上腹部对称置鸡冠状鋬手,鋬上有手捏痕迹,腹部饰横篮纹。可复原。口径12厘米,腹径14厘米,高15.5厘米。(图五,8;图六,9)标本H212∶16,敛口,折沿中间下凹成槽,鼓腹,平底,扁平足。口沿处有一周花边附加堆纹,堆纹上有手捏痕迹,上、下腹部各饰一道附加堆纹,上腹部附加堆纹处对称置一对鸡冠状鋬手,鋬上有手捏痕迹。可复原。口径18.5厘米,腹径23.6厘米,高17.4厘米。(图五,7;图六,10)标本H212∶64,平底,扁平足。足外侧中间有一道附加堆纹。残存足。残高8.8厘米。(图六,12)标本H212∶55,折沿,方唇,鼓腹,平底。腹部通饰绳纹,中间对称置一对鸡冠状鋬手,鋬手两侧饰附加堆纹。足残。口径16厘米,腹径19.6厘米,残高15.2厘米。(图三,7)标本H212∶52,折沿,圆唇,鼓腹。腹部通饰绳纹,中间对称置一对突起状鋬手。腹部以下残。口径28厘米,腹径29.4厘米,残高11厘米。(图三,13)陶钵… 2件。标本H212∶11,泥质灰陶。直口微敛,圆唇,弧腹较直,平底。器表磨光,内壁抹光,内外壁近底部有泥条盘筑痕迹,内外壁近口部有刮削痕迹。素面。可复原。口径18.8厘米,底径9厘米,高8.8~9.1厘米。(图五,3;图六,6)标本H212∶21,夹砂黄陶。胎较厚,侈口,圆唇,弧腹较直,下腹部内收,平底微内凹。素面。可复原。口径10.3厘米,底径6.5厘米,高4.2厘米。(图五,4;图六,7)陶单把杯… 1件。标本H212∶17,夹砂灰陶,器身发黑。侈口,仰折沿,尖唇,一侧置桥形把,鼓腹,平底。腹部饰右斜篮纹。可复原。口径14.6厘米,底径11厘米,高12.4厘米。(图五,6;图六,5)陶喇叭口尖底瓶… 4件。夹砂灰陶。标本H212∶6,器身上部略变形。侈口,方唇,束颈,折肩,尖底。颈部篮纹不明显,颈肩交界处饰一周粗附加绳纹,腹部饰右斜篮纹。可复原。口径14.5厘米,腹径30厘米,高55.5厘米。(图四,7;图六,14)标本H212∶19,器身下半部变形严重。侈口,圆唇,束颈,折肩,尖底。颈肩交界处饰一周粗附加绳纹,腹部饰右斜篮纹。底部残留有泥条盘筑痕迹。可复原。口径14.2厘米,腹径35厘米,高63.5厘米。(图四,8;图六,15)标本H212∶32,侈口,圆唇,束颈。颈肩交界处饰一周粗附加绳纹,其下饰右斜篮纹。肩部以下残。口径14厘米,残高12厘米。(图六,4)标本H212∶60,折肩,尖底。肩部以下饰右斜篮纹。底部残留有泥条盘筑痕迹。肩部以上残。腹径28.8厘米,残高37.6厘米。(图六,13)陶喇叭口平底瓶… 1件。标本H212∶2,夹砂灰陶。侈口,方唇,束颈,溜肩,弧腹,腹上部对称置竖向宽扁桥形耳,平底。腹部饰右斜篮纹。可复原。口径9.2厘米,腹径18.6厘米,底径10.8厘米,高33.1厘米。
44 田野考古报告图五… H212出土陶器1.…鼓腹罐(H212∶20)… 2.…鼓腹罐(H212∶7)… 3.…钵(H212∶11)… 4.…钵(H212∶21)… 5.…鼓腹罐(H212∶5)6.…单把杯(H212∶17)… 7.…鼎(H212∶16)… 8.…鼎(H212∶18)1237654 8
45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遗存发掘简报图六… H212出土陶器1.…折腹罐(H212∶50)… 2.…豆(H212∶62)… 3、8.…器盖(H212∶48、H212∶43)4、13、14、15.…喇叭口尖底瓶(H212∶32、H212∶60、H212∶6、H212∶19)… 5.…单把杯(H212∶17)… 6、7.…钵(H212∶11、H212∶21)9、10、12.…鼎(H212∶18、H212∶16、H212∶64)…… …11.…喇叭口平底瓶(H212∶2)(图四,9;图六,11)陶豆… 1件。标本H212∶62,泥质灰胎黑皮陶。直口,圆唇,折腹,下腹部斜直。上腹部有一周按窝。残存口部。口径19.2厘米,残高4.8厘米。(图六,2)陶器盖… 2件。标本H212∶43,夹砂灰123456785、6、11、13~15. 1~4、7~10、12.
46 田野考古报告陶。弧腹,圈足状花边纽。素面。口部残。纽径6厘米,残高4厘米。(图六,8)标本H212∶48,夹砂灰陶。敞口,圆唇,喇叭状口部下凹成台。残存盖口。口径24厘米,残高1.8厘米。(图六,3)石铲… 1件。标本H212∶1,红褐色白云岩。近梯形,残留近顶部一角,磨制弧顶,侧边平直。近顶部有两个单面钻圆形穿孔,孔径1.6~2.1厘米。器表磨制光滑,一面似有烟火熏烤痕迹。残长12.4厘米,残宽13.6厘米,厚12厘米。(图七,1)石刀… 1件。标本H212∶24,褐色石英砂岩。平面近长方形。为锐棱斜向砸击石片打制而成,石片台面修型为刀背,略弧。远端修型为刃,刃较平直。两侧边打制出较对称两凹缺。长8.5厘米,宽5.2厘米,厚1.1厘米。(图七,8)石 饼 … 2 件 。
标本H212∶22,灰褐色砂岩。平面近圆形。系扁平砾石局部打制而成,打制边棱较齐整。器身两面近平,两面有对琢凹窝。径5.8~6厘米,厚2.2厘米。(图七,3)标本H212∶68,灰白色石英砂岩,平面近圆形。系扁平砾石打制而成。两面近平,均为砾石面,一面有三个较大打制片疤,另一面基本无片疤。边棱局部保留砾石自然边棱,部分打制,较齐整。径8.7~9厘米,厚2.9厘米。(图七,4)石球… 1件。标本H212∶27,褐色硅质灰岩。球体,近正圆。器身遍布琢制坑点,略有磨制,器表并不十分光滑,颗粒感明显。较扁的一面正中有一小平面,较光滑。长4厘米,宽3.9厘米,厚3.5厘米。(图七,6)石璧… 1件。标本H212∶26,灰白色石英砂岩。平面近半月形。天然扁平砾石打琢而成,残半,断口较齐整。利用砾石天然形态,器中央两面对琢凹窝形成穿孔,不见明显磨制痕迹。一面有较大的打制片疤。长9.5厘米,壁宽4.1~4.8厘米,厚2.4厘米。(图七,5)石纺轮… 1件。标本H212∶8,灰褐色砂岩。平面近半月形。残存近半,通体磨制光滑,一面较平,一面微弧。器身中部对钻圆形穿孔,外径2.3厘米,内径1.1厘米。残长6.1图七… H212出土石器1.…铲(H212∶1)… …2.…纺轮(H212∶8)… 3、4.…饼(H212∶22、H212∶68)……5.…璧(H212∶26)… 6.…球(H212∶27)… 7.石片(H212∶29)… …8.…刀(H212∶24)
47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西王村文化遗存发掘简报厘米,壁宽3厘米,厚1.4厘米。(图七,2)石片… 1件。标本H212∶29,灰白色石英岩。...
推荐访问:绳带文化 绳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