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8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21 15:35:06 点击: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8篇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韩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汀两南昌330038)摘要: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8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8篇

篇一: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韩壹(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汀两南昌330038)摘要: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以英特有的功能和影响力助推着茶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现代茶文化和以往社会中特征相对稳定的荼文化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出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关键词:现代茶文化功能文化产业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一大文化产业,而且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一、何谓茶文化要了解茶文化,就得先了解茶叶发展的现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国与国间隔绝状态的打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茶叶传到了世界各地,各国人民竞相饮茶,虽然饮茶方式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茶叶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茶叶也成为了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国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土耳其等国,这几个国家茶园面积之和就占了世界茶园面积80%以上.而每年世界产茶量的80%又在亚洲,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事实上,茶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有茶文化的形成。唐宋时期是中国茶业史上第一个兴盛期,茶业经济兴旺繁荣,茶文化迅速形成、发展、成熟,唐宋时期茶文化奠定了我国茶文化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国重新掀起了茶文化热。人们认识到,中国茶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具有精神熏陶、礼仪社交、艺术欣赏等价值,而且承载了中国悠久历史,是两千年来巾国茶业发展的积淀。当今中国,对茶文化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各地也都在纷纷挖掘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产茶区将本地茶业发展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产品文化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王玲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 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 结亲’ ,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 文化’ 。” 因此,中国茶文化,可以界定为以茶业经济活动为基础,又与美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纯精神领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特殊文化。中国茶文化包括茶专著、茶诗、茶词、茶歌、茶赋、茶字画、茶文学、茶艺、茶道、茶礼、茶俗、茶业( 包括茶经济与文化) 与社会不同阶层经济文化生活相碰撞而出现的茶馆文化等内容,除此之外,风靡当今现代社会的各种各样新式茶饮品也为传统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经济与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茶文化自身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充与完善的体现。而且是茶经济活动在社会各个阶层中不断推广。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相结合,不断促进茶经济发展的过程。二、现代茶文化的功能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在很多方面己经表现出和传统社会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一点在茶的领域也不难找到。我们有理由认为影响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特征。即使观念层面也在与新的价值取向冲撞的过程中出现自我改造,这一时期的茶文化应该和以往社会中特征相对稳定的茶文化有所区别。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能提高茶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无成” 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是相同的。汉语有“ 白忙” 、“ 白费力” 、“ 向干” 、“ 白搭” 。英语也有w hi teel ephant( 无用而累赘之物),w hi tehope( 讽刺渴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 。另外,白色还有一些象征意义也是英汉所共有的。例如“ 白旗” ,英语就, qqw hi tefl ag。2.白色与W hi te的文化内涵差异然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是忌讳白色的。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与厌恶。白色意味着灾难。这与古代周兴商亡有关。商朝以金为德.白为其国色。尚白的商朝气数已尽,由尚红的周室继之。冈此白色象征死亡、凶兆。同时巾国文化中的白色还有凶丧的联想。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办“ 白事” ,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 白蟠” ,孝子们要穿白色的孝服。总之,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汉语巾用“ 白眼” “ 小白脸” 表示对别人的厌恶,传统戏剧里用“ 白脸” 象征奸邪、阴险。还有用“ 白色恐怖” 、“ 白色政权” 用于指反动势力等。和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认为白色是高贵和幸运的颜色。因此英语中自色的联想意义多为褒义。在英语文化中,新娘会在婚礼上穿卜白色礼服.戴上白色面纱,所以有w hi tew eddi ng--说。西方人把白色与雪、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联系到一起,认为白色高贵典雅、纯真无邪。在两方文化中,SI" IO Ww hi te( 白雪公主) 是纯洁、美丽、善良的化身。在《圣经》中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沽白的翅膀。存经典芭蕾舞剧“ 天鹅湖” 中.沽白万方数据的天鹅代表善良、纯洁和美好。白色在英语文化中还可以表示为“ 正直与诚实” 。女l l w hi te spi ri t(i F直的精神),w hi tem an(高尚有教养的人),w hi tehand(廉洁、诚实),w hi tel i e(善意的谎言)。除此之外。英国政府机关所在地矾i te H al l ,美国总统的官邸W hi te H ouse,分别用来代指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说明w hi te与“ 权力” 不无关联。随着交流的扩大,中西文化相互影响,颜色词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中国人现在也不只是在丧事时才穿白色的衣服。新娘在结婚时,也会穿白色的婚纱。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既显示出了相通之处,又体现出了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积淀,理解颜色词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内涵,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一种语言.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1]姜艳艳.从“ 红” 色比较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科技信息.2007.[2]温长先.从英汉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赵翠华.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4]廖亚林.浅谈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马肖:“ 新艺术"的首席权威张峰( 绍兴艺术学校,浙江绍兴312000)摘要:马肖是西方“ 新艺术” 时期的大师,他的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得不到其该有的艺术地位。本文试图从马肖的生平,音乐创作特点,与“ 新艺术” 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等方面着手.使读者对这位法国“ 新艺术” 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有重新认识。关键词:马肖新艺术音乐创作艺术成就在巴赫之前,纪尧姆· 德· 马肖( Gui l l aum e de M achaut,1300—1377) 这个名字与其他任何音乐大师相比.都不失其特殊的纪念意义。他作为一个作曲家兼诗人,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 新艺术” 时期理所当然的首席权威。本文分别从马『l i 的生平.音乐创作特点,与“ 新艺术” 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等方而着手,对这位法国“ 新艺术” 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进行介绍。一、马肖的生平马肖的出生年月无法确切考证.约在1300到1302年之间出生丁法国北部的香槟省,曾接受神职教育,并就任圣职。约从1323年起,先后在波希米亚国王、诺曼第公爵夫人、法下夏尔五世处供职。特别是担任波希米、l E国王约翰的大臣期间,曾随他出征过欧洲许多地方。1346年,国王约翰存克莱西一役阵亡后,马肖入法国宫廷任职,后任兰斯大教堂的修律会修上,最后在隐退生活中去世。马肖不仅是著名音乐家。而且是当时文学界的一名著名诗人。二、马肖的音乐创作作为王室的大臣,马肖丰厚的经济收入,确保了他町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文学( 诗歌) 及音乐的创作。特别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从诗歌创作中所获得的灵感,以及对艺术不同寻常的感悟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马肖受到当时文学界风气的影响.也请人抄写自己的全部作品并赠送给有权势的王公贵族.成为西方音乐史上作品得到完雅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马肖的音乐作品涉猎了14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全部的作品按体裁排列。包括19首游唱歌体( Lai s) 、23首经文( M otets) 、l 首弥撒音乐( M ass) 、1首分解旋其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是产品实体之外的附加凶素,它利.I_}j大众的某种文化心理.借助与之契合的人、事、物,给自己的产品定性定位,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加产品的文化色彩。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茶虽然是一种饮料,但由于文化底蕴的存在。其产品附加值要大于其他同类产品.如在福建举行的乌龙茶茶王赛评出的“ 茶王” 拍卖时,100克茶叶可卖到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价钱。茶是一种物质产品.但茶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在消费茶叶的同时感觉是在消费一种文化。得到心灵的满足、美感的享受,因而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购买。其次表现在其促销功能。茶叶是一种消费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可依次排列为五个等级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都尚未得到满足时,是不会注意消费的文化品位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所占的比重就会大大提高。人们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物质价值和价格,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茶文化的存在使茶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了心理功能,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或者能体现消费者的个人身份和地位,因而能促进茶叶的消费。2.社会功能。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念与教养训练常强调内在修养与自我抑制:以减少与他人或外物的冲突。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相当强调“ 虚静” ( 收敛内聚) 。因此在农业社会的茶文化中.饮茶的过程义被赋予完善内在人格.修身养性的功能。传统的茶文化精神体现的是茶“ 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的特征。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重视外在的行动与作为,尤胜于内在的沉思与冥想。他们讲求快速行动,以把握时机和追求效率。现代都市的茶艺馆接待的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商务人员.他们选择茶艺馆也主要是作为商务洽谈的场所。与以往相比,人们喝茶而进行冥想思考的频率降低了。即使喝茶也可能是有目的的外在行动。再有,在传统社会中.强调维护家族内部和谐和与他人维持和谐良好的关系。这一点应用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表现为民众生活的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不少流传下来的茶俗就是将茶作为和睦亲友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取向相对弱化,个人取向逐步增万方数据强.家族和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降低,人们喝茶用以亲睦亲友的目的让位于喝茶以保健、益智、休闲.参与茶文化活动以放松娱乐。3.审美功能。中国的审美观点认为,味觉具有审美感知功能,甚至美感能够源于味觉。中国人的味觉发达,酒文化、茶文化、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中国人对美的认知总是同生活必然联系起来.美的把握离不开人的“ 知觉” 、“ 顿悟” 、“ 神会” ,认识美、领略美不独依靠个别器官,更重要的是依赖五官的协调整合和通感。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不仅促成茶叶的自然口味演化为文化u味.而且造就了中国人对茶的评价讲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多莺因素综合的习惯。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的养成有其生物基础.也有数千年历史延续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茶叶也仍会从潜意识里服从感官直觉、想象。会不自然地接受占代关于茶的品质、茶与人生、茶与宇宙观念的很多看法,而且这一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如果一体两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它的好处就在于为现代人自然地继承传统茶义化的优秀部分提供了可能。而不在于它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人们接受用理性、客观、实践检验的方式认识茶叶和茶文化。三、结语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巾已经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功能。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义化不仅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而且跨越国界,广交天下宾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筒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 M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范增平.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 J ]农业考古,2006,( 2) .41

 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作者:韩莹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8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

 参考文献(3条)参考文献(3条)2010(26) 1.范增平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期刊论文]-农业考古 2006(02)2.简伯华 茶与茶文化概论 20033.陈文华 中国茶文化学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szk201026032.aspx

篇二: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茶文化的发展及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石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张敏 摘要:

 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对茶文化的诠释,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内容十分丰富。

 如文学、 艺术、 教育、 科学、 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包涵茶业专著、 茶业期刊、 茶与诗词、 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 茶与美术、 茶与婚礼、 茶与祭祀、 茶与禅教、 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 茶事掌故、 茶与故事、 茶与习俗、 茶艺表演、 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 冲泡技艺、 茶食茶疗、 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心态文化是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中国茶道重在中和之道、 自然之性、 清雅之美、 明伦之礼, 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字

 形成与完善/地域特色/命名与分类/茶艺/茶道/重要性/升华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 柴, 米, 油, 盐, 酱, 醋, 茶” 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 种类繁多, 主要有绿茶, 红茶, 乌龙茶, 花茶, 白茶, 黄茶等; 根据不同场合中国有不同的泡法, 有“嫩茶低温水泡, 老茶高温水泡” 之说,比如绿茶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 红茶和乌龙茶要用传统式的泡法即可。

 喝茶时,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 要随喝随添, 让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 水温适宜,可适当配着糖果, 点心, 干果等一起味道更佳。

 茶有健身、 治病等药物疗效, 还具有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等功效。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

 《神农本草经》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茶经》

 茶树原产于中国, 人工栽培茶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叶用、 木本常绿植物, 属于山茶目, 山茶科, 山茶属, 茶种。

 5000 年前发现和利用茶, 3000 多年前开始栽培茶树, 则茶树起源比此还要早得多, 距今约有 6000 万-7000 万年历史。

 全世界山茶科的植物共有 23 属 380 多种, 中国有 15 属 260 多种,大多分布在云南、 贵州、 四川一带。

 中国的西南地区为茶树原产地, 古茶树主要分布在云南、 贵州和四川, 这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 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 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 最集中的地方, 现在云南普洱生长着距今 2700 年的古茶树。

 中国是茶的故乡 , 经历了三个相承启的阶段:

 药用、 食用和饮用。

 药用为其开始之门, 食用次之, 饮用则为最后发展阶段。

 早在唐代, 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甚至远播青藏高原, 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

 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一、 茶文化的形成与完善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 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 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从五代至宋辽金, 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自元代后, 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明代中期以后, 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 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 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 茶风则更趋纤弱。

 清末明初, 中国多灾难, 有志文人忧国忧民, 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 茶在中国的地域特色

 茶树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阔, 范围在北纬 18-38 度, 东经 94-122 度; 地跨中热带、 边缘热带、 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

 在垂直分布上, 海拔高可达 2600m 的高山, 低至仅距海平面几米的矮丘。

 在不同地区, 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 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

 中国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 20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

 结合地带、 气候、 土壤特点,可划分为 :

 1、 西南茶区:

 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是茶树的原产地, 包括黔、 川、 渝、 滇中北和藏东南。

 该区年降水较丰富, 雾日多, 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树的种类也较多。

 适制绿茶、 红茶、 普洱茶、 边销茶和花茶等。

 2、 华南茶区:

 包括闽中南、 粤中南、 桂南、 滇南、 海南、 台湾。

 该区高温多湿, 全年降水量可达 1500mm, 为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该区茶树资源

 极其丰富, 适宜加工红茶、 绿茶、 黑茶、 青茶和花茶等。

 3、 江南茶区:

 是中国的重点茶区, 包括粤北、 桂北、 闽中北、 湘、 浙、 赣、鄂南、 皖南、 苏南等地。

 整个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降水量比较充足, 茶历史悠久, 历史名茶甚多。

 是发展绿茶、 红茶、 青茶、 黑茶、 黄茶、 白茶、 花茶、 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4、 江北茶区:

 包括甘南、 陕南、 鄂北、 豫南、 皖西、 苏北、 鲁东南等地, 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该区因昼夜温差大, 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 适制绿茶, 香高味浓, 适制绿茶为主。

 三、 茶的命名与分类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

 中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品种适制性也很强, 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 有的品种适制二三种以上的茶类。

 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为标志。

 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在一起, 如工夫红茶, 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 又如白毫银针, 前者是分类, 后者是命名。

 茶叶命名的依据, 除形状、 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 还有的以生产地区、 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及销路等不同而命名。

 一般人们把初制茶分为绿茶、 黄茶、 黑茶、 白茶、 青茶、 红茶六大类, 再加工茶类即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 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茶, 如花茶、 紧压茶、 萃取茶、 果味茶和含茶饮料等。

 四、 茶艺

  茶艺在唐代,

  “艺 ” 字就在“茶” 字发生联姻; 宋代之际,“艺” 与烹茶、饮艺茶联系在一起。

 通俗的说, 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包括茶的制法、 水的选择、 茶具的选择等 1、 茶的制法:

 经历了 咀嚼鲜叶, 生煮羹饮, 晒干收藏, 蒸青做饼, 炒青散茶,乃至白茶、 黄茶、 黑茶、 青茶、 红茶、 绿茶等多种茶类制造的发展过程。

 2、 水的选择:

 中国茶人极重水品, 好茶好水才能相映生辉, 相得益彰。

 泉水、江水、 井水、 雪水、 露水, 都是茶人的选择。

 3、 茶具的选择:

 中国人饮茶, 最早是没有茶具的, 到了西汉, 在王褒的《僮约》 中才第一次提到。

 唐代以前, 人们可能以釜煮茶, 明代, 宜兴紫砂陶茶具兴起, 近代, 中国人则习惯用铝茶壶烧水。

 五、 中国茶道

  唐代陆羽强调“精行俭德”, 喝茶能静心、 静神, 有陶冶情操、 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 这与提倡“清静、 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 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 赏茶、 品茶, 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 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 如有点心招待, 应先将点心端出, 再奉茶, 俗话说:

 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

 茶不要太满, 以七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 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 端出的茶色要均匀, 并要配合茶盘端出, 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 面带微笑, 眼睛注视对方并说:

 “这是您的茶, 请慢用!

 ”。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 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唐朝《封氏闻见记》 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在唐宋年间, 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 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 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 茶宴已有宫庭茶宴、 寺院茶宴、 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开创了「斗茶」, 「斗茶」 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 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 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 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 高尚的饮料, 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是一种艺术, 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 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

 “廉、 美、 和、 敬”他解释说:

 “廉俭育德、 美真廉乐、 合诚处世、 敬爱为人。

 ”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 茶德、茶礼、 茶理、 茶情、 茶学说、 茶道引导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

 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 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艺:

 讲究环境、 气氛、 音乐、 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最高境界———茶道: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 伦理、 道德, 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 品味人生, 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 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 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 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 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精神, 锻炼人格, 超越自我? 答案只有一个———静。

 六、 茶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 茶文化以德为中心, 重视人的群体价值, 倡导无私奉献, 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 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倡对人尊敬, 重视修生养德, 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 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 市场竞争下, 紧张的工作、 应酬、 复杂的人际关系, 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 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 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 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

 经济上去了, 但文化不能落后, 社会风气不能污浊, 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

 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 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 创建精神文明、 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 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 趣味性和康乐性, 品尝名茶、 茶具、 茶点, 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人就得出“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 的人生哲理;

  5、 促进开放, 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 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七、 茶文化的升华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 顺乎自然, 清饮雅尝, 寻求茶的固有之味, 重在意境,

 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同样质量的茶叶, 如用水不同、 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 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 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 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 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茶为国饮”, 茶就如中国的瓷器、 丝绸一样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1

篇三: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茶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内容,具体内容:茶文化开始复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茶文化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中国茶发展现状:自然生产为主,区域划分明显面积...

 茶文化开始复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茶文化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发展现状:自然生产为主,区域划分明显

 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这是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实写照。2006 年全国茶园面积为 2175 万亩,比上年 2028 万亩增长7.2%。全国茶叶总产量首次突破 100 万吨大关。全年茶叶平均单价为 24.8元/公斤,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为 248 亿元,比去年 219.2 亿元增加 13.1%。我国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

 1: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生产方式各有侧重。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国茶叶生产的基本特点,我国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一家一户的茶农;茶商或茶叶大户;委托加工基地;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2:区域分布明显,茶区快速发展。我国红茶区主要在广东、云南;乌龙茶区主要在福建;花茶区主要在福建、广西、湖南等;名优茶区主要有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特色茶产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发展的新亮点,如

 新昌的龙井产区,平江的银针产区,安溪的乌龙茶区,云南的普尔茶区等等。由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及各地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发展,如山东日照茶区、陕西午子茶区及湖南、云南、广西、重庆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中国茶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前景

 3: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品成为新的增长点。市场趋势表现在: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绿茶快速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发展快。乌龙茶快速发展,保健茶生产增长,市场稳定。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4: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产品多,名牌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 1 亩左右,能制茶或开个茶庄就算一个企业。全国仅加工茶叶的茶厂 6.7 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 15 吨。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没有知名品牌,出口茶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中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凤毛麟角,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对中国茶产业来说,现阶段就是一种奢求。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有的纯粹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卫生指标不合格,农残超标。

 5: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家族管理盛行,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受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

 竞争,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

 茶文化发展的方法

 一、贯彻品牌战略

 多少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 1至 2 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 4 成,比斯里兰卡低 6 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 20%。没有品牌,市场鱼龙混杂。今年 3 月中旬,杭州西湖区的西湖龙井茶原产地的茶农还没有开摘一芽新茶,但每斤售价千元的龙井新茶已在杭州街头出现。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已成为中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资源整合步骤

 为尽快改变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名牌的现状,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虽然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下对茶叶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是茶叶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任务。

 三、苦练内功,提高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对茶叶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

 平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引进外脑,圆发展之梦

 要减少决策失误,就要善于引进"外脑"。说到引进,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技术、设备、资金。而对于聪明的经营者来讲,引进"外脑"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经营者只有善于引进"外脑",引进专业的团队,企业决策才能少失误或不失误。

篇四: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化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起源于神龙氏、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 盛在宋氏, 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 咖啡、 可可)

 之一, 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 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 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身 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继承我们祖先的精神文化, 品尝茶文化中所含的精神。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 其中问世最早、 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 陆羽的《茶经》 。

 它对茶的起源、 品种、 分布、 制作、 茶的冲泡用水、 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 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饮茶, 注重一个“品” 字。

 “品茶” 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 自斟自饮, 可以消除疲劳、 涤烦益思、 振奋精神, 也可以细啜慢饮, 达到美的享受, 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 园林、 摆设、 茶具等因素组成。

 饮茶要求安静、 清新、 舒适、 干净。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 山水风景更是不

 可胜数。

 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 用木头做亭子、 凳子, 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供人们小憩, 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很重礼节。

 凡来了客人, 沏茶、 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 可征求意见, 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 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 要注意客人杯、 壶中的茶水残留量, 一般用茶杯泡茶, 如已喝去一半, 就要添加开水, 随喝随添, 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 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 糖果、菜肴等, 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 这比“茶风俗” 、 “茶道” 的范畴深广的多, 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3、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 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茶叶文化的形成, 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 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 2737-2697 年, 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 中:

 “苦茶久食, 益意思” 记录了茶

 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 , 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 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 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 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起着一定的精神、 社会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 中唐时, 陆羽《茶经》 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 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1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有官员组成的“汤社” 、 佛教徒的“千人社” 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 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 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有人迁徙, 邻里要“献茶” 、 有客来, 要敬“元宝茶” , 定婚时要:“下茶” , 结婚时要“定茶” , 同房时要“合茶” 。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 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 炒青、 烘青等各茶类, 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 、《品茶图》 , 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 、 《陆羽烹茶图》 、 《品茶图》 等。

 茶类的增多, 泡茶的技艺有别, 茶具的款式、 质地、 花纹千姿百态。

 晚明时期, 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 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 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 ,“道” 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 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 之说:

 “造时精, 藏时燥, 泡时洁。

 精、 燥、 洁茶道尽矣。

 ”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 即“元神” , 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 , 两者互依互存, 互为表里, 不可分割。

 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 香、 味。

 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 做到淳朴自然, 质朴求真, 玄微适度, 中正冲和, 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 茶味之真, 力求进入目视茶色、 口尝茶味、 鼻闻茶香、 耳听茶涛、 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 他说:

 “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 爱山水而不会其情, 读书而不得其意, 学佛而不破其宗。

 ”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 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 而要求得其真谛, 即通

 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 一种清心悦神、 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 情致高洁的仙境, 一种天、 地、 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 茶书、 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篇五: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一)茶区分布

 (二)茶叶生产与贸易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一、茶区分布 1、种茶区域

 中国茶区分布:北纬18~37°,东经94~122°。

  包括: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江西、陕西、河南、台湾、山东、西藏、甘肃、海南、重庆、上海等21个省区的上千个县(市)

 。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地跨6个气候带: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日温带。

  垂直分布:海拔2600米至几十米或百米。形成不同地域特征的高山茶园、丘陵茶园、平地茶园。

 一、茶区分布

 1 、种茶区域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2.茶区划分

 茶区是按自然、经济条件基本一致,茶树品种、栽培、茶叶加工特点以及今后茶叶生产发展任务相似,按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

  国家茶区分为4个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一、茶区分布

 中国茶区分布图 中国四大茶区分布图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

 江北茶区

  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一、茶区分布

 2. 茶区划分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茶区多为黄棕土。气温低,积温少,茶树新梢生长期短,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C以下,因此,茶树冻害严重。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降水量偏少。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产绿茶。

 一、茶区分布

 2. 茶区划分 

  江北茶区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

  江南茶区

  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和苏南等地。

 一、茶区分布

 2. 茶区划分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等,都是名茶产区。江南茶区基本上为红壤,部分为黄壤。

 一、茶区分布

 

 江南茶区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整个茶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以上。降水量比较充足,一般在1000~1400毫米。

 江南茶区产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历史名茶甚多,如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该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一、茶区分布

 

 江南茶区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

  西南茶区

  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东南。

 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各地气候变化大,水热条件较好,年降水较丰富,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

 一、茶区分布

 2. 茶区划分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西南茶区茶树资源较多,由于气候条件较好,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多,有灌木型、小乔木型和乔木型茶树。该区适制红碎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名茶、花茶等。

 一、茶区分布

 

 西南茶区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

  华南茶区

  包括闽中南、台、粤中南、海南、桂南、滇南。

  华南茶区水热资源丰富,整个茶区高温多湿,年平均温度在20°C以上,全年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全区大多为赤红壤,部分为黄壤。

  华南茶区茶树资源极其丰富,荟集了中国的许多大叶种茶树,适宜加工红茶、普洱茶、六堡茶、大叶青、乌龙茶等。

 一、茶区分布

 2. 茶区划分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二、茶叶生产与贸易 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年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后,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1843年出口0.81万吨,1860年5.51万吨,1870年为10.0万吨,1886年13.41万吨, 达历史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况愈下,1949年产量4.1万吨,出口0.9万吨。

 二、茶叶生产与贸易 1 .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三、世界茶叶生产概况 1、世界茶区分布

  49 0 N 俄罗斯外喀尔巴阡地区

  22 0 S 南非纳塔尔 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其中亚洲面积最大。

 2、 生产情况:

 1998年世界茶叶产销情况

 世界茶叶产量(吨)

 国别地区

  2003P

  2002

  2001

 2000

  1999

 续表 :

 世界茶叶产量(吨)

 国别地区

 2003P

  2002

 2001

  2000

  1999

 续表 :

 世界茶叶产量(吨)

 续表 :

 世界茶叶产量(吨)

 国别与地区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续表 :

 世界茶叶产量(吨)

 国别地区

  2003P

 2002

  2001

 2000

  1999

 2、生产情况:

 世界茶叶分类产量(万吨)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第二章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3、茶叶贸易与消费情况 1)、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及出口量

 2)、世界茶叶消费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一、茶树在植物学上的命名

 茶树属山茶科、茶属。

 学名:Camellia sinensis(L.) Kuntze 山茶科有23个属,380个种,茶属50余种。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形态特征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1、植株

  树型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 乔木型:茶树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自然生长状态下,其树高通常达3~5米以上,野生茶树可高达10米以上。

 二、茶树形态特征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 灌木型:茶树无明显主干,树冠较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米、分枝多出自近地面根颈处,分枝稠密。

  小乔木型:茶树属于乔木、灌木间的中间类型, 二、茶树形态特征 1 、植株

 茶树植株形态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2、根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

 定根: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

 不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的根称为。

 生产应用:中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

 二、茶树形态特征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功能:固定、吸收营养、运输、贮藏、合成等。

 二、茶树形态特征 2 、根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根系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随土壤条件、品种、繁殖方式、树龄、生态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而有显著的差异。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展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 二、茶树形态特征

 2 、根

 茶树根系形态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3、茎

  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

 二、茶树形态特征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芽的分类:

 按着生的位置:定芽:顶芽、腋芽

  不定芽 据生理状态: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休止芽。

 芽的性质:叶芽、花芽。

 二、茶树形态特征 3 、茎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4、叶

  叶片是茶树营养器官,是供人们采收的主要对象,

  茶树属于不完全叶,有叶柄和叶片,但没有托叶,在枝条上为单叶互生。

  茶树叶片可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

 在正常情况下,叶片的寿命只有一年左右. 二、茶树形态特征

 茶树芽叶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茶树叶片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侧脉伸展至边缘2/3处即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这是茶树叶片的一个鉴别性特征。

 二、茶树形态特征

  4 、叶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腺细胞脱落以后,叶缘上留下褐色的疤痕,这也是茶树叶片的特征之一。

 叶片上的茸毛是茶树叶片形态的又一特征。茸毛多少与品种、季节和生态环境有关。

 二、茶树形态特征

 4 、叶

 网状脉与绒毛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茶花为两性花,微有芳香,色白,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5.5厘米,小的直径2~2.5厘米。花由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五个部分组成,故属完全花。

 茶树果实属于宿萼蒴果类型,果实通常有五室果、四室果、三室果、双室果和单室果等,它是山茶科植物的特征之一。

 二、茶树形态特征

  5 、花、果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1.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

  茶树的生命周期很长,经历数十年到数百年。茶树一生的生命周期又称为总生育周期.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

 幼年期:茶籽萌发,茶苗出土至植株定型投产,历时3~4年。

 特点:茶树生理机能活跃的时期,根系和地上部迅速扩大,营养生长十分旺盛。直根系,单轴分枝,抗性差。

 农业措施:保证壮苗、全苗。防寒、旱;定型修剪;N\P\K配合使用。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1. 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 成年期

  茶树自定型后至第一次出现自然更新。

 特点:茶树生长极为旺盛,开花结果达到高峰。树冠分枝密集,芽多而密,花果增多,生长发育旺盛。

 农业措施:特别强调肥培(N)管理,轻修剪,深修剪;防止病虫危害。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1. 茶树的个性生育周期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

 衰老期

  —茶树最后衰老死亡。

 特点:树冠面上新梢节间缩短,芽叶变小,“对夹叶” 、“鸡爪枝”与枯枝大量出现,“地蕻枝”相继生长,出现“自然更新”现象;枝干灰白光滑,着叶稀小,落花、落蕾增多,产量品质明显下降。地下部根系亦开始萎缩、更新。

 农业措施:重肥培,病虫害防治;重剪、台刈。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1. 茶树的个性生育周期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2.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茶树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的生长特性,称季节生长周期。

  新梢的轮性生长

  年生育过程:

 越冬芽分化、膨大→鳞片展→鱼叶展→真叶展→驻芽。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茶树全年有3次生长和休止,即:

 越冬芽萌发 → 第一次生长(春梢, 3 月下旬~

 5 月上旬)

 → 休止 → 第二次生长(夏梢,

 6 月上旬~

 7 月上旬)

 → 休止 → 第三次生长(秋梢, 7 月中旬~

 10 月上旬)

 → 冬季休眠。

 在人工采摘条件下,全年可萌发5~6轮。在华南茶区,休止期并不明显。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 新梢的轮性生长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2.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 根系生长

  根系在年生育周期内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长节律,会出现多次的高峰与低峰,并与地上部的生长呈现交错现象。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 花果生长

 茶树花果的生长发育,大部分茶区5~6月份开始出现花芽分化,9~12开花期,雌蕊在10~11月受精后,开始休眠越冬,次年10月果实成熟。6~12月既是当年茶花孕蕾、开花和授粉的时期,又是上一年花果发育成熟的时期,这种“带子怀胎”现象是茶树的特征之一 三、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2. 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四、茶树适生条件

 1、喜酸怕碱:

 茶树喜酸性土壤,PH4.5~6.5,土壤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

  土壤指示植物:铁芒箕、杜鹃、马尾松、厥箕、油茶、杉木etc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2、喜光怕晒:

 漫射光下生长良好,高山出好茶、遮荫。

 四、茶树适生条件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3、喜暖怕寒:

 生长起点温度:10 0 C; 最适温度:20~30 0 C; 最低:-6 0 C(大叶种),-12~-15 0 C(中小叶种)。

 四、茶树适生条件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4、喜湿怕涝:

 年降雨量:1000~1500mm,月降雨量100mm以上。灌溉。

 四、茶树适生条件

篇六: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世界茶叶生产及贸易 (二)中国茶叶生产与贸易

 重点与难点:我国茶区分部、生产、贸易及消费。

 思考题:根据世界及我国现阶段茶叶生产及消费情况,预测我国茶业发展趋势? 学时:1 学时

 参考文献:

 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茶人之家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中国茶叶》、《茶叶》《茶叶机械》《广东茶叶》等杂志 茶叶网站

 第一节 世界茶叶生产发展情况 一、世界茶区分布 北至49 0 N 俄罗斯外喀尔巴阡地区,南至22 0 S 南非纳塔尔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其中亚洲面积最大。

 二、世界茶叶 生产情况 1998 年世界茶叶产销情况 地区 总面积(万亩) 采摘面积 总产量(t)

 江苏 29.85 23.25 12029 浙江 193.35 167.70 116352 安徽 162.60 140.10 45376 福建 193.80 165.30 125969 江西 75.15 61.05 15708 山东 13.20 5.40 2254 河南 31.05 25.80 9163 湖北 181.50 135.45 63708 湖南 111.15 93.15 57294 广东 64.80 52.05 42142 广西 39.15 31.05 17923 海南 4.95 3.75 2239 重庆 35.70 24.30 14526 四川 124.20 96.15 54513 贵州 67.20 49.20 18876 云南 251.10 212.10 79896 西藏

  1 陕西 52.96 29.55 6126 甘肃 1.95 0.90 257 总计 1633.65 1319.25 683824

 世界茶叶分类产量(t)

 茶类 1975 1980 1990 1998 2000 产量 % 产量 % 产量 % 产量 % 产量 % 红茶 115.7 88. 9 142.4 77.0 199.7 79.2 230.1 77.5 223.7 76.1 绿茶等 14.5 11. 1 42.5 23.0 52.6 20.8 66.9 22.5 70.3 23.9 合计 130.2 100 184.9 100 252.3 100 297 100 294 100

 三、世界茶叶贸易与 消费情况 1、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及出口量

  2、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及进口量

 3、世界茶叶消费

  第二节 我国茶叶生产发展情况 一、我国茶区分布及生产情况 1、分布:

  北纬380 山东半岛

 东经920

  东经122 0

 云南龙川

  台湾

 北纬180 海南岛

 全国20个省区上千个县市产茶,包括:浙、湘、皖、川、闽、滇、粤、桂、黔、苏、赣、陕、豫、鲁、渝、藏、甘、琼、台、鄂等。

 2、茶区划分:

 四大茶区:

 华南茶区 西南茶区 江南茶区 江北茶区

  华南茶区:包括:闽、粤中南部、桂南部、颠南部、台等地。

 茶类主要有:

 青茶、红茶、普洱茶。

 海南茶园  西南茶区:包括:黔、川、渝、颠中北部、藏东南部。

 茶类:

 红、绿、边、沱、花茶等。

  江南茶区:包括:粤、桂北部、闽中北部、皖、鄂、苏南部、湘、 赣、浙等。

 茶类:绿、红、青、白、黑、花茶等。

 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等。

 茶类:绿茶。

 二、茶叶生产与贸易 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 1684 年),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 30 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 年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后,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据史料记载,1843年出口0.81万吨,1860年5.5l万吨,1870年为10.00万吨,1886年13.41万吨, 达历史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况愈下,1949年产量4.1万吨,出口0.9万吨。

 2.现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2002年中国茶叶产销状况 • 茶园面积:118万公顷,其中采摘茶园91.5万公顷.

 • 茶叶总产量72.06万吨,其中绿茶52.69万吨,红茶4.31万吨,乌龙茶7.59万吨,边销茶2.39万吨,其他茶类5.08万吨.

 • 茶叶内销47.7万吨,其中红茶1.5万吨,绿茶27.5万吨,花茶10万吨,其他5.8万吨;平均价格14元/kg.

 • 茶叶出口25.23万吨,其中绿茶17.04万吨,红茶4.08万吨,特种茶4.11万吨(乌龙茶2.12万吨).

 我国茶园面积与产量 地区 总面积( ( 万亩) ) 采摘面积 总产量(t t )

 江苏 29.85 23.25 12029 浙江 193.35 167.70 116352 安徽 162.60 140.10 45376 福建 193.80 165.30 125969 江西 75.15 61.05 15708 山东 13.20 5.40 2254 河南 31.05 25.80 9163 湖北 181.50 135.45 63708 湖南 111.15 93.15 57294 广东 64.80 52.05 42142 广西 39.15 31.05 17923 海南 4.95 3.75 2239 重庆 35.70 24.30 14526 四川 124.20 96.15 54513 贵州 67.20 49.20 18876 云南 251.10 212.10 79896 西藏

  1 陕西 52.96 29.55 6126 甘肃 1.95 0.90 257 总计 1633.65 1319.25 683824

 2.现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篇七: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化发展历史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华悠久,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

 中华悠久,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 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中华茶文化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 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中华茶文化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

 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进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发展更为中华茶文化发展史增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茶文化历史

 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茶文化要追溯到 2000 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又有晋

 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茶文化要追溯到 2000 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

 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

 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又有晋人孙楚的《出歌》说:"姜桂茶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表明巴蜀故地在两晋时代仍是重要的产茶饮茶的中心。

 自汉代以后,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明显的精神色彩,茶已不纯粹作为饮料而存在了。特别是魏晋以后,贵族崇尚奢靡之风,浆酒藿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识之士为表现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馔,即"以茶代酒",以扭转世风。

 唐代佛教禅宗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茶饮的普及,茶禅一体,僧俗转相仿效,饮茶之风日盛。尤其是陆羽著《茶经》以后,古代茶学得以正式确立,使后代茶学著作层出不穷。唐代饮茶已普及到中原及边疆地区,茶真正成为举国之饮。茶在唐代有了专用的字和专门的著作,有了边销和税收,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茶大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有了新的茶叶生产中心,建安所产建茶名闻天下,龙团凤饼贡茶更是品质优良。宋代出现了许多茶馆,茶饮的社会化得到充分体现。宋代还风行斗茶和分茶游戏,对茶品的优化和茶艺的精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元代,茶艺一改宋人的琐细,变得简约清新起来。元人除保留少量饼茶作为贡茶以外,大量生产散茶。散茶的普及,推动了饮茶方式的简易化,也就促进了茶艺的简约化发展趋势。元代茶人更崇尚自然,返璞归真。

 元代的这种变化,是蒙古入主中原后传统汉文化受到冲击的结果。因为旧文化传统的分化,繁琐的茶艺也同时被摒弃了。

 明清时期,茶人们对茶艺又有了刻意追求,追求茶学至精至美,茶美,水美,器美,环境气氛美,意趣也更美。茶器中的至美之器紫砂壶,备受茶人们的青睐,于是涌现出许多制壶名匠,也就有了一些研究茶器的著作。

 清代以后,茶饮的大众化进入极盛时期,茶叶贸易也空前扩大。饮茶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有盖碗冲泡法,也有大壶冲泡法,有工夫饮法,分别适合于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地区。

 文化一直都是繁衍生息的产物,茶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茶艺培训的课程中不仅仅学习到了茶艺,更加让我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千年之前的茶和我们现在饮的茶是否一样呢?这是我们值得去深思的一个问题。

 茶的起源及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国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

 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 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 108 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关于茶的最初的记载见于晋代常璩着的《华阳国志》,其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 1066 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

 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确切的茶的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这篇文章写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 59 年),是茶学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中的"烹荼(编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称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流程

 2.中国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历史是怎样的

 3.茶文化传播历史概述

 4.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5.茶道历史文化简介

篇八: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节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 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功效、 栽培茶树和制成茶叶的国家。

 茶, 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据陆羽的《茶经》 记载,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神农氏是公元前 2730 年神农时代的象征, 由此可见, 茶的起源当然更早, 而茶被人类发明和利用也至少有 5000 年的历史了。

  茶的利用最初是在野生采集活动中形成的, 关于神农氏发现茶之可饮, 古代有这样两种传说,一种是“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是说神农在采集草药时, 为了验证各种草木的药理功效, 必亲自品尝, 有一天他碰到好几种有毒草木, 感觉口干舌麻, 五内若焚,遂意识到这是中毒的征兆。

 正当他躺在大树下休息之际, 树上飘落几片树叶, 神农信手取来放入口中慢慢咀嚼, 但觉其味苦涩, 渐渐地感到麻木消除, 舌底生津, 且气味清香, 食后能提神醒脑, 他意识到这种树叶具有解毒的功效, 于是采叶而归, 定其名曰“荼”(即茶)。

 另一种是传说神农时代没有医生, 人们生病了只得找些草药煎服。

 有一次, 当神农在大树下生火煮水, 准备给病人煎药时, 有几片茶树叶子落入锅内, 却见水色微黄, 便取水饮之, 发现此水味带苦涩, 喝后回味香醇甘甜, 并能解渴生津, 振奋精神, 因而捞叶剖析, 肯定了茶的药用价值。

  传说虽然不能尽信, 但是至少有一点信息值得注意:

 “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注重它的某些药用之性。

 这些反映的是远古时代的传佚之事。

 从文字考证来看, 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的记载始于殷周。

 周成王时期, 周公旦的《尔雅﹒ 释木篇》 中记载:

 “槚, 苦荼也”;《礼记﹒ 地官》 记载:

 “‘掌荼’、 ‘聚荼’仅供丧事之用”; 《中国风俗史》 记载:

 “周初至周之中叶, 饮物有酒、 醴、 浆等, 此外犹有种种饮料, 而茶其最著者。

 ”由此可见, 殷周之时,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利用, 已经摆脱了最初的药用, 不但作为祭品, 而且还发掘出它的饮用功效, 茶开始成为一种日常饮料。

  茶在战国以前, 其种植和使用还仅限于巴蜀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 除去一些达官贵人靠接受贡品和馈赠获得以外, 寻常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

 秦统一中国, 茶的使用、 普及与种植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并且, 开始将茶烹制成羹饮来食用, 但这时的羹饮与后世的将茶作为饮料不同, 而是将其烹制成一种菜汤, 作为食品用的, 然而秦朝流传下来的有关茶的史料并不多见。到了西汉, 已经有了关于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 而饮茶的起始时间应该比这更早一些。

 两汉三国时期, 文人、 宦官之家已形成饮茶之风。

 西汉宣帝时, 王褒所写《僮约》 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茶叶贸易。

 说王褒去成都应试, 暂住在一位已经亡故的朋友家, 亡友之妻杨惠热情招待, 常让家中奴仆便了为其做事。

 便了不愿为王褒服务, 就到杨惠丈夫的坟前哭诉。

 杨惠与王褒对此十分恼火, 便商议将便了卖给王褒为仆, 并写下一篇有关服务内容和作息时间的契约, 即《僮约》。《僮约》 中提到茶事的有两处。

 一处是“烹茶尽具”, 是说便了的日常工作中, 包括为主人煮茶, 并且在主人用茶后, 清洗干净茶具。

 可见, 在汉代已经出现了专用的茶具。

 另一处是“武阳买茶”, 这一句则清楚的道出了西汉时期已经把茶叶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了。

 武阳即如今的成都以南彭山县的双江镇, 那里是著名的产茶区。

  西汉时期, 人们已经将茶烹制后当作一种饮料, 而不再作为药材或是羹饮了。

 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在这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 一书中, 明确提出茶的保健功效:

 “苦荼久食益意思”, 说明了茶的提神健脑作用。

  而到了三国时期,新的茶文化中心。

 这时的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及岭南等地, 人工种植的茶园已经成为当盘踞东南部地区的孙吴, 已经代替了 巴蜀, 成为中国地种植业中较具规模的行业, 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输往北方的魏国, 甚至更北的匈奴地区。孙吴末年, 吴王孙皓嗜酒如命, 每当大宴群臣时, 规定每位大臣至少要饮七升酒, 而一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较小, 孙皓恐其不胜酒力, 就密“赐茶荈以当酒”, 以茶代酒的 说法由此而来。

  在魏晋以前, 我国北方, 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少有茶, 即使偶尔得到一些, 也仅为少数官宦所有, 故这一地区的人们对茶的认识和使用较晚, 而把茶作为一种日常饮料就更远未被人们所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 玄学一时流行。

 而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 爱好虚无的清谈。

 东晋、 南朝时, 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清谈之风继续发展, 出现许多清谈家。

 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 饮酒虽能使人兴奋, 但喝多了易举止失措、 有失雅观。而饮茶却能始终清醒, 令人思路清晰, 平和心态。

 于是许多玄学家和清谈家从传统的好酒转向喜好饮茶。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 随着与中土文化, 特别是儒教与道教文化的融合, 对茶的青睐也日趋强烈。

 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 僧人们坐禅, 彻夜清修, 茶就成为他们禅定入静不可或缺的提神之物。

 同时, 在道家看来, 饮茶是帮助炼“内丹”, 升清降浊, 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方法。

 由此, 茶事已经上升到饮食物态以上的形式, 具有显著的社会、 文化功能。

 二、 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疆域辽阔、 国泰民安、 经济繁荣的封建王朝。

 国力的强盛、 交通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都为茶叶的流通和茶文化的传播创造了 有利条件。

 唐代的帝王大多好茶, 其中以唐玄宗最为著名, 他不仅喜欢饮茶, 还沉迷于在宫廷中与后宫佳丽们“斗茶”, 但是由于相关记载较少, 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斗茶”形式和内容。

 与此同时, 民间也开始群起效仿宫廷贵族的饮茶习俗, 饮茶蔚然成风, 茶叶的贸易集市、 各种茶馆遍及城乡 。

 正是饮茶在中国大地的广泛普及和茶事的发展, 再加上商业贸易的需要, 使“茶”字从长久沿袭下来的

 “荼”字中最终脱离出来, 由此, “茶”字便应运而生了。

  唐代也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最频繁时期, 在对外交往中, 茶被介绍到我国的边远地区和世界上很多国家, 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的种植就始于唐朝。

 唐初与吐蕃通婚,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茶叶, 这是茶传入西藏的开始。

 唐时, 日本数次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政治、 经济、 文化等知识, 这些“留学生”回国时也将茶及饮茶习惯带回了日本,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日本僧人空海。

 从此, 茶和饮茶之风在日本开始盛行, 今天流行的日本茶道, 即源于唐代。

 另外, 朝鲜、 越南等国的饮茶习惯也是在这时从我国传入的。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 除了与当时的经济、 文化空前发展有关外, 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与佛教的发展有关。

 隋唐之际, 佛教在我国迅速发展, 佛教寺院常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气候适宜种植茶树, 因此有很多大寺院都有种茶树的风尚。

 茶之清淡平和, 正与佛之与世无争相合, 故被僧侣们视为修养之必需。

  二是与唐代诗风盛行有关。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饮茶习惯形成之后, 文人雅士均以尚茶为荣, 诗词歌赋中的茶事逐渐兴起和繁荣开来。

 白居易、 李白、 卢仝等人都是品茶行家。所谓酒壮英雄胆, 茶引学士文。

 这时期的茶歌、 茶诗、 茶赋、 茶画不胜枚举, 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饮茶好处、 推动饮茶风尚的作用。

  三是贡茶的兴起, 推动了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这些帝王将相、 皇亲国戚尽管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此外, 唐代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茶文化遗产就是“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

  陆羽(733-804 年), 字鸿渐, 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

 人。

 陆羽一生清贫, 不涉仕途, 却对茶情有独钟。

 为钻研茶叶生产和科学技术, 曾跋山涉水, 深入各主要茶区进行调查研究, 并亲自参加茶树栽培和采摘活动, 研究茶水、 茶器, 以经验阅历所得, 成就了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 内容囊括了茶叶的科学技术、 生产知识和饮茶轶事等各个方面, 不仅系统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关于茶叶生产的经验和科学技术, 而且加以剖析阐述, 称得上是茶业的百科全书。《茶经》 对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茶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陆羽因而被后世尊为“茶圣”。

  知识链接

 “茶”的称谓、 写法和趣解

 关于茶名茶字, 我国历史上称谓和写法极其复杂。

 以茶名和茶字的词目来说, 不算“草中英”、“酪奴”、 “草大虫”、 “不夜侯”、 “离乡草”等谑名趣名, 还有荼、 槚、 桡、 蔎、 茗、 荈、 葭、葭萌、 椒、 茶、 茶荈、 苦茶、 苦荼、 茗茶、 茶茗、 荈诧等叫法和写法。

 但“茶”则是正名, “茶

 “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 表示茶叶, 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 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因此, 民间的书写者, 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 直观, 于是, 就把“荼”字减去一划, 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 始发于汉代, 古汉印中, 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 成为“茶”字之形了。

  中国文字极深象征性意义, 自“茶”字普遍使用后, 古念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龙去脉:

 古时代称“茶”为“荼”, 何时少了一笔的呢? 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 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 由唐玄宗作序, 书中改“荼”为“茶”。

 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 经过一段混用时期, “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陆羽撰写《茶经》 时, 一律写作“茶”。

 ②以“茶”字象征长寿:

 茶字以草字头, 与“廿”相似, 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 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

 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久而久之, 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③让“茶”字回归自然:

 “茶”字由草字头、 “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 “人”字在草字头之下, “木”字之上, 意为人在草木间, 孰能不喝茶, 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① 茶”字来 继陆羽之后唐代最著名的茶人要首推卢仝了。

 卢仝(约 775-835 年), 自号玉川子, 范阳人(今河北涿县)。

 卢仝出身寒微, 终身不仕, 但此人才高有节, 他一生爱茶, 以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被称为《卢仝茶歌》)

 被后人誉为诗化的《茶经》, 堪称茶诗中的经典之作, 广为流传。

 在这首诗中, 他抒发了茶人在品茶时的特殊心理感受, 可以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概括和总结。

 卢仝的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七碗诗”, 在后世许多茶书和茶诗广为引用,卢仝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茶仙”或“茶亚圣”。

  知识链接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三、 茶文化的兴盛

 所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到了宋代, 茶事和茶文化又得到了极大发展, 饮茶之风十分盛行。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隆盛发展。

 宋代贡茶的精致绝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 皇帝也经常在得到贡茶后以茶宴招待群臣。

 宋徽宗还御笔亲作《大观茶论》,虽然他在治国上并无建树, 但却是一个很有造诣的茶学和茶艺专家。

 这本书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宋代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 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 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

 宋代的宫廷御茶品种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龙凤团茶了。

 北宋初期, 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 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紧压型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 故称“龙凤团茶”。

 皇帝用的龙凤团茶, 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

 龙凤团茶有大、 小之分, 其监制者分别为丁谓和蔡襄, 这就是宋代茶事中著名的“前丁后蔡”。

 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 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 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也仅得赐茶一饼, 他的《双井茶》 一诗中的“长安富贵五侯家, 一啜犹须三日夸”充分反映了龙凤团茶之昂贵。

  另一方面是民间茶文化和斗茶之风的盛行。

 “斗茶”乃宋代茶之特色。

 斗茶, 又称“斗茗”、 “茗战”, 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质量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

 衡量斗茶的效果, 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 二是看茶盏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痕迹。

 汤花面上要求色泽鲜白, 民间称其为“冷粥面”。

 同时, 汤花要均匀, 保持时间较长、 能紧贴盏沿而不退散为佳。

 汤花一散,盏的内沿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 便是输家。

 因此, 水痕出现的早晚, 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斗茶虽...

推荐访问: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茶文化 发展概况
上一篇:森林防火工作实施方案一4篇
下一篇:公安民警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精选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