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6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1 10:10:02 点击:
篇一: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摘自《呻吟语·卷二·乐集·修身》
解释:要开阔心胸,容纳天下事物;谦虚谨慎,接受天下仁善。
赏析:谦虚谨慎的人,总会感到不满足,希望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可以虚心接受、吸纳有益之事,此句告诫人们,要是保持谦虚谨慎之心,要有开阔的胸怀。
篇二: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爱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
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是阴天也能阳光灿烂!
生活就应当如此。
篇三: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修心古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修心古训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戒豪饮,豪饮伤神;
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
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
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
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
戒久读,久读枯神。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失;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
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
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
立党羽,不如昭信义。作成福,不如笃至诚。
多方说,不如慎隐微。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内反省以正心。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万里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里愈通而愈流。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心作良田,百姓耕之有余。
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
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天机括。
惟静者能看得透。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
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
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以性分言。无论父子兄弟。即天地万物。皆一体耳。
何物非我。于此信得及。则心体廓然矣。以外物言。
无论功名富贵。即四肢百骸。亦躯壳耳。何物是我。
于此信得及。则世味淡然矣。
以媚字奉亲。
以淡字交友。
以苟字省费。
以拙字免劳。
以聋字止谤。
以盲字远色。
以吝字防口。
以病字医淫。
以贪字读书。
以疑字穷理。
以刻字责己。
以迂字守礼。
以很字立志。
以傲字槙骨。
以痴字救贫。
以空字解忧。
以弱字御侮。
以悔字改过。
以懒字抑奔竞风。
以惰字屏尘俗事。
圆融者无诡随之态。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
方正者无乖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
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
敏炼者无轻浮之状。
篇四: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这句话出自《菜根谭》,原文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放宽心胸,容纳天下事物;要虚怀若谷,吸收天下正气;要平心静气,分析天下事情;要潜心钻研,掌握天下道理;要坚定立场,应对天下变化。
这句话是在告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虚怀若谷的精神,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篇五: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交际乐园唐代诗人施肩吾说:“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意思是,放宽心胸,容纳天下事物;谦虚谨慎,接受天下仁善。1986年,学者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一书出版,因为这本书突破了僵化教条和意识形态的牢笼,倡导一种新的文学理念,所以立即引发了轰动性效应,一时间好评如潮。当然,除了赞美之外,也有批判的声音。比如,学者夏中义就在文章中对《性格组合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夏中义从文学史的角度说明“性格组合原理不带有普遍性”,说它“没能覆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作品,这些‘主义’下的文学,均与‘性格’无缘”。夏中义的批判文章言语犀利、咄咄逼人,这是否会引起刘再复的不满呢?没有,刘再复冷静地对待来自夏中义的批评,谦虚地加以接受,他说:“确实如此,夏中义的论说显然是正确的。未能说明性格原理的适用范围,确实是《性格组合论》的一个弱点。尽管夏中义的批评相当尖锐,但我认为他的批评是很有水平的人文学术批评,所以我读后立即写了一则短文发表于香港《明报》,赞扬他的《新潮学案》。写作这篇短文并非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姿态,而是觉得他的批评确有道理,与我的反思十分相通。”狂妄自大是人类的性格缺陷之一,而且越是在成功的时候,人越容易狂妄自大。当时的刘再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事业如日中天,处于盛名之下。可贵的是,刘再复并没有在镁光灯下失去理智,而是诚恳地接受了夏中义的建议,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从而使自己的学术生涯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齐明帝是齐高帝的第三个儿子,于建武元年(494年)继皇帝位。荣登皇位之后,他也想有一番作为,但他性格方面有缺陷,不善于做领导工作,事无巨细,必须躬亲,要求很繁琐。连下面各郡县以及朝中六署、九府的日常事务,也必须全部向他报告,取得他的旨令才能办理。文武官员中功臣和旧臣的选拔、使用等,都不归吏部管理,而是凭借唐宝民容天下之物大其心,亲戚关系互相提拔,以致使明帝陷于事务之中,负担过于繁重。这样一来,他也就没有精力去管那些大事了。于是,南康王侍郎颍川人钟嵘就上书明帝,说:“古时候,圣明的国君根据下属的才干分派事情,量其能力授以官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具体分工执行,而天子则只是高高在上,无为而治。”钟嵘的建议很中肯,完全是为了明帝着想,想让明帝从繁杂的小事中解脱出来,专心管理国家大事。但钟嵘的上书被奏上以后,明帝看完了心中却不高兴,他问太中大夫顾暠:“钟嵘何许人也?想干涉朕的事务,你认不认识他?”顾暠回答说:“钟嵘虽然地位卑微,没有名气,但是他所讲的或许有可采纳之处。确实,那些繁重琐碎的事务,都分别有职能部门来办理,现在陛下您全部包揽过来,亲自处理,结果弄得陛下越是劳累,臣子们则越是清闲,正所谓‘代替庖人宰割,代替大匠斫削’。”但是,明帝不理睬顾暠所说,而另改换别的话题。虚心纳谏的政治家能成就一番功业,而狂妄自大、不听取他人意见的帝王,在国家的治理方面肯定是一笔糊涂账。齐明帝就是这样的反面典型,使北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最终在风雨飘摇中亡国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如果你把所有的谬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被关在外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虚心对待别人的建议,宁闻“谔谔之音”,也不要“鸦雀无声”。“从谏如流”方可“择善而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能走得更远;反之,则很难成就一番大业。●14别把自己不当人,也别把自己太当人。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六: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
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以论天下之事;潜其心,以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以应天下之变。
自[唐]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
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这里说的“容”是容纳,包容的意思,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态度,一种认识的境界。世界上的事物太多了,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而且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人对世界的认识没有止境。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认识世界,而是要以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包容各种事物,一定要尽量放大胸襟,拓展自己的思路与视野,以“大其心”,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
二、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这里说的“虚”,是虚位以待的虚;这里所说的受,是指接受、容纳、吸取。就是要你去掉壅塞,不断更新你的知识,接受新事物,发展完善自我。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但能否得到善,关键在于能否虚其心。虚其心的要害,就是要清除掉那些已有的闭塞人聪明才智的“成见”,也就是说要去壅、去塞、解蔽。
我国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写了一篇名为《解蔽》的文章,对各种妨碍人们正确思维与行为的东西归为一个“蔽”字,把去除这些“蔽”的方法叫“解蔽”。荀子要人们“虚一而静”,做到心之“大清明”。我理解,他的这些思想和说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其心。
三、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平”,就是平静、平和,也有公平、公允的意思。是说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处理好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平其心,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主观。要抛开个人的利害、好恶和成见。就是要换个位置去思考,推己及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干的事也别勉强别人去干。
四、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潜就是沉,深,隐形;观是察看。观天下之理,就是掌握大道理,以适应人事。而要有正确的认识,就要潜下心来,以不带个人偏见的平常心对人对事进行观察和研究。这样才能掌握真情,获得真知,使自己头脑清楚,目标明确。
五、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是说遇事自己要有主见,认定目标不动摇,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不受干扰,不受诱惑,沉着应对天下之变。可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没有这种定心,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定其心”,不是主观蛮干,不是拍脑袋决策,是在“虚其心”的基础上“定其心”该拍板的就拍板,该决策的就要决策,这样才能把事干成。
短评:人生的喜怒哀乐从一降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但人的个人修为却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做到大其心虚其心平其心潜其心定其心谈何容易?但也就是这种境界的存在让我们有了不断努力的必要。尼采说:因为有痛苦,所以我们有生活的理由。演练我们自己的胸怀!
有句话说得好:“大其心能容天下之物,虚其心能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能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能观天下之理,定其心能应天下之变。”我想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来说就是:“放宽心胸,容纳天下事物;谦虚谨慎,接受天下仁善;平心静气,分析天下事情;潜心钻研,纵观天下事理;坚定信念,应付天下变化。”
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懂得宽容别人,自己的性情也就有了周旋的余地,从而在生活中,在各种复杂的境况下无论遇到任何事,都不至于怒发冲冠,牢骚满腹,委屈痛苦,怪这怪那的。
人的一生都会有顺有逆,有高有落,有精彩有暗淡。在苦乐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不跌倒,但要学会在逆境中前进;难免不失败,但要懂得接纳;难免不被人误解,但要懂得释怀。当你把失意、委屈、愤怒、难受放下时,你在丢弃的那一刹那,便会得到一种新的感悟,一种放松后的快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宽容与平直,达观与仁慈的心怀去面对他人,面对生活,那么,我们便会拥有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相安无事,笑傲江湖。
记得有一幅对联说:“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自古以来,宽厚的品德,宽容的心态为世人称颂,心胸狭窄被认为是一种病态。唐代狄仁杰根本就瞧不起娄师德,常常找其麻烦,但娄师德并不计较,还推荐狄仁杰当宰相,被后人传为楷模。宽厚是一种宽广,也包含谦逊,与人为善,化敌
为友这么一种胸怀,它不仅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风范,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的良好品德。
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君子要有宽厚仁慈,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只有处处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他人心里留有位置,自己的理想抱负才能
更易实现。
法国作家泰斯在谈及家庭与婚姻时说:“互相研究了三周,相爱了三个月,争吵了三年,彼此忍让了三十年,然后轮到孩子们来重复同样的事,这就是婚姻。”泰斯所说的就是拥有宽容之心无疑也是维系一个家庭生存的重要因素。
家庭如此,社会生活更是如此。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树林子一大,什么都有。相遇是一种缘,需要彼此以一种宽厚的心态去交往,在相处中即坚持自
己的个性,但也要宽容他人的性格,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允许别人的看法。面对千差万别的人,只有具备宽厚、包容、理解、和谐的心态自己才能生存。“三人
行,必有我师。”不要总认为自己行,自己高明,自己的文章就是比别人写得好,我的观点就是真理,不要这样想,要做平凡人,把自己看成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要以一颗平常心去与他人相处。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妈妈背个大包袱和儿子挤公交车,妈妈上车时被一年青人撞了一下
,儿子见后骂那年青人“可恶”,妈妈便对儿子说,你不要骂他,他并不是有意的,再说人家已道歉了。几天后,儿子在学校手被同学划破,回到家妈妈见后,问儿子为啥不告诉老师,儿子说那同学已经认错了,如果再告诉老师他不是更不好受了吗。”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是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谅解是一帖良药,能使人和谐相处。
我以为一个人的宽厚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一种境界,这种人生感情你付出给别人,最终是会得到回报的。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振衣千仞冈,灌足万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蕴藉!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
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
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
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平其心,以观天下之变;
潜其心,以论天下之理;
衡其心,以成天下之事。题施肩吾撰,李竦编。五卷。简称《会真记》。施肩吾为唐代道士,元和十年(815)进士,隐於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修道,道号华阳真人。或云施肩吾似有二人。《四库提要》认为此书系金元间道士伪托,或云此书所出不晚於北宋。据自序说,全书从前圣後圣秘密参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体之数,每卷五篇,应一气纯阳之义,演说玄机,发明锺吕太上至言。此书与题施肩吾编撰的《锺吕传道集》内容基本相同。书中引《太上隐书》、《西山记》、《灵宝内观经》、《通玄经》等多种道经及葛仙翁、阴真君、吕真人等语录,论说炼养内丹之法,主旨依据《参同契》,以明抽添之理,超脱之功。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卷五为《炼法入道》、《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是比较具有理论系统的道教内丹著作,对研究宋元道教内丹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推荐访问:小古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古文 之物 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