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菁选五篇【完整版】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3-24 20:50:10 点击: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菁选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菁选五篇【完整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1)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篇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2)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

  (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腐败

  。(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 :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B、清*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从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后,积极对外扩张;B、清*腐败无能;C、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过程: 黄海海战 丁汝昌 邓世昌

  3、结果:《马关条约》 1895

  (1)内容:赔款、割地(台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在华设厂(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等条约。列强势力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被迫大举外债,中华民族陷入到严重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B、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序幕。

  C、清*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

  D、中国各界开展救亡图存。(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A、获得更多的侵华权益 B、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签定《辛丑条约》 1901

  (1)内容:赔款、在北京设使馆、驻兵、惩办

  (2)影响:清*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三、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1、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反洋教斗争

  2、性质: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它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爱国性质,容易争取部分官军的支持。

  但是“扶清”让群众放松对清*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这再一次说明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口号)

  4、意义:虽然失败,但是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3)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1.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沿海通商口岸产生。

  (2)产生的原因: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洋务企业的诱导C.外资企业的刺激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2)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清*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3)代表人物: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3.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前(1912—1937年)

  (2)快速发展的原因:

  ①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②*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③*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④群众性的反帝国运动推动(注:1919年以后呈现下滑趋势,原因: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⑤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国民*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发展。

  (3)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部门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⑷特点:①发展时间十分短暂;②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轻工业发展迅速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⑸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 了解抗战时期和*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1)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A、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原因: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军所毁,或*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掠夺。

  (2)*战争时期:A、特征:陷入困境

  B、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经济统制”政策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4)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1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富强,他们不会让*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2

  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3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4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者和。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美国联邦*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衡;总统和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5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5)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

  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4

  古代*的政治制度

  1、*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6)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 (菁选3篇)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1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4、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组织:

  【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利: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影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6、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而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4、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组织:

  【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利: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影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6、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而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代】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

  三司使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 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7)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菁选3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8)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明太祖。

  2、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清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对功臣严加防范,大开杀戒。典型事例是“ 胡蓝之狱”。

  ②由胡惟庸案开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③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④设立廷杖制度,任意杖责大臣。

  4、明成祖时,设立*——东厂,由宦官负责。“厂卫”包括东厂和锦衣卫,它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5、雍正时期为了继续加强皇权,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6、科举制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他们通过八股取士和*打击异端思想,以维护皇权。(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无法选拨到真正的人才。当时所作的文章称为——八股文)

  7、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①雍正帝设内阁六部,同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②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组成。*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③大兴“*”,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

  8、“*”的`消极影响:清朝的*,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6、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7、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戏》。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教。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为前206——公元25)

  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5、《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9)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 皇权独尊 特征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 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 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2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

  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 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5篇)(扩展10)

——岳麓版历史必修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必修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本课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三单元第16课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了大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被战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从这个角度上看,本课正是讲述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调整经济政策,除了大力运用国家干预经济手段外,还进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等,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因此,本课的学习,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的措施和正确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意义非常重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悉发达国家国营企业的重要行业和国有经济的比重、福利国家主要福利种类;

  (2)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3)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课题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综合比较,确定如下重难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案加以解决。

  1、本课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2、本课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这一直是我们教学的原则。我校属于农村学校,资源较为匮乏,生源质量也不是很理想!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历史思维能力不强,但班级学生的性格较为开朗,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指导点拔”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下,通过情景教学法、问题式探究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法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相关情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5课的主要内容)

  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二)教授新课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竞选的图片)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下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通过演讲的形式,来展示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我以课前作业的形式布置演讲的主题: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又有所加强?可选择其中某一位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

  第二步,在课堂上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进行演讲。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情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1、“人民资本主义”(板书)

  场景一:JACK买股票啦

  战争结束快十年了,JACK(英国人)全家,每天过着简单而*凡的生活.有一天他回家后他眉飞色舞的对妻子说:“公司发行股票了,我买了的股票,以后我也是老板了……他不停的对妻子说他的股票,并说服家人一起买股票……”

  探究五:JACK的故事说明企业经营有什么变化?JACK成为老板了吗?

  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理解、认识“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股票分分散化)、作用(缓和矛盾、吸收资金、资本社会化)和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板书)

  场景二:JACK升职啦

  拥有了股票的JACK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他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读剑桥的国际贸易。随着公司的扩大,只是高中毕业的老板渐渐把握不住公司的发展了,开始招聘管理者,JACK经过应聘当上了市场部的经理,做了经理的JACK薪水比原来多了好几倍……

  探究六:老板招聘管理者反映了什么趋势?JACK等人对企业有何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理解、认识“经营者革命”的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作用(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中间阶层”)。

  (三)福利国家制度(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最后一段正文和小字内容及77页“知识链接”,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地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采取的措施所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加深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提问回答课后自我测评题2(结合课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也是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学习。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一 必修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五篇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00字
上一篇:重阳节祝福文案,菁选3篇(全文完整)
下一篇:2023小桔灯,菁选五篇

Copyright @ 2013 - 2024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