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政治低级政治(8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1 16:40:02 点击:

篇一: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下)

  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下)

  王逸舟2006年05月17日15:33显而易见,传统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无法充分解释非传统安全现象,人们必须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和思考角度。举例来说,过去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所谓“高级政治”,如战争与和平、外交结盟或势力均衡等等,研究对象通常是以国家为单元的行为体,国际关系实际上只是国家间关系,安全研究几乎等于国家战略研究,至多加上一些外交行为研究和国际组织研究。而非传统安全概念经常要涉及金融贸易、环境保护、信息过程乃至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局部细节,因而被视为“低级政治”,很少受到重视;特别是,非传统安全的载体比较复杂,它们不一定是国家政府,而可能是比国家单元小的社区和个人,或者是跨国界的组织(如所谓NGO即非政府组织)以及其行为,追踪和分析起来都比较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非传统安全现象的出现,越来越模糊了传统的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界限,模糊了技术类、器物类问题与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界限,模糊了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的界限,从而对研究者的思维、视野和分析工具都有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殊条件和环境,还令非传统安全范畴自身不断发生衍变和扩张,一方面诱发和激化了传统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把某些旧式的安全威胁变成新式的安全威胁;所以,非传统安全的研究,还要求对“变化”、“关联”、“互动”、“复杂”和“不确定”等术语所表达的特质,保持高度的敏感,用全新的方式加以追踪和分析。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新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下,“人的安全”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公民个体的权利和民众表达自身权利的意愿,也得到越来越多制度性安排(包括不同领域的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庇护。它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考虑非传统安全时一个分量逐渐加大的参照系。以往,人们在看待传统安全时,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整体的安危,比如保障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范外敌入侵,增加国家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比重等;现在,公民个体的政治权利、少数利益集团(如少数民族)的表达意愿、甚至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权利要求(如文化特色的保护),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得到更充分(有时甚至更夸张)的表现。所以,谈论安全问题的趋势是:既要讲整体和全局的国家安全,又不能忽视社会某些局部的安全利益和个人的个体安全;既要对安全利益实行传统的国家式保护,又要对安全利益实行更加广泛的国际关注,以及保证国内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参与。基于此,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动向是,既要站在自身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保证战略研究和军事谋略的有效性,在综合安全观的统筹下实现不同领域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又要适当从国际社会全局考虑,倡导共同安全观的建立和合作安全方式的推进;其中,人的安全是所有安全问题的核心,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和国际合作的基础。站在人类进步史的角度观察,可以认为,以人为本的这种新安全观的出现,昭示着全球发展的新动向。

  现在正值非典肆虐,中国人很容易理解此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重危害,理解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的关系。目前需要做的,自然是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比如新加坡等国有效处理非典的成功做法,和非洲某些国家在病毒扩散时束手无策、社会失序的惨痛失败;同时,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有关机构配合,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一疾病的挑战。从更广阔范围看,应认真思考历史的教训及非传统安全的情形,积极推进相关观念的转换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推动前面提到的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的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当人们说到“防止信息失真”时,它不止是要求“对上”不虚报不瞒报,更应对民众说真话,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即便在非典恶疾过后,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不要忘记,今后还可能有其他的非传统安全形态,威胁他人或威胁自身。中国是一个占全球1/5人口的大国,同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之一;中国在全球环保和疾病防治、国际安全与国际贸易、防范金融风险、确立新的发展观和安全观等方面,都具有日益增大的、难以推卸的责任。

  非典在中国的肆虐的确是一件坏事,但它也是一件好事,提醒我们关注在过去不可能注意到的许多事理,学会在旧时无法学到的许多东西。挫折中学习,跌倒后站起。自立而能立人,展现新气象的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上展现新形象,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人民日报》第七版2003年5月22日)

篇二: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politicalscience政治学

  parativepolitics比较政治学

  lowpolitics低级政治

  highpolitics高级政治

  politicsofscale规模政治

  Realpolitik现实政治

  bureaucraticpolitics官僚政治

  politicalgeography政治地理

  politicization政治化

  politicalpsychophysiology政治精神心理学

  ecopolitics生态政治学

  politicalelite政治精英

  zero-sumgame零和游戏

  nonzero-sumgame非零和游戏

  gametheory博弈论

  two-levelgameortwo-tiergame双层博弈

  paradigm范式

  localization本土化

  irreversibility不可逆转性

  convention常规

  deconstruction解构

  absolutegain绝对收益

  balanceofpower均势

  associationagreement联系协定

  exclusivity排他性

  critiquetheories批判理论

  equilibrium平衡

  globalization全球化

  identity认同或特性

  spill-over外溢

  relativegain相对收益

  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

  loyalty-transferring效忠转移

  marginalcost边际成本

  publicdomain公共领域

  publicchoicetheory公共选择理论

  interstatetransactioncost国家间交易成本

  transactionbenefit交易收益

  interestsgroup利益集团

  prisoner’sdilemma囚徒困境

  transferringrights权利让渡

  anarchy无政府状态

  constitutionalism宪政

  asymmetricinformation信息不对称

  quantitativeanalysis定量分析

  qualitativeanalysis定性分析

  transactionism交流理论

  plexinterdependence复合相互依赖

  casestudy个案研究

  theoreticalframework理论体系

  dialecticalmethod辩证法

  worldsystemtheory世界体系理论

  alienation异化

  naturalselection物竞天择

  pagan异教徒

  falsification证伪

  appeasement绥靖

  asymmetricalstrategy不对称战略

  representativeformsofgovernment代议制政府

  dependencytheory依附理论

  telemunicationsrevolution电讯革命

  containmentpolicy遏制政策

  counterculture反主流文化

  dewesternization非西方化

  nonlinearity非线性

  utilitarianphilosophy功利主义哲学

  supply-sideeconomics供应学派经济学

  rationalactormodel理性行为体模型

  classicalliberalschool古典自由主义学派

  decentralization分散化

  utopiantheory乌托邦理论

  normativetheory规范理论

  valuejudgment价值判断

  classstruggle阶级斗争

  mirrorimage镜像

  parativestudy比较研究

  cybernetictheory;cybernetics控制论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

  cross-culturalparativeanalysis跨文化比较分析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assureddestruction确保摧毁

  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

  homogeneouscivilization同质文明

  homogenization同质化

  futurology未来学

  clashofcivilizations文明的冲突

  theoreticalfoundation理论基础

  grandtheory大理论

  informationrevolution信息革命

  ideologicalconflict意识形态冲突

  barbarism野蛮状态

  lobbying游说

  nonwhitepeople有色人种

  metaphysics形而上学

  long-circletheory长周期理论

  resourcetheory资源理论

  autonomous自治

  casestudy案例研究

  cyclicaltheory周期理论

  sharedideas共同观念

  globalgovernance全球治理

  thenatureofman人性

  cognitive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

  civilsociety市民社会

  ideology意识形态

  braintrust智囊团

  bandwagon搭便车

  autarky自给自足,闭关自守

  atrocity暴行

  democratization民主化

  constitutionaldemocracy宪政民主

  currenthistoryapproach当代史方法

  endofhistory历史终结

  socialization社会化

  self-fulfillingprophecy自我实现的预言

  structuralviolence结构性暴力

  survivalofthefittest适者生存

  xenophobia仇外,排外

  ontology本体论

  CopenhagenSchool哥本哈根学派

  dualityofstructure结构二重性

  internalization内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制度化

  secularization世俗化

  thinktank思想库

  publicgoods公共物品

  non-tariffbarrier非关税壁垒

  informalagreement非正式协议

  tariffsreduction关税减让

  TariffsUnion关税同盟

  reciprocity互惠

  GreatDepression大萧条

  IndustrialRevolution工业革命

  IndustrialAge工业时代

  antitrustlaw反托拉斯法

  industrialization工业化

  stockmarketclash股票市场崩溃

  floatingexchangerate浮动汇率

  fixedexchangerate固定汇率

  currencyexchangerate外汇汇率

  goldstandard金本位

  financialinstitution金融机构

  economicdeterminism经济决定论

  economic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

  economicsanction经济制裁

  economiccircle经济周期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跨国公司

  moneylaundering洗钱

  energycrisis能源危机

  UruguayRound乌拉圭回合

  surplusvalue剩余价值

  interestrate利率

  balanceoftrade贸易平衡

  tradedeficit贸易赤字

  treasurybond公债

  centralbank中央银行

  freemarketsystem自由市场体系

  urbanization城市化

  economicgrowth经济增长

  sustainable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customsunion关税同盟

  emergingmarket新兴市场

  stagflation滞胀

  nondiscrimination非歧视原则

  nontariffbarriers(NTBs)非关税壁垒

  packagedeal一揽子交易

  marketfailure市场失灵

  bourgeoisie资产阶级

  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民族自决

  nationalliberation民族解放

  racialissue种族问题

  ethnicidentity民族身份

  ethnicconflict种族冲突

  bufferstate缓冲国

  statecraft治国术

  prehensivepower综合国力

  dualnationality双重国籍

  hostcountry东道国

  vassalstate附庸国

  protectorate保护国

  geopolitics地缘政治

  seapower海权

  landpower陆权

  airpower空权

  Balkan巴尔干

  AgeofExploration地理大发现时代

  Geoeconomics地缘经济学

  Indochina印度支那

  Formosa福摩萨

  PacificRim环太平洋地区

  heartland大陆心脏

  LatinAmerican拉丁美洲

  StraitofMalacca马六甲海峡

  continentalcountry大陆国家

  Kashmir克什米尔

  geographiclocation地理位置

  Serbia塞尔维亚

  shatterbelt破碎地带

  Netherlands尼德兰

  Eurasia欧亚大陆

  satellitestate卫星国

  lebensraum生存空间

  core-peripherymodel中心-边缘模式

  GlobalNorth北方世界

  GlobalSouth南方世界

  KarlW.Deutsch卡尔·多伊奇

  FrancisFukuyama弗朗西斯·福山

  HansJ.Morgenthau汉斯·摩根索

  JeanMonnet让·莫内

  JosephS.Nye约瑟夫·奈

  KennethN.Waltz肯尼思·沃尔兹

  HugoGrotius雨果·格劳秀斯

  JeanBodin让·博丹

  WilliamOlson威廉·奥尔森

  JohnIkenberry约翰·伊肯伯里

  HaroldNicolson哈罗德·尼科尔森

  《外交学》

  FrancescoGuicciardini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意大利史》

  ThomasHobbes托马斯·霍布斯

  HenryKissinger亨利·基辛格

  RobertGilpin罗伯特·吉尔平

  ArnordWolfers阿诺德·沃尔弗斯

  EdwardKarl爱德华·卡尔

  PeterKatzenstein彼得·卡赞斯坦

  GeorgeKennan乔治·凯南

  StephenKrasner史蒂芬·克拉斯纳

  PaulKennedy保罗·肯尼迪

  JohnRuggie约翰·鲁杰

  NiccolMachiavelli马基雅维利

  JohnMearsheirmer约翰·米尔斯海默

  AdamSmith亚当·斯密

  DavidA.Baldwin大卫·鲍德温

  Thucydides修昔底德

  RaymondAron雷蒙·阿隆

  StephenWalt斯蒂芬·沃尔特

  MartinWight马丁·怀特

  MaxWeber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AlexanderWendt亚历山大·温特

  BraceRussett布鲁斯·拉西特

  ImmanuelWallerstein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Jean-JaquesRousseau让·雅克·卢梭

  SirErnestSatow欧内斯特·萨道义爵士

  《外交实践指南》

  JohnLocke约翰·洛克

  JeremyBentham杰里米·边沁

  FranceBacon弗朗西斯·培根

  HedleyBull赫德利·布尔

  HerbertButterfield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GeorgeCanning乔治·坎宁

  Socrates苏格拉底

  Plato柏拉图

  BenedictdeSpinoza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Dante但丁

  LassaOppenheim拉萨·奥本海

  JosephA.Schumpeter约瑟夫·A·熊彼特

  HansKelsen汉斯·凯尔森

  Voltaire伏尔泰

  Montesquieu孟德斯鸠

  JohnCourtneyMurray约翰·考特尼·默里

  ReinholdNiebuhr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JohnDowey约翰·杜威

  DenisDiderot丹尼斯·狄德罗

  Erasmus伊拉斯谟

  LudwigFeuerbach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Benjamin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

  Homer荷马

  GrahamT.Allison格雷汉姆·艾利森

  TommasoCampanella托马索·康帕内拉

  DavidHume大卫·休谟

  JackS.Levy杰克·列维

  WalterLippmann沃尔特·李普曼

  QuincyWright昆西·赖特

  SusanStrange苏珊·斯特兰奇

  RichardAshley理查德·阿什利

  DavidMitrany戴维·米特兰尼

  CharlesdeVisscher查理·德维舍

  MichaelW.Doyle迈克尔·多伊尔

  JohnHertz约翰·赫茨

  FredricLatzel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RudolfKjellen鲁道夫·契伦

  KarlHaushofer卡尔·豪斯霍夫

  NicolasSpykman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SirHalfordMackinder麦金德

  Douhet杜黑

  AlfredThayerMahan艾尔弗雷德·马汉

  DavidMitrany戴维·米特兰尼

  AlexanderHamilt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StanleyHoffmann斯坦利·霍夫曼

  KennethW.Thompson肯尼思·汤普逊

  RobertO.Keohane罗伯特·基欧汉

  RobertCox罗伯特·考克斯

  FriedrichvonHayek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JohnW.Burton约翰·伯顿

  MortonKaplan莫顿·卡普兰

  JohnIkenberry约翰·埃肯伯里

  ArnoldToynbee阿诺德·汤因比

  FrancoisdeCallieres弗朗索瓦·德·卡利埃

  《外交的艺术》

  AbrahamdeWicquefort亚伯拉罕·德·威克福,《大使及其职能》

  RobberyJervis罗伯特·杰维斯

  BarryBuzan巴里·布赞

  JosephGrieco约瑟夫·格里科

  SigmundFreud西蒙·弗洛伊德

  JurgenHabermas尤尔根·哈贝马斯

  GeorgeW.F.Hegal黑格尔

  ImmanuelKant伊曼纽尔·康德

  WalterLippmann沃尔特·李普曼

  Thomas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

  FernandBraudel费尔南·布罗代尔

  KarlvonClausewitz凯尔·冯·克劳塞维茨

  ChristopherColumbus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Augustete奥古斯特·孔德

  Herodotus希罗多德

  MartinLuther马丁·路德

  Richelieu黎塞留

  JohnL.Gaddis约翰·加迪斯

  HerbertSpencer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OswaldSpengler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德国历史哲学家)Talleyrand塔列朗

  Caliphate哈里发

  JosephStalin斯大林

  DwightD.Eisenhower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EisenhowerDoctrine艾森豪威尔主义

  HarryTruman哈里·杜鲁门

  TrumanDoctrine杜鲁门主义

  JimmyCarter吉米·卡特

  RonaldReagan罗纳德·里根

  ThomasJefferson托马斯·杰斐逊

  Coolidge柯立芝

  MonroeDoctrine门罗主义

  RichardNixon理查德·尼克松

  NixonDoctrine尼克松主义

  Winston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

  WoodrowWilson伍德罗·威尔逊

  Wilsonianism威尔逊主义

  NevilleChamberlain内维尔·张伯伦

  AdolfHitler阿道夫·希特勒

  OttovonBismarch奥托·冯·俾斯麦

  NapoleonBonaparte拿破仑·波拿巴

  AlexandertheGreat亚历山大大帝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

  Augustine奥古斯丁

  FredericktheGreat腓特烈大帝

  PrinceMetternich梅特涅亲王

  CharlesdeGaulle戴高乐

  YassirArafat阿拉法特

  JuliusCaesar凯撒

  BrezhnevDoctrine勃列日涅夫主义

  AbbasI阿拔斯一世

  Constantine(Byzantineemperor)君士坦丁(拜占庭皇帝)Hideyoshi丰臣秀吉

  OliverCromwell奥利弗·克伦威尔

  IvantheTerrible(Tsar)伊凡雷帝

  Justinian查士丁尼

  GenghisKhan成吉思汗

  Mahomet穆罕默德

  PetertheGreat彼得大帝

  WilliamI(DukeofNormandy,theConqueror,KingofEngland)威廉一世

  YoshidaDoctrine吉田主义

  Robespierre罗伯斯庇尔

  CatherinetheGreat叶卡捷琳娜大帝

  Charlemagne查理曼大帝

  SunYat-sen孙中山

  Khrushchev赫鲁晓夫

  militarybase军事基地

  militarycoup军事政变

  militaryexpenditures军费开支

  militaryassistance军事援助

  militaryintegration军事一体化

  militaryintervention军事干预

  militaryprovocation军事挑衅

  military-technicalrevolution军事技术革命

  mutualdeterrence相互威慑

  demilitarizationofouterspace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

  armedforce军队,武装力量

  massiveretaliation大规模报复

  WMD,Weaponsofmassdestru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preemption先发制人

  cruisemissile巡航导弹

  ballisticmissiledefense弹道导弹防御

  intercontinentalballisticmissile洲际弹道导弹

  intermediate-rangeballisticmissile中程弹道导弹

  theatermissiledefense(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low-intensityconflict低烈度冲突

  first-strikestrategy第一次打击战略

  second-strikecapacity第二次打击能力

  atomicbomb原*子DANstrategicweapon战略武器

  tacticalweapon战术武器

  navalblockade海上封锁

  navalforce海军

  airforce空军

  landforce陆军

  armsrace军备竞赛

  armscontrol军备控制

  navalcapability海军实力

  Pentagon五角大楼

  peacekeepingoperation维和行动

  defensepolicy防务政策

  guerillawar游击战

  informationwarfare(IW),infowar信息战

  mercenary雇佣军

  opensea公海

  outerspace外层空间

  territorialintegrity领土完整

  territorialjurisdiction领土管辖权

  territorialwater领水

  territorialair领空

  territorialsea领海

  limitsofterritorialsea领海范围

  limits-to-growthproposition增长极限论

  neutralitystated,neutralcountry中立国

  neutralizedstated永久中立国

  PersianGulfWar海湾战争

  Indo-PakistaniWar印巴战争

  VietnamWar越南战争

  conventionalwar常规战争

  warbyproxy代理人战争

  Indo-ChineseWar中印战争

  justwar正义战争

  limitednuclearwar有限核战争

  preventivewar预防性战争

  postmodernwar后现代战争

  totalwar总体战争

  KoreanWar朝鲜战争

  preemptivewar先发制人的战争

  CrimeanWar克里米亚战争

  FalklandsWar马岛战争

  Franco-Prussian普法战争

  Russo-JapaneseWar日俄战争

  OpiumWar鸦片战争

  GreatNorthernWar北方战争

  WarofPacific太平洋战争

  ThirtyYearsWar三十年战争

  thePeloponnesianWar伯罗奔尼撒战争

  BoerWar布尔战争

  nuclearweapons核武器

  nuclearfreezone无核区

  non-firstuse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nlethalweapon非致使武器

  Chernobylnuclearaccident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verification核查

  antinuclearmovements反核运动

  nucleardeterrence核威慑

  nuclearwinter核冬天

  nucleartechnology核技术

  nuclearage核时代

  CTB,prehensivetestban全面禁止核试验

  prehensiveTestBanTreaty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peacefulsettlementofdisputes和平解决争端

  peacedividend和平红利

  peacefulcoexistence和平共处

  democraticpeace民主和平论

  institutionalpeacetheory制度和平论

  partnershipofpeace和平伙伴关系

  genocide种族屠杀

  apartheid种族隔离

  racial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

  ethniccleansing种族清洗

  ethnocentrism种族优越感

  TheAndeanPact安第斯条约集团

  NAFTA,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theCouncilofMinisters部长理事会

  theCOREPER,mitteeofPermanentRepresentatives常驻代表委员会

  theDaytonPeaceAccords代顿协议

  ASEAN,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东南亚国家联盟

  munitysense共同体意识

  economicintegration经济一体化

  EMU,EconomicandMonetaryUnion经济与货币联盟

  ECJ,theEuropeanCourtofJustice欧洲法院

  EC,Europeanmunity欧洲共同体

  theEuropeanCouncil欧洲理事会

  EMS,EuropeanMonetarySystem欧洲货币体系

  EU,EuropeanUnion欧洲联盟

  theEuropeanmission欧洲委员会

  theEuropeanParliamentNATO,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WarsawTreatyOrganization华沙条约组织

  BrettonWoodsAgreement布雷顿森林协定

  BrettonWoodssystem布雷顿森林体系

  BrusselsTreaty布鲁塞尔条约

  AtlanticAlliance大西洋联盟

  IAEA,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

  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透明国际

  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PE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WorldBank世界银行

  Congressof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Treatyof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London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StrategicStudies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

  ConcertofEurope欧洲协调

  CongressofVienna维也纳会议

  ParisPeaceConference巴黎和会

  EuropeanmonMarket欧洲共同市场

  StockholmInternationalPeaceResearchInstitute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ConcertofPowers大国协调

  GeneralAssembly联合国大会

  Easternbloc东方阵营

  monwealthofIndependentStates独联体

  InternationalTelemunicationsUnion国际电讯联盟

  NuclearNon-ProliferationTreaty(NPT)核不扩散条约

  Bandungconference万隆会议

  organizationalbehavior组织行为

  interestgroup利益集团

  CN*美国有线新闻网

  OSA,OrganizationofAmericanStates美洲国家组织

  OSC,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operation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中央情报局

  Coordinating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巴黎统筹委员会

  AmnestyInternational大赦国际

  TheNuclearSupplierGroup核供应国集团

  nonalignedmovement(NAM)不结盟运动

  nonalignedstate不结盟国家

  signatorystateofthetreaty(convention)缔约国

  BiologicalWeaponsConvention(BWC)生物武器公约(1972)ChemicalWeaponsConvention化学武器公约

  Inter-ParliamentUnion各国议会联盟

  AxisPowers轴心国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

  autocraticrule独*统治

  authoritarianregime威权主义政权

  authoritarianism独*主义

  totalitarianregime极权主义政权

  sovereignty主权

  sovereigntycosts主权成本

  negativesovereignty消极主权

  positivesovereignty积极主权

  statesovereignty国家主权

  sovereigntydoctrine主权原则

  internalsovereignty对内主权

  externalsovereignty对外主权

  sovereignactor主权行为体

  sovereignequality主权平等

  suzerainty宗主权

  checksandbalances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softpower软权力

  hardpower硬权力

  distributionofpower权力分配

  power-cycletheory权力周期理论

  power-transitiontheory权力转移理论

  powerpolitics权力政治

  potentialpower潜在权力

  unipolarity单极

  multipolarity多极(格局)bipolarity两极

  bipolarhegemony两极霸权结构

  bipolardistributionofpower两极权力分布

  bipolarization两极化

  polaritytheory极理论

  polarization极化

  tripolarsystem三极体系

  Hegemonicstabilitytheory霸权稳定论

  hegemonicstate霸权国

  hegemonicstatus霸权国地位

  hegemonicstructure霸权结构

  theoryofhegemony霸权理论

  hegemonicgovernance霸权统治

  hegemonicwar霸权战争

  Americanhegemony美利坚霸权

  internationalhegemony国际霸权

  PaxAmericana美国治下的和平

  PaxRoman罗马治下的和平

  PaxBritannic英国治下的和平

  PaxDemocratica民主治下的和平

  Paxatomica原子治下的和平

  dependentvariable因变量

  independentvariable自变量

  interveningvariable干预变量

  interference干预

  nonintervention不干涉

  interventionism干涉主义

  neo-interventionism新干涉主义

  humanitarianintervention人道主义干涉

  unilateralism单边主义

  bilateralism双边主义

  bilateralconflict双边冲突

  bilateralagreement双边协议

  bilateralaid双边援助

  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

  multilateralagreement多边协定

  multilateralaid多边援助

  regionalsecurityplex区域安全复合体

  regionalization区域化

  regionalidentity区域认同

  regionalawareness区域意识

  regionalintegration区域一体化

  regionalism区域主义

  statusquo现状

  status-quostate维持现状国家

  nationalinterests国家利益

  homogeneityofstates国家同质性

  domesticsociety国内社会

  nationalization国有化

  nation-state民族国家

  supranationalgovernance超国家治理

  sub-nationalunit次国家单位

  SNA,sub-nationalauthority次国家权威

  LowCountries低地国家

  nationalattribute国家(民族)特性

  stateness国家特性

  countryintransition转型国家

  middle-rangepower中等国家

  jackalstate走狗国家

  failedstate失败国家

  nonstateactor非国家行为体

  nationalgoal国家目标

  nationalstrategy国家战略

  coherentstate单一民族国家

  multinationalstated多民族国家

  newlyindustrializingcountry新兴工业化国家

  modernstatesystem现代国家体系

  roguestate无赖国家

  lessdevelopedcountry欠发达国家

  statemorality国家道德

  interstaterelations国家间关系

  nationalidentity民族国家认同

  nationalpower国家权力

  systemofstates国家体系

  confederation邦联

  Federalist联邦党人

  domesticdisturbance国内动乱

  welfarestate福利国家

  nonstateentity非国家实体

  advancedindustrialnations发达工业国家

  externalrelationssystem对外关系体系

  multi-centricsystem多中心体系

  Eurocentricsystem欧洲中心体系

  self-helpsystem自助体系

  systemanalysis系统分析

  subsystem子系统

  regionalsubsystem地区子系统

  personalitysystem个人系统

  state-centricsystem国家中心体系

  levelsofanalysis层次分析法

  systemlevel系统层次

  individuallevel个人层次

  statelevel国家层次

  systemsattheinternationallevel国际层次的系统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

  supranationalism超国家主义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tapproach建构主义方法

  internationalism国际主义

  state-centrism国家中心主义

  nationalism国家主义

  SamuelP.Huntington塞缪尔·亨廷顿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structuralrealism结构现实主义

  structuralistparadigm结构主义范式

  transnationalism跨国主义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历史制度主义

  idealism理想主义

  rationalchoiceinstitutionalism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federalism联邦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globalism全球主义

  cognitivism认知主义

  realism现实主义

  neo-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义

  isolationism孤立主义

  opportunism机会主义

  rationalism理性主义

  colonialism殖民主义

  anarchism无政府主义

  Fascism法西斯主义

  terrorism恐怖主义

  pragmatism实用主义

  pluralism多元主义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separatism分离主义

  cosmopolitanism世界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mercantilism重商主义

  statism国家主义

  pacifism和平主义

  anarchist无政府主义者

  radicalism激进主义

  totalitarianism极权主义

  empiricism经验主义

  militarism军国主义

  altruism利他主义

  egoism利己主义

  feministtheory女性主义理论

  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Islamicradicalism伊斯兰激进主义

  Islamicfundamentalism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Chauvinism沙文主义

  social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

  positivism实证主义

  post-positivism后实证主义

  materialism唯物主义

  mentalism唯心主义

  pluralism多元主义

  antecedentsofrealisttheory现实主义理论渊源

  scientificbehaviouralism科学行为主义

  behavioralism行为主义

  behavioralrevolution行为主义革命

  revisionism修正主义

  liberalism自由主义

  classicalrealism古典现实主义

  neoclassicalrealism新古典现实主义

  post-classicalrealist后古典现实主义

  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

  neo-realism新现实主义

  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新自由制度主义

  reflectivism反思主义

  defensive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

  offensiverealism进攻性现实主义

  scientism科学主义

  worldfederalism世界联邦主义

  culturalimperialism文化帝国主义

  dualism二元主义

  fascism法西斯主义

  protectionism(贸易)保护主义

  state-sponsoredterrorism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

  stateterrorism国家恐怖主义

  Satyagraha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

  traditionalism传统主义

  neorealist-neoliberaldebate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CFSP,monforeignandSecurityPolicy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spheresofsecurity安全范围

  conceptofsecurity安全概念

  securityrelationship安全关系

  perspectivesofsecurity安全观

  securityinterest安全利益

  securityregime安全体制

  securitystudy安全研究

  securitystrategy安全战略

  cooperativesecurity合作安全

  economicsecurity经济安全

  ecologicalsecurity生态安全

  newviewsofsecurity;newsecurityidea新安全观

  prehensivesecurity综合安全

  safetyvalve安全阀

  nationalmilitarysecurity国家军事安全

  securitydilemma安全困境

  collectivesecurity集体安全

  nationalsecurity国家安全

  nationalsecuritypolicy国家安全政策

  nationalsecurityinitsbroadsense广义国家安全

  nationalsecurityinitsnarrowsense狭义国家安全

  pluralisticsecuritymunity多元安全共同体

  securitymunity安全共同体

  nontraditionalsecurity非传统安全

  diplomaticimmunity外交豁免

  diplomaticprecedence外交位次

  diplomaticrelations外交关系

  diplomatictheory外交理论

篇三: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第一讲

  导论部分

  一、要点回顾:

  1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国际关系研究跨界的人类团体之间的行为,研究超越国界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学,简称IP;国际经济学,简称IE;国际政治经济学,简称IPE。它是国际政治学与国际经济学的交叉,用经济学与政治学相结合的视角来考察国际事务

  2关于国际关系特性的四个命题:

  全球范围内权力的非集中性;各权力集团权力的非平衡性;主权国家旨在服务本国民众;市场逻辑与国家逻辑的对立统一

  3斯密定理

  斯密定理,即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是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的假说。其实质是倡导自由贸易,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市场逻辑的很好诠释

  4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理论渊源: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

  代表性理论:相互依存理论

  (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

  虽然美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是在军事上它们却是最脆弱的,在核时代条件下互为“人质”;

  (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即类似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

  (3)“高级政治”(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逐步向“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人口与粮食问题、社会福利等)过渡;

  (4)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5)随着缓和形势的发展,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

  (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

  (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

  (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

  (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渊源: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

  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

  代表性理论:霸权稳定论: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从理论上作进一步梳理,可以归纳为霸权的战略目标、霸权的运行机制和霸权的发展过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列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代表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世界经济包括一个占支配的中心和一个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它们相互影响,并且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在发挥作用。这个体系在以整体发挥功能的时候,不断汲取经济盈余,并且把财富从外围转移到中心。同样的机制,在中心地区引起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而在外围地区则导致经济和政治的不发达。中心和外围是紧密联系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在功能上有联系,后者受到前者的抑制。外围地区是中心地区的财源,中心地区剥削和掠夺了外围地区的资源。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相互影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机制,这是由单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所决定的。世界经济就是地位不平等的许多国家组成的一种国际结构,这种结构维持国际分工,促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以及其余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的周而复始

  5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每个国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都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6大卫·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7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OPEC石油禁运

  8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

  中国崛起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

  正确定位: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定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地区性的、发展中的和迅速崛起的大国

  主权与领土安全的挑战

  军事及周边安全挑战

  政治安全的挑战

  文化安全的挑战

  能源安全的挑战

  经济安全的挑战

  9国际分工陷阱:在新一轮全球并购高潮中,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第二讲

  方法论、基本假设和理论工具

  1什么是方法论和经济学方法论内涵(特殊性)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经济学方法论的内涵

  经济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后形成的,它是哲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从广义上说,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哲学的最主要内容;从狭义上说,经济学方法论就是经济哲学。经济学所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性质决定了经济学方法论既有区别于一般自然科学的特点,又有区分于人文科学的特点。

  2科学方法的特征

  科学作为一种较可靠的求知方式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它也是依靠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科学与其他求知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方法,即科学的研究程序。

  科学程序是科学方法的核心,它由以下几个步骤所构成:

  (1)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建立研究假设;

  (2)操作化;

  (3)经验观察或实验;

  (4)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研究结论。

  PS:会用这一步骤科学地证明一个命题如何证明命题:“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观察恋爱现象→

  提出问题“男人是好东西吗?”→

  提出假说“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对“好男人”和“坏男人”进行明确的定义→

  寻找事实进行检验→

  根据检验修正最初的假说,改为“有的男人真不是好东西”或者“我遇到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将结论一般化

  3一门学科组成有哪七个要素,经济学呢?

  任何一门学科大致有七个要素构成:基本假定、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

  基本假定: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定

  概念:国家利益等概念

  现象范围: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危机

  特定理论:例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理论

  问题:投票悖论,里昂惕夫之谜

  检验方法:经验检验与逻辑检验

  价值观色彩:任何理论都逃脱不了价值判断

  4经济学具体方法论:什么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者核心区别在哪里?

  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是一种摆脱或排斥价值判断、集中研究和分析经济活动与经济过程如何运行的分析方法。它只研究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

  也就是说,实证研究试图在不作出关于结果是好是坏的判断的情况下理解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它力图准确描绘出现存的事物以及它如何运行,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

  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作为指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的是“该做什么”的问题。

  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于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沃伦·萨缪尓斯

  这句话可以看作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很好阐释。

  对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解

  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大都是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例如对单个消费者和厂商的研究考察方法论集体主义则认为最有效的科学认识来自于对群体现象和过程的研究。

  三、演绎与归纳

  归纳法是从众多的事实或经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命题。演绎法是从假定前提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得出结论。

  演绎法可以保证从真实前提出发,通过合力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具有逻辑上的可靠性。

  5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6稀缺性假定

  1、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

  (1)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

  (2)经济资源即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在面对稀缺的资源与无限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问题时,如何进行选择、决策,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科学。——保罗·萨缪尔森

  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假定的两重意义

  1稀缺是相对的,即它不是指产品和服务的绝对数量,而是相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是稀缺的;2稀缺是绝对的,即它存在于任何时代和社会。

  7公共选择理论:概念:

  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以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学派

  前提:1.“经济人”的假定----理性的自利主义者2.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易”性质

  3.个人主义方法论

  搭便车”:在人数多的现实社会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希望不付任何代价享受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公共的悲剧”:只要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人都“搭便车”,公共部门将无任何资金来源,也就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物品或服务,即所谓“公共的悲剧”(休谟)。

  由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依靠市场必然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有时,当每一个体谋求他自身利益时,群体的理性结果会自动产生——看不见的手将个体为自己的努力联合起来,并保证结果具有社会效率。这被曼瑟·奥尔森称为经济学第一定律。

  有时,无论每个个体如何努力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的理性结果最终不会自动产生——只有依靠有形的手或适当的机构才能带来具有集体效率的结果。这被称为经济学第二定律。

  奥尔森认为,两种情况可以使个人理性实现集体理性:

  第一种,小规模集团,每个参与者获得的收益较大,也便于监督,达成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低

  第二种:选择性刺激的方式,即对参与集体行动者进行有对象的惩罚和奖励

  俘虏理论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所有利益集团都具有特殊的或狭隘的利益。乔治·斯蒂格勒:国家往往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俘虏。

  美国军工复合体:军工复合体又称军工铁三角,是由军队、军工企业、部分国会议员组成的特殊庞大的利益集团。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首次警告美国民众要警惕军工复合体这头“猛兽”。美国最大的三家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公司与格鲁曼公司。军工复合体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渠道:院外活动与人事安排。军工复合体不断渲染威胁,以爱国,和平的口号刺激政府加大军费开支。

  互投赞成票:又称为投票交易,它是多数规则选举制度中的合作行为。即一投票者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稍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者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该投票者对自己强烈偏好议案的支持。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罗纳德·科斯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

  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显著特征是坚持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一特征使新制度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为现实,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制度均衡行为者无意于改变现有制度。主要原因是变迁现有制度的成本大于收益。

  第三讲

  国家与国家的人格化

  1、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民族主义是人们对文化、历史和领土的认同,以及由此感到伟大的意识。

  民族和民族主义以情感为纽带,共同体内部是一种平等、团结和无私奉献的横向关系。

  2、国家是一种政府结构,通常是独立自主的,并有足够的权力来贯彻其法令。

  国家以权力为纽带,组织内部是一种统治、管理的纵向关系。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

  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是一种被想像为本质上有限的、享有主权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特征A、想像性B、有限性

  C、主权性D、共同体(横向关系)

  民族主义的功能A、归属感

  B、凝聚力

  C、对共同体的热爱和奉献

  民族主义可以成为革命派唤醒全国人民救亡图存、抵御外敌侵略、振奋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民族主义也可以被用来煽动仇恨和排外情绪,成为促使国家和民众极端和右倾化的工具。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领土和制度由一个唯一的、具有同种文化的、在种族方面可定义的民族的成员所掌握的国家。这一概念包含两种结构或原则:一是政治和领土的;二是历史和文化的。

  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第一层含义: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单位。民族国家拥有暴力机关,对内进行统治,对外维护国家利益。可以理解为它在划定的边界内享有最高管理权,并且获得国民的支持。第二层含义:现代民族国家可以是多民族的混合体。尽管称其为民族国家,但现代民族国家已经与种族意义上的民族没有必然关系。现代民族国家趋向于各民族的混合体,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第三层含义:民族国家更加注重主权。民族国家的主权地位确立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最核心的内容。主权为民族国家提供了外在、可检测、可衡量的标准;民族也为主权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国家主权意味着国家对内享有最高权威,对外独立自主。主权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

  民族国家是政体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体的认同概念,其来源可以是共享的体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应此包括以公民国族主义及种族国族主义等不同的思维,主要取决于认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一价值、历史、文化、或语言;不论是继承前帝国/王国的统治范围或者是当代全球化的移民现实来说,少有国家符合此类形。因此,当代民族国家常为多民族国家,而多元文化主义常用来形塑及争取对体制的认同。

  主权:广义上讲,主权是构成最高仲裁者(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属性的权力或权威,这类仲裁者对做出决策以及解决政治体系内的争端具有某种程度的最终权力。狭义上讲,主权即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所管辖区域内所拥有的排他性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国家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主权有对内对外的两个属性,即对内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的独立性。主权不应该是无限的,对内应该尊重人民的利益,对外应当尊重它国权利,不能干涉它国主权

  主权国家,指具有固定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国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国家必须有领土和人民,这是物理方面的要求2国家是个人为了各种目的结合成的永久性组织或权力与法律共同体3国家是阶级或集团利益的代表4国家是“主权的”或权力的垄断者5国家是分工的产物6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国家人格化:经济学中,根据经济人假定,往往把企业看做一个“黑箱”,不断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其行为目标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一般认为,国家比个人和企业更加符合“理

  性经济人”的假定。国家的行为往往比个人的行为更容易预测,因为国家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而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也以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为动机,因此符合“经济人”假定,这就对国家赋予了人格。

  民族国家有机体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是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也会经历出生、青年、成熟和老年期,声称他们的民族是遗传学意义上的最优等民族,应当支配其他民族。国家必须扩张、否则就会灭亡。典型是纳粹德国。

  非完全主权国家:一方面,这些国家通常在法律上尚不完全独立,没有享有完整的主权,不能算作完全的国际法主体,一些国家还受到宗主国的保护。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在职能上享有一部分国家的权威和独立性,享受部分国际法权利,并履行部分国际法义务。

  国民待遇: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国内税,运输、商标注册,申请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民事诉讼权等。

  国民待遇这一原则打破了权利保护中的排他性,其产生的原因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本国公民的权利保护问题成为了国际问题,需要别国公平对待本国国民。越是对外直接投资多的国家、越是受对外投资多的国家,对主权的排他性原则就持相对淡化的态度。

  第四讲

  国家利益的界定

  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国家利益”定义为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合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承认与尊重。尤其对大国、在许多情况下精神需要的重要性不亚于或重于物质需要。

  经济学上,国家利益是一个合成的概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不同利益的合成;另一个是不同主体利益的合成。

  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的“硬核”,即核心概念。

  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的目标函数,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行为。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最优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

  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不存在某种改变可以使得最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得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就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寻租理论: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图洛克的一篇论文。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国家间相对获益:依据国际政治新现实主义的观点,无政府状态下的不安全感,是导致国家不仅仅关心绝对收益,也关心相对收益的重要原因。肯尼斯·沃尔兹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对此做出总结:“当多个国家面对共同获利的可能性的时候,有不安全感的国家关心的是收益如何分配。他们的问题不是‘大家都会获益吗’而是‘谁的获益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双方都能获得绝对收益,也不会引发合作。”不同国家的相对收益对于他们的权力和国际

  舞台上的地位有直接影响。

  位置消费理论是研究人们争名寻位的经济理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不仅追求绝对消费量的大小,更注重自己的相对消费地位。位置消费的存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总福利水平,因而如何对位置消费行为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管制就成为影响社会总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位置消费理论如何关注相对收益:认为人不仅有逐利的特性,更具有争名的一面,而且争名比逐利更接近经济本质。与该理论相关的,有人研究幸福感的相对性,认为没有不满足就不会有满足,人的幸福感只有与他人的比较或者与自己过去的比较才能产生。

  第五讲

  国家间博弈

  参与人:参与人,又称局中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如厂商、政府、国家)。国家间的博弈中,主要的参与者是民族国家。

  战略:策略:又称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其行为的规则,也就是指参与人应该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国家间博弈中,策略是一个国家在给定信息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动。如古巴导弹危机,美苏采取的行动。

  均衡:是指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如:纳什均衡。均衡是博弈的最终结果。

  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使指博弈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没有一方愿意单独改变战略。

  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经济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与物体的运动一样,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经济单位也同样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经济力量的制约。

  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即每一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

  其他人策略的最优反应。如果N个人参与博弈,其中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即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没有任何一方愿意改变策略),则此种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使得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的),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Profile)。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都处于不动的状态,在顺序博弈中这个均衡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中达成的。纳什均衡也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囚徒困境就是一个例子。

  赢集:双层博弈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赢集”,指该国国内的政治力量可能接受的谈判方案的集合,也即在国际层次达成的协议能否在国内获得赞成。获胜集合越大,国际协议在国内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就越大。

  赢集从两个方面决定了外交谈判的结果:一是赢集的绝对大小,赢集越大,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越大。二是赢集的相对大小,在赢集有交集的前提下,赢集较小的国家反而拥有较大的讨价还价能力。案例:晚清政府与列强的外交谈判。

  获胜集合的规模(赢集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国内政治博弈,包括国内层次选民间的权力分配、偏好和可能的联盟,主要关系到支持和反对国际合作的国内不同势力的力量对比和偏好差异;

  第二个因素是国内层次的政治制度,由此导致的不同的批准程序(越简单赢集越大)、府院斗争、利益集团格局等将对获胜集合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这么看,国内政治体制越“民主”,赢集往往越小。

  第三个因素是国际层次的谈判者的战略,或称为执政者的偏好和战略。赢集之内的协议达成

  会提高执政者的合法性,执政者倾向于促成协议。谈判者可以利用额外补偿、提高个人威望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同一阵营的选民群体,赢得国内支持。另外,执政者常常为了扩大对方赢集,主动交好、支持谈判对手——高层互访的形式。

  第六讲

  国际规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包括“正规约束”(例如规章和法律)和“非正规约束”(例如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性”。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减少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帮助交易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如国内宪法、国际法、政治和经济规则等。

  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且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如:价值观、风俗习惯等。

  实施机制是指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对人类行为的约束。制度实施方式可以自我实施或由第三方强制。

  制度非中性是指同一制度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从制度中主体获益或是受损,获益多少、损失多少各有差异,反映了制度的非中性。

  国际规则是国际范围内约束不同行为主体活动的规范。国际规则属于一种制度,经济学上,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国际规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产生:霸权国家的提供、国家间的合作、国际组织提供、个人发起。

  作用体现在:1、制度能够降低交易费用。2、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以囚徒困境的克服为例)。3、制度有助于缓解个人或群体间的冲突4、制度能够保护主体的主权。5、制度能够使得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激励。

  制度均衡:人们对既定制度处于满足或满意状态,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制度非均衡则是人们意欲改变制度但尚未改变。制度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者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

  国际法的四个来源:国际协约;国际习惯;各国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以及各国最高权威公法学家的学说

  国际规则为什么必要假设国际间无交往,那么国际规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制度经济学解释了制度的作用和必要性,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国际规则的必要性。

  作用体现在:1、制度能够降低交易费用。2、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以囚徒困境的克服为例)。3、制度有助于缓解个人或群体间的冲突4、制度能够保护主体的主权。5、制度能够使得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激励。

  第七讲

  国际组织的政治经济学

  国际联盟的评价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它在促进国际合作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为战后经济复苏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毕竟它是世界市场形成后建立国际协调机构的第一次尝试,如何协调各国利益和建立怎样的体制和机制应对各种矛盾是前所未有的课题,在前无先例,而且各国利益众口难调的情况下,能取得到如此成就,应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的国际政治组织,开创了用民主和非暴力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尽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方面,它的实质性作为不多,效果也有限,但是它还是为世界赢得了近20年的国际和平环境

  毕竟它是巴黎和会的产物,带有明显帝国主义印记。国际联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列强的利益和意志,如《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

  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如日德意发动侵略战争时,实行牺牲小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国家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不仅开始打破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而且在国际联盟中倡导不论大国小国和穷国富国都有相同的表决权,顺应了世界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具有不可忽略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它首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为探索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毕竟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在对战败国制裁基础上,而且是仓促上马的国际组织,在普遍性和权威性方面有先天的不足,在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地方,比如

  “全体一致”的决议程序;没有维护和平的军队;没有强力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反应迟缓等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说,国际联盟的出现,是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大进步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Reciprocity)

  2.透明度原则(Transparency)

  3.市场准入原则(MarketAccess)

  4.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5.经济发展原则

  6.非歧视原则

  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它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转变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将职能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80年代时,IMF进一步放松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限制,与世界银行的职能出现了明显的相互融合的趋势,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开始越来越集中于危机管理。

  世界银行的职能演变分析成立之初,世界银行主要服务于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世界银行的职能调整为主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或短期信贷,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消除贫困、维护妇女权利等。

  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世界银行在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银行的职能越来越针对发展中国家,并且其职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现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

  第八讲

  全球公共产品

  全球公共产品可以理解为跨越国界的,体现国家间关系的公共产品。“全球”公共产品比“国际”公共产品概念更为广泛,除了强调民族国家间的关系,更强调全球范围不同行为体的合作,更强调一体化和整体性。

  定义:全球公共产品是其收益扩展到所有国家、人民和世代的产品。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座椅,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

  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这正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困难所在。

  纯公共产品:是指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如:国防、基础科学、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

  俱乐部物品(私有的局部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剧院、收费公路、图书馆、夜总会、有线电视。

  公共资源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如:海洋捕鱼、油田开采、国际互联网、公共草场、拥挤不收费的道路等。

  外部性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获得利益)的特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外部性的定义: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最简单的定义)

  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1)征收庇古税可以激励污染排放者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量,以便减少所缴的税。

  (2)征收庇古税可以激励污染排放者不断探询减少污染的新方法。

  (3)政府可以以征收的污染排放费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或治理环境污染。

  托宾税:托宾税顾名思义,是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首次提出的对外汇交易征税的思想。该理论主张对外汇交易征收很少的税,不高于0.5%,就可以减少投机活动,稳定货币。由于这一税率很低,不会对长期投资活动产生影响,旨在于抑制短期货币投机行为。

  托宾税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减少投机活动,降低汇率波动;降低国家经济政策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增加国际组织收益,使其有更多资金用以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托宾税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使得其难以实施:

  (1)如何评价投机行为在外汇市场中的作用

  (2)面临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如税率的确定。

  (3)政策难以协调,使得国家间在税收统一以及收益分配方面难以达成一致

  第九讲

  国际货币关系

  国际货币概念:国际货币是能够在国际上作为交易手段、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

  金本位制的发展演变从金币本位制到金块本位制,再到金汇兑本位制,可以看出:第一,货币和黄金的联系越来越薄弱。第二,实行金块本位制,金币不再流通,货币的可兑换性受到限制,可以节约国内经济交易中所需的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则因大量持有外汇而不仅可以节约国内经济交易所需的黄金,还可以节约国际经济交易中所需的黄金。第三,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和国际货币制度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它通过对成员国进行监督、磋商和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2.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度)

  4.调节国际收支。

  5.取消外汇管制。

  Ps: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管制)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1.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2.黄金非货币化

  3.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ECU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由欧洲计算单位(EUA)演变而来。ECU实质上是一个货币篮子,由几个成员国货币组成(比利时法郎、卢森堡法郎、丹麦克朗、西德马克、希腊德拉克马、葡萄牙埃斯库多、西班牙比塞塔、法国法郎、爱尔兰镑、意大利里拉、荷兰盾、英镑)。每种货币在ECU中所占的权重,主要依据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各国在欧洲共同基金中的份额及其在欧共体内贸易额所占的比重大小而确定。权重一般5年调整一次,在5年内任何一国货币权数变动超过25%时,可以要求调整货币篮子构成。

  ECU的作用主要有:①作为欧洲稳定汇率机制的标准,即成员国在确定货币汇率时以ECU为依据,其货币与ECU保持固定比价,然后再由此中心汇率套算出同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比价;②作为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参考指标;③作为成员国官方的清算手段和信贷手段以及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

  特里芬两难(TriffinDilemma)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黄金——美元本位基础之上的,美元既是一国的货币,又是世界的货币。作为一国的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的货币,美元的供应又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由于规定了“双挂钩”制度,而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于是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需有充足的美元,但这会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会影响各国对美元的信心。美元的这种两难境地是196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故又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这个财富增加方,通常是指政府。财富增加的方法,经常是增发货币,当然也有其他方法。

  美元化是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外币取代本国货币,履行货币的主要职能,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记账单位和支付手段。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取代本国货币的外币主要是美元,因此称为“美元化”。

  历史因素:一般与殖民历史密切相关,有些国家在本国货币建立前一直使用他国货币,如巴拿马。

  政治因素:摆脱政治危机的诉求,如阿根廷;地区一体化的要求:如欧元的启用。

  经济因素:美元化用以解决人们对其他汇率制度的信心不足。

  美元化的成本:1将失去独立的货币政策2铸币税成本3最后贷款人作用的丧失4美元化国家可能受制于发行国5对国内的总需求有消极的影响

  美元化的收益:1汇率风险将极大地降低2为美元化国家带来严格的金融纪律3避免发生金

  融危机4金融深化5提供了货币选择的机会

  第十讲

  国际要素流动的政治经济学

  劳动力跨国流动的经济学解释: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劳动力迁移的潜在收益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必须使移往它国得到的净福利不低于本国得到的净福利。移出国与移入国工资报酬分配问题上的差距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例如,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报酬差距决定移民动机。具体案例:中国的人才流失现象

  国外直接投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FDI是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

  FDI不包括证券投资,FDI的主要形式是:国外公司在本国创立新企业;外国公司和本国企业共同建立合资企业;国外公司并购本国的企业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特点:(1)它们都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它们是国际化的垄断实体。它们是全球垄断企业,其目标是垄断世界。(2)它们实行全球战略,有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跨国经营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为实现最大限度利润,要求公司把商品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利用,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以及未来发展着眼,进行全面安排。(3)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在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配合协作,从而形成整体。

  对东道国影响:(一)消极的影响:历史上看,殖民主义时期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对东道国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战后,这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畸形发展;2对不发达国家的政治造成消极影响

  3外国直接投资造成不发达国家对跨国公司的依附;4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5东道国本地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

  6发展中国家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

  (二)积极影响:1跨国公司带来的资金流入会缓解东道国发展资金的不足。2跨国公司的投资产生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3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生产效率,这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的效果,也是竞争产生的促进作用。4跨国公司投资的利润有助于形成东道国的公司税收收益

  对母国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扩大了母国在国外的市场范围。2跨国公司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3跨国公司对母国文化、政治观念的传播起到作用

  4母国政府通过跨国公司推行外交政策(二)消极影响:1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损害国家利益2跨国公司可能将本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输出到东道国,使母国失去技术优势和就业机会3会导致发达工业国家的“非工业化”,削弱母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

  国际移民:一般来讲,国际移民是指为了在其他国家定居的目的而跨越国境流动的人群,包括暂时性居住在内;游客和短期商务考察者通常不计入移民之列。

  国际移民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1.对流入国的有利影响(1)有利于大量节约本国的教育和培训费用。(2)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总量。2.对流出国有利的影响(1)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2)有利于增加外汇来源。(3)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1.对流出国的不利影响(1)劳动力外流会减少政府的税基,影响税收。(2)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流失,人才外流现象2.对流入国的不利影响(1)一部分非技术劳动力流入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负担。(2)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种族矛盾等。

  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国、流入国的不利影响1.对流出国的不利影响

  (1)劳动力外流会减少政府的税基,影响税收。

  (2)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流失,人才外流现象

  2.对流入国的不利影响

  (1)一部分非技术劳动力流入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负担。

  (2)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种族矛盾等。

  第十一讲

  全球能源的政治经济学

  石油的三个政治经济学属性:高度地被依赖性;生产与需求的不平衡;政治属性

  当今能源格局的两个不对称:一是从综合实力来看,石油净进口国的实力远远大于石油出口国;二是从特定的能源领域来看,石油出口国的权力远远大于石油净进口国

  联系性权力与结构性权力

  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权力有两种——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

  联系性权力是指指令性、强迫性的权力

  结构性权力是指决定办事方法和规则框架的权力。

  国际关系的四大结构性权力是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

  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

  首先要看历史的因素: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美国连同另一个主要出口国墨西哥的石油出口都是以美元定价的,奠定了石油美元定价的基础。

  石油美元机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得到了强化,因为美元的强势国际货币地位。

  70年代后,美国与沙特等一系列阿拉伯产油国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中东地区出口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奠定了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

  美国在这一机制中取得的收益:征收国际铸币税;影响和控制油价;保证了美元汇率的稳定

  第十二讲

  战争与和平

  参与约束:是指当事人做某事能够得到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只有一国发动战争的净收益大于该保留效用,战争才会发生。

  激励相容政策:是指除了这项工作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和争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解决,例如经济制裁,战争发起者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方式来解决冲突,按照激励相容约束,战争就会发生。

  军备竞赛和裁军:裁军是军备竞赛的逆进程,为结束军备竞赛而对全部或部分军备进行消减或清除。裁军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和平,对经济来说有红利。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1出口受限;2外汇储备缩水;3资本流出入(大量热钱流入,但减少外商产业投资);4金融调控失调(货币升值—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资产价格上涨形成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对美国:

  1一个国家贸易顺差或逆差主要是市场行为,是比较优势的结果,与汇率关系不大;2强压人民币升值的背后是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的背后是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应当切实负起经济大国的责任;3美国强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根本目的是打压中国经济发展:一时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中国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开放力度,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二是中国坐拥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变相成为美国赖账的手段;三是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遏制中国崛起,令中国重蹈当年日元被迫升值令日本陷入衰退的覆辙。

  对我国(人民币升值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和节奏):1我国汇率改革实行的是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三原则,具体操作是窄幅波动;2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人民币加速升值重创了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是一次深刻的教训;3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刻不容缓。出口产品要朝着深加工、高附加值、上档次、创名牌、节能降耗的方向努力,不断地降低换汇成本,才能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

篇四: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概念辨析李兴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是两个在内涵与外延上既有交叉又不完全重合的概念或学科,所以有时交换使用、通用;有时并列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人们理解上的含混和不一致,给研究、交流和学科建设等带来诸多不便。本文旨在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剖析。[关键词]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国际法

  概念辨析(interna2  目前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relations)这tionalpolitics)与“国际关系”一读的国际政治专业的著作,分别是英国学者伯恩(Interna2斯(C?D?Burns)1920年发表的《国际政治》tionalPolitics)和美国学者舒曼(E.L.Schuman)1933(Interna2年出版的《国际政治:西方国家体系导论》tionalPolitics:AnIntroductiontotheWesternStateSys2tem)。国际政治始于两次科技革命(机器和电的发两个词或概念经常交替或互换使用①,有的把两个概念并用②。还有人认为国际关系的外延大于国际政治,也有人主张国际政治外延包含国际关系。总之,这两个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尚没有明确地加以区别或界定。这两个概念的混用、通用和并用,即使用的不统一,说明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是含混的,不一致的,给学科建设、科研机构设置、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引起人事之间完全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理意义上对这两个学术概念加以系统的梳理和剖析是有必要的。明应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张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把世界瓜分完毕,整个世界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区界限并被联为一体,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开始出现于世界舞台⑤。一般来说,广义的国际关系是指主权国家之间的一切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也包括文化,科技、民间方面的,既包括政府之间的,也包括非政府之间的。狭义的国际关系仅指主权国家、政府间的官方关系。广义的国际政治是指世界各国已经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可以归结为政治的事件和关系,泛指任何跨国问题,不再单指国家间政治或政府(worldpolitics)间政治,而是一种新的“世界政治”⑥,一首先从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渊源和概念内涵来看。“政治”一词包含三层含义,即管理科学和艺术;③政治事务或生活;政治规则或实践。“关系”意为交(人、往、事务、团体、国家与其它者的)关系(如利害④关系、外交关系等)。“国际关系”一词是由英国哲包括区域或国别政治。而狭义的国际政治仅指主权①如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MichaelBrecher,“InternationalStudiesintheTwen2tiethCenturyandBeyond:FlawedDichotomies,Synthesis,Cumulation,”In2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99),Vo1.43,p.214.Karl.W.Deutsch,The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renice-Hall,Inc,1988.②叶江《解读美欧:—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序》,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③ThePocketOxfordDictionary,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学家杰米?边沁(JeremyBentham)在18世纪创造的,它与“民族”概念和“民族主义”现象密切相关。1916年出版的格兰特(A.J.Grant)的《国际关系研究导(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InternationalRela2论》tions),是使用“国际关系”一词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破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早期两本值得58⑤参见梁守德“: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与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建议”《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4期。⑥王逸舟“:中国:一步步地认知全球化”《环球时报》,,2000年5月26日。④The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1962.

  《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国家之间的当前的政治、外交关系。由此可见,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共同的范畴。比如,冷战结束以来的美日关系、美欧关系,中俄关系,巴以和谈,等等,就既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也属于国际政治范畴。但有一部分是不吻合的,如克林顿绯闻案,叶利钦提前辞职,日本内阁易人,斐济、塞拉利昂发生军事政变,以及联合国与北约(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一个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的关系,欧盟与东盟(两个民族国家集合体或民族国家集团)的关系,中国加入WTO(世界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有规律可循的,它们都遵循实力逻辑,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变因素和不可测性。其次,从国际行为主体的角度来看。国际法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派生性主体,民族解放组织是国际法的过渡性主体,个人、法人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①。国际法的主体也就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因为国际关系是国际法的基础。而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则广泛得多,除了上述国际法各主体外,跨国公司,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组织,广泛而有影响的国际网络,跨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日益增长的国际作用,已经成为能够左右各国日常生活的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利益集团,社会精英,社会运动,大国领袖,杰出而有影响的个人,法人等,在国际政治生活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政治一定条件下(internationalaffairs)、又可与“国际事务”“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foreighaffairs)、、对外事务”“国际研(internationalstudy)和“全球政治”(globalpolitics)究”遭到破坏,环境保护运动“绿党政治”,、反全球化运动,等等,一般属于国际政治,不能确定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冷战时期的美西(欧)关系与苏东(欧)关系,一般属于国际关系(史)的范畴,但不属于狭义的国际政治。而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民族主义既属于国际政治范畴,也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一般说来,国际政治的内容偏重于时事、现状,而国际关系既包括现状,也包括历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这两个概念均明显区别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等概念,都有本学科的一套理论,应用性和对策性很强。有些西方学者把国际政治分为“高级政治”(highpolitics)和(lowpolitics)。所谓“低级政治”“高等暂换使用。国际关系往往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单位,以国家利益(interests)为核心,利益是国际关系中占首位的因素,其中尤以主权为要;国际政治则往往以国际政治行为体为单位,以国家“权(power)为核心。力”“利益”与“权力”的内涵有重合的部分“,权力”往往包含了“利益”,是在“利益”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大“,利益”是“权力”的核心和基础。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权力”不仅是扩展了的“利益”,还包含了国家威望和国际影响力等内容。因而,实力原则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共同的主导原则,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活动的主角主要是大国、强国,一般来说是按照大国、强国规定的游戏规则运行的。国际关系中的大国主义和国际政治中的强权政治即由此而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都以“国际社会”为活动舞台,关系密切。其行为主体均为“国际社会大家庭”的成员。而国际体系是具体的国际关系在其中①慕亚平、周建海、吴慧著《:当代国际法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级政治”包括战争与和平研究,外交与政治研究,权力与斗争研究,军事与安全研究等等“;低级政治”指那些非政治、非外交、非军事的领域,如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生态,等等。还有人根据研究的范畴大小划分为“宏观(macro)国际政治”与“微观(mi2cro)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则无此高低、大小之分。相比之下,国际关系似乎更务实、具体,如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而国际政治则相对务虚,理论色彩更重,如国际人权、球权。无论国际关系还是国际政治,都是有理论的,而且这种理论总是产生并发达于那些实力强、全球影响大的国家,并且主要反映这个(些)国家的关注点和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表面上都呈无政府状态,其实又都是5《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发生和运行的基本框架。在永远相对能动和富于变化的个人因素之外,国际体系与其各组成单位内部的社会、政治结构一起,作为主要因素共同规定国际①而国关系状态和体系组成单位的对外行为方式。“国际政治”要早;两者的行为主体不尽相同“国际,政治”则比“国际关系”要宽;两者所归属的学科也不尽相同“,国际政治”属于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国际关系”比较接近于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在用语上的争议,反映了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主体本身基本结构及其含义的变化……以往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体系正在向全球规模的政治空间扩大,国家与非国家主体、超国家主体结成紧密的多元关③广义的国系,并由此开始向全球政治体系转变”。际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主要力量中心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多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直接相关,而“国际政治”则与“国际社会”关系更密切。第三,从学科归类的角度来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都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法学与政治学)。国际法是协调国际关系的,国际关系是国际法的基础,而国际关系史又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关系密切。法学院一般都设有国际关系方面的课程。国外有的大学就设有“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院或研究所。如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下设有国际法系。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授予法学学位,其道理就在于此。而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是政治学的一②,是政治个主要分支“,政治学是国际政治学之父”际关系包含了国家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诸关系,因而包含了狭义的国际政治。狭义的国际关系往往仅指国际政治关系。而广义的国际政治是指行为主体之间围绕权力、权利、利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总称,纷繁复杂而又变幻无穷,它显然又包含了狭义的国际关系。正是因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交叉之处,广义的国际政治与广义的国际关系内涵相差不大,所以有时交换使用、通用、混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学概论并无大的区别④。国际问题往往由国际政治问题与国际关系问题组成,国际问题评论家往往既评国际政治,也评国际关系。同时也正因为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有不重合与不同之处,所以有时并列使用。例如,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有的称国际关系学院,如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的叫国际政治系,如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等等。在我国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项目“国际问题研究”的申报指南中,以及在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研究生的招生简章中,有时“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并列,有时“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混用或通用。国外也是如此⑤。因此,虽然这(转第57页)理论研究在国际范围的运用和扩大。国际政治与政治学这两个专业之间从人员到思想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交往。政治学界的新思想新方法总是最先影响到国际政治学界。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作为专业或系院设置,在国内外大学中经常相互包容。如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就包括国际政治,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反过来包括政治学。在西方国家大学里国际关系专业传统上也设在政治系或政府管理系。而无论国际关系,还是国际政治,都可以统属于大法学或大政治学。目前,无论“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专业在我国都不属于一级学科。二总之“,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是两个在内涵与外延上既有交叉又不完全重合的概念或学科。两者的相同之点在于:关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都属于新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概念的历史渊源、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国际关系”的出现比60①KennethWaltz,Man,theStateandWar:AtheoreticalAnalysis,NewYork,1959.②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③[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新华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④[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47页。⑤如RobertGilpin,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С.А.Ланцов,мироваяполит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00.另外,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0-2001)就下设国际关系、国际法、国际经济及国际信息四个系。

  《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个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可以起到转移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的作用,而且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在对外开放我国的服务业市场的同时,采用多种合资合作的方式,学习国外公司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促进国内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最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应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而应该立足于世界的国际分工来开展,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国家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最主要途径。我(接第60页)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相比之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却发展缓慢,对外直接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不利的地位。为此,我们应根据当今全球竞争的特点,同时依照区位优势原则,一方面发挥现有技术优势,重点扩大对东亚、非洲等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一些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考虑转移到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去生产。在投资形式上则应注重灵活性,采取现汇投资、技术投资和设备实物投资等多种方式。○(责任编辑:张浩)的《大国的兴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个人》,理查德?哈斯的《新干涉主义》,星野昭吉的《全球政治学》,等等,不管他们的个人政治背景如何,他们的观点对错与否,但他们的历史功底之深,对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现状之熟,其研究问题角度之新,视野之开阔,知识之渊博,都是值得我国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者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第一,新学科,起步晚,底子薄,处于开创阶段,需要艰苦的创业,填补空白;第二,这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学科,经历了一个从职业政治家的专门领域走向学术界成为学者研究领域的过程;第三,它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学科,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学术概念,分析框架,又要推陈出新,大力创新和突破。在目前全球化的条件下,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理应有一席之地,并具有中国特色。我国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者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学术精神,既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又恰逢创业的大好机遇,任重而道远。○(责任编辑:吕新国)57两个概念从学理意义上严格来讲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使用或表达上并无一定之规,而是有所差别,这多与研究者的习惯有关,并无绝对的对错或褒贬之分。但也说明与法学、政治学这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不仅历史较短,而且发展得也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不过,从长远来讲,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广义的国际政治范畴将越来越宽,而传统的、狭义的国际关系范畴将越来越窄,这一点则是确定无疑的。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关系非常密切。国际关系是国际法的基础,而国际法的实施情况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政治状况。只懂国际法,不懂国际关系历史和国际政治现状,就会误以为在国际社会中“法律无边”;反过来,只懂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政治现状而不懂国际法,就会误认为在国际社会中“法律无用”,从而陷入法律虚无主义。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西方很多国际关系大家,深通国际政治现状、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法,如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基辛格的《大外交》,保罗?肯尼迪

篇五: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西方国关理论后几章小结3第一篇:西方国关理论后几章小结3第四论

  均势论

  一、什么是均势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不管均势概念的界定有多么大的歧义,在西方学术界和国际关系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见解:

  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

  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

  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

  二、均势的模式

  摩根索概括为两种模式,其一是“直接对抗式”,其二是“竞争式”。戈登斯坦认为,均势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一是无政府结构;其二是最少有两个行为体;其三是各行为体的目标应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

  三、均势论的历史轨迹

  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到1789年(巴黎革命)的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均势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1815年维也纳体系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均势持续了一个世纪,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均势的黄金时期。四、四种均势和当代均势理论

  现实主义大师们认为,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的类型:

  1、欧洲均势(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欧洲的“和平世纪”,当时的均势不是全球性的,仅局限于欧洲范围。

  2、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大战之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冲突扩展到全球,均势格局开始冲出欧洲,带有全球

  性的特点。

  3、两极均势(二战后至60年代中期),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态势,影响波及全球。

  4、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关系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稍后出现的传统主义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一样,也强调均势理论的重要性,认为“各国安危系于均势”。

  斯坦利·霍夫曼认为,历史上出现的均势是“简单均势”,当代的均势是“复合均势”,是由美苏中日和西欧组成的一种“五种体系”,其特点是“均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呈现为核竞争和核对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崛起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是均势理论的修正派或称反对派。该派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认为,在力量不完全均衡情况下,集体安全比均势更显得重要,前者强调国家只不过是

  国际关系的行为者之一,反对均势理论视国家为唯一的行为者;强调联系和沟通,所以该学派亦称沟通学派。

  70年代后期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基本上沿袭了现实主义和传统主义关于均势的观点,同时该学派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于1978年发表的《权力与相互依存》就主张将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论与科学行为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融合为一种新的理论——“复合相互依存”,来解释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弥补均势理论的不足。

  均势理论的特征:

  首先,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

  其次,实力是均势的基础,所以均势又被称为“实力均势”。

  再次,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

  此外,西方均势理论学派还认为,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均衡机制,这一均衡机制无疑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

  第五论

  霸权稳定论

  一、概念及其内涵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

  出,它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了基础。从70年代后期起,莫德尔斯基、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安全等领域,强调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二、内容及其实质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的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经济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衰退。

  三、关于霸权稳定论的评判

  1、根据基欧汉和吉尔平的界定,霸权是“一个单一国家”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当他们在评价霸权的历史范例时,都以英国和美国霸权为依据。然而,将霸权限定在一国统治全球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2、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也就是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政策,“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

  3、霸权稳定论断定霸权国家实力越强,国际体系就越稳定;当霸权国实力开始下降,国际社会的稳衡状态就会开始向非稳衡状态发展并随着霸权体系的解体而失衡,最终出现无秩序的局面。换句话说,霸权国越是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霸权国越衰弱,国际冲突则越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4、霸权稳定论有许多错误的假设之处,该理论只是以点代面,特殊性取代普遍性。历史上存在过许多霸权国,在新老霸权交替时,人类付出了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代价,相对稳定的局面不是霸权的结果,而是均势成功运用的成果。

  四、霸权稳定论与领导长周期论

  莫德尔斯基的“领导长周期论”和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莫德尔斯基认为,战争既是世界霸权兴衰不断循环所依赖的必要

  条件,同时也是这种周期性转变的结果。他按照大国间力量的强弱,尤其是一国的海军力量是否大于其他国的海军力量的总和来确定霸权国家,并据此把500年来的国际政治划分为五个世纪性周期(1495-2030),每个周期又分为世界国家、非正统性、非集中性和全球战争四个阶段。在每一个周期中都有一个霸权国家,它们依次是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和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除吉尔平和莫德尔斯基外,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也提出了霸权周期论,这种理论强调世界经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膨胀、经济增长的扩大以及地理上的扩展是国家建设、霸权兴起和大国战争的主要推动力。沃勒斯坦依据一国在生产总量、商业和金融三方面所处的国际地位把霸权周期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霸权全胜期、霸权成熟期、霸权衰落期和霸权上升期。

  他把霸权周期理论与国际冲突结合起来,认为在霸权的全胜期和成熟期,国际体系井然有序,大国间冲突最少,而在霸权的衰落期和上升期,由于新的挑战国家不断出现,国家间竞争激烈,大国间冲突最多和最强。由于经济是决定霸权兴衰的主要因素,因此,沃勒斯坦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第六论

  博弈论

  一、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学派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运筹学的博弈概念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策略学等原理,逐步形成国际关系学的博弈论。他们强调指出“博弈论既是研究国际冲突的策略理论,又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实际手段,其目的是为行为者在面临冲突和危机时设计各种合理选择和理性行为。

  二、“博弈模式”:“谁是懦夫”与“囚徒困境”

  博弈基本的形式有零和博弈和变数博弈两种,一般又分为两方零和博弈、多方零和博弈、两方变数博弈和多方变数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谁是懦夫”博弈,指一方所失即他方所得。

  变数博弈又称“囚徒困境”博弈,指双方或各方得失不等。

  第七论

  合作论

  一、时代的折射

  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霸主地位日显衰落,美苏关系从冷战转为缓和,欧洲出现经济复苏和政治联合,日本实现经济起飞,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经济关系中从战后一国主导到多国调节的过程和国际政治关系中从两极走向多极的发展过程同时得到加速,这一时代背景使国际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潮流。国际关系的合作理论正是对这一时代根本特征的折射。

  二、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该理论由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斗争》中提出。

  针对美国昔日霸主地位的丧失和现实政策与战略的调整,基欧汉强调说“最关键的问题是组织好在霸权不复存在条件下的合作,即霸权后合作”。

  三、奥伊等人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

  该理论主要反映在肯尼思·奥伊主编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一书中,他们指出,战后国际关系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世界范围的无政府状态的实质仍未改变,国际社会处于令人不满的但又无可奈何的无政府状态中,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新途径和新形式。他们认为,无政府状态下合作实际上是霸权后合作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而霸权后合作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四、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模式论”与海伦·米尔纳的“国家间合作理论”。第八论

  体系论

  一、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

  简化理论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和国家为出发点,考察和分析各种国际行为以及动因和影响;

  系统理论则超越个别的实体和国家,对国际体系进行宏观的整体

  研究,与简化理论相比,系统理论(亦称体系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广泛,问题更复杂,方法更多样。

  二、体系论的五个特点:

  1、整体性。1+1>2。国际社会中各组成部分的这种1+1>2的整体效应构成了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2、层次性。

  3、联系性。

  4、稳定性。

  5、功能性。

  三、主要研究成果

  盖布里尔·阿尔蒙德的“系统环境论”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体系行为结果模式”莫顿·卡普兰的“国际体系六模式”查尔斯·麦克莱兰的“国际复合体系论”斯坦利·霍夫曼的“世界政治体系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第九论

  相互依存论

  一、相互依存被视为“现代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

  相互依存理论则被推崇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

  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

  3、“高级政治”逐步向“低级政治”过渡。

  4、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5、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

  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

  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

  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

  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

  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

  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二、四个流派

  1、以相互依存为其安身立命之所的是全球主义或制度主义学派。

  2、对相互依存改变国际秩序的能力持保留态度的是修正学派。

  3、关于相互依存的第三种观点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

  4、第四种观点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三、复合相互依存

  在《权力与相互依存》中,基欧汉和奈不仅剖析了权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分析模式。他们提出的复合相互依存强调三个基本概念:

  1、多渠道的社会联系日益发展。

  2、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

  3、军事力量的作用大为减弱。

  四、对相互依存论的评价

  主要局限性有三点:

  第一、然原则上也说均等关系,但实际上还是讲实力,认为“美国至高无上”,相互依存犹如“同船航行关系”,各国维系于一船,“美国仍是船老大”。

  第二,虽然提出要注意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强调相互依存,但实际上仍坚持依附关系,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仍需依附强国、富国。

  武力的作用虽然减弱了,但在处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时仍不失为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虽然也提出全球性问题和建立世界秩序的任务,但实际上在不改变国际关系旧秩序的前提下,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有三个主要流派: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流派认为,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和分析单位中,个人是主要行为者;而个人是理性的功利主义者;个人实现其特定的利益靠

  的是自由贸易。

  该流派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1、强调政府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只能是为市场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基础。

  2、主张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流派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其基本观点是:

  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阶级是主要行为者;坚持阶级分析法,不同的阶级都为自身的经济物质利益而行动和斗争;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通过资本对劳工的剥削,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该流派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

  1、强调现代社会存在着劳资的对立和对抗,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也不可避免。

  现实主义流派则仍坚持摩根索为代表的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

  民族国家是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行为者;民族国家是理性的国际关系角色;民族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该流派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1、权力表现为对资源、对角色、对事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追求有利于自身的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2、民族国家应重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通过冲突、竞争、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其对外目标。

  第二篇:西方国关理论后几章小结2第三论

  冲突论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论与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冲突的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定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正如在世界上总是充满矛盾的情况一样,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二、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关于冲突的研究至今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社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决策理论研究家,他们对冲突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对个人的行为分析来研究冲突的出现和产生。

  另一派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他们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冲突,他们研究的集中点主要是在集团、社会阶级、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等方面。

  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的一种特殊国际现象,而造成冷战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战后出现两个对抗的阵营,实现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事”。

  二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又使新的战争成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

  冷战即是“不可能的”和平和“不太可能的”战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拥有毁灭双方能力的核武器则是重要的条件。

  对于冷战起源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第一,冷战的出现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变化。

  第二,冷战的出现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第三,冷战的出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扩张的结果。

  第四,冷战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是以国家利益而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不相容导致冷战爆发。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华尔兹的三个概念

  一般来说,国际冲突的根源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有关:

  1、人性中的权力欲所致。

  2、国家之间误解和隔阂,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致。

  3、贫困及财富分配不均所致。

  4、国家内部危机所致,该国企图挑起外部冲突以转移国内视线。

  5、国际体系不健全,缺乏制止冲突和战争的有效机制。

  分析冲突最有用的出发点是华尔兹提出来的。

  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1959)一书中提出的“三概念”是:

  第一概念为“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二概念为“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三概念为“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事端多发,一筹莫展,这是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的外部原因。

  在第一概念中,华尔兹指出,人类本性是恶的,恶的本性决定人类必然要发动战争。

  这一概念分析的结论是:“人的罪恶后不轨行为将导致战争;人心——世人如都能具善心,就会出现和平,这就是第一概念的简短结论。

  在第二概念中,他分析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认为国家内部政治的缺陷也是战争的一个根源,国家有时会通过国际真正来解决国内的矛盾。在如何对国家进行改造的研究上,华尔兹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标志着第二概念的最成熟的发展阶段。”

  事实证明,华尔兹关于资本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比不能完全避免战争的判断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仅仅从人和国家来解释战争的根源,还有哪些因素是真正的根源呢?

  华尔兹由此引出了他的第三概念:国际的无政府状态是引起战争的根源。

  华尔兹把建立未来世界和平和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世界政府上。他预言,在世界政府建立之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会再发生

  了,但是由于世界政府还不够强大,国内的战争还会出现。

  四、国际冲突的类型分析:康恩的“升级模式”国际冲突的类型,分为五类:

  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局部和世界战争)

  1962年美国军事战略理论家

  赫尔曼·康恩

  针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失利的教训,提出“逐步升级”的国际军事冲突模式。1965年他在《逐步升级战略》一书中进一步将冲突、危机和战争的过程分为7个门槛,7个阶段和44个阶梯。

  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

  1、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斡旋、调停。

  2、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

  3、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

  第三篇:西方国关理论后几章小结1第一论

  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

  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

  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国家的利益就可能大;国家的权力小,国家的利益就只能小。总之,一个国家国家利益的制定说到底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而这个客观存在物就是一

  个国家的实力。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世界政治的主要推动力”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中起者关键的作用,任何其他因素在外交决策中都不可

  以取代它。

  第二论

  权利论

  一、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权力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

  西方学者还认为,在国内政治中,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人格、财产和组织。

  在国际关系上对权力的研究,我们应当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国际关系中对权力的研究比在国内政治中对权力的研究要持久和深入得多。

  二是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研究都是从对国内的权力的一般的权力研究发展而来的。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作了精辟的界定:

  “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

  总是它的直接目标。”

  摩根索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是国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铁的规律。

  二、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在现实主义学者看来,国家对权力追求的根源来自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

  西方学者指出,权力存在有四个条件:

  第一,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

  第二,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

  第三,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小。

  第四,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西方对国家实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学派:

  一派是定性分析学派,主要人物是

  雷蒙·阿隆和汉斯·摩根索。

  雷蒙把国家的力量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所占据的地理空间、资源、集体行动的能力。

  摩根索认为国家权力的根源主要来自九个方面

  :

  地理因素、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归纳起来,摩根索把国家的权力分为有形的权力和无形的权力两种。

  一派是定量分析学派,又称行为主义学派。

  该派人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国家实力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量化。

  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和史蒂文·拉布姆斯。

  多伊奇提出了“权力分量”的观点。

  布拉姆斯依据交往关系对权力的影响力进行了测量。

  最后一派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代表人物是克莱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综合国力公式,又称“克莱因”公式:

  Pp=(C+E+M)×(S+W)

  即:国家力量=[(人口+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

  ]×(战略意图+影响国家战略的意志)

  三、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归纳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

  第二,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

  第三,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第三论

  冲突论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论与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冲突的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定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正如在世界上总是充满矛盾的情况一样,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二、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关于冲突的研究至今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社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决策理论研究家,他们对冲突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对个人的行为分析来研究冲突的出现和产生。

  另一派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他们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冲突,他们研究的集中点主要是在集团、社会阶级、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等方面。

  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的一种特殊国际现象,而造成冷战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战后出现两个对抗的阵营,实现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事”。

  二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又使新的战争成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

  冷战即是“不可能的”和平和“不太可能的”战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拥有毁灭双方能力的核武器则是重要的条件。

  对于冷战起源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第一,冷战的出现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变化。

  第二,冷战的出现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第三,冷战的出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扩张的结果。

  第四,冷战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是以国家利益而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不相容导致冷战爆发。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华尔兹的三个概念

  一般来说,国际冲突的根源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有关:

  1、人性中的权力欲所致。

  2、国家之间误解和隔阂,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致。

  3、贫困及财富分配不均所致。

  4、国家内部危机所致,该国企图挑起外部冲突以转移国内视线。

  5、国际体系不健全,缺乏制止冲突和战争的有效机制。

  分析冲突最有用的出发点是华尔兹提出来的。

  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1959)一书中提出的“三概念”是:

  第一概念为“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二概念为“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三概念为“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事端多发,一筹莫展,这是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的外部原因。

  在第一概念中,华尔兹指出,人类本性是恶的,恶的本性决定人类必然要发动战争。

  这一概念分析的结论是:“人的罪恶后不轨行为将导致战争;人心——世人如都能具善心,就会出现和平,这就是第一概念的简短结论。

  在第二概念中,他分析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认为国家内部政治的缺陷也是战争的一个根源,国家有时会通过国际真正来解决国内的矛盾。在如何对国家进行改造的研究上,华尔兹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标志着第二概念的最成熟的发展阶段。”

  事实证明,华尔兹关于资本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比不能完全避免战争的判断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仅仅从人和国家来解释战争的根源,还有哪些因素是真正的根源呢?

  华尔兹由此引出了他的第三概念:国际的无政府状态是引起战争的根源。

  华尔兹把建立未来世界和平和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世界政府上。他预言,在世界政府建立之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会再发生了,但是由于世界政府还不够强大,国内的战争还会出现。

  四、国际冲突的类型分析:康恩的“升级模式”国际冲突的类型,分为五类:

  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局部和世界战争)

  1962年美国军事战略理论家

  赫尔曼·康恩

  针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失利的教训,提出“逐步升级”的国际军事冲突模式。1965年他在《逐步升级战略》一书中进一步将冲突、危机和战争的过程分为7个门槛,7个阶段和44个阶梯。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

  1、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斡旋、调停。

  2、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

  3、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

  第四论

  均势论

  一、什么是均势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不管均势概念的界定有多么大的歧义,在西方学术界和国际关系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见解:

  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

  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

  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

  二、均势的模式

  摩根索概括为两种模式,其一是“直接对抗式”,其二是“竞争式”。戈登斯坦认为,均势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一是无政府结构;其二是最少有两个行为体;其三是各行为体的目标应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

  三、均势论的历史轨迹

  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到1789年(巴黎革命)的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均势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从1815年维也纳体系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均势持续了一个世纪,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均势的黄金时期。四、四种均势和当代均势理论

  现实主义大师们认为,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的类型:

  1、欧洲均势(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欧洲的“和平世纪”,当时的均势不是全球性的,仅局限于欧洲范围。

  2、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大战之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冲突扩展到全球,均势格局开始冲出欧洲,带有全球性的特点。

  3、两极均势(二战后至60年代中期),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态势,影响波及全球。

  4、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关系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稍后出现的传统主义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一样,也强调均势理论的重要性,认为“各国安危系于均势”。

  斯坦利·霍夫曼认为,历史上出现的均势是“简单均势”,当代的均势是“复合均势”,是由美苏中日和西欧组成的一种“五种体系”,其特点是“均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呈现为核竞争和核对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崛起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是均势理论的修正派或称反对派。该派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认为,在力量不完全均衡情况下,集体安全比均势更显得重要,前者强调国家只不过是

  国际关系的行为者之一,反对均势理论视国家为唯一的行为者;强调联系和沟通,所以该学派亦称沟通学派。

  70年代后期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基本上沿袭了现实主义和传统主义关于均势的观点,同时该学派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于1978年发表的《权力与相互依存》就主张将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论与科学行为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融合为一种新的理论——“复合相互依存”,来解释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

  际关系,以弥补均势理论的不足。

  均势理论的特征:

  首先,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

  其次,实力是均势的基础,所以均势又被称为“实力均势”。

  再次,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

  此外,西方均势理论学派还认为,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均衡机制,这一均衡机制无疑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

  第五论

  霸权稳定论

  一、概念及其内涵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了基础。从70年代后期起,莫德尔斯基、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安全等领域,强调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二、内容及其实质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的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经济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衰退。

  三、关于霸权稳定论的评判

  1、根据基欧汉和吉尔平的界定,霸权是“一个单一国家”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当他们在评价霸权的历史范例时,都以英国和美国霸权为依据。然而,将霸权限定在一国统治全球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2、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也就是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政策,“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

  3、霸权稳定论断定霸权国家实力越强,国际体系就越稳定;当霸权国实力开始下降,国际社会的稳衡状态就会开始向非稳衡状态发展并随着霸权体系的解体而失衡,最终出现无秩序的局面。换句话说,霸权国越是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霸权国越衰弱,国际冲突则越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4、霸权稳定论有许多错误的假设之处,该理论只是以点代面,特殊性取代普遍性。历史上存在过许多霸权国,在新老霸权交替时,人类付出了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代价,相对稳定的局面不是霸权的结果,而是均势成功运用的成果。

  四、霸权稳定论与领导长周期论

  莫德尔斯基的“领导长周期论”和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莫德尔斯基认为,战争既是世界霸权兴衰不断循环所依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这种周期性转变的结果。他按照大国间力量的强弱,尤其是一国的海军力量是否大于其他国的海军力量的总和来确定霸权国家,并据此把500年来的国际政治划分为五个世纪性周期(1495-2030),每个周期又分为世界国家、非正统性、非集中性和全球战争四个阶段。在每一个周期中都有一个霸权国家,它们依次是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和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除吉尔平和莫德尔斯基外,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也提出了霸权周期论,这种理论强调世界经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膨胀、经济增长的扩大以及地理上的扩展是国家建设、霸权兴起和大国战争的主要推动力。沃勒斯坦依据一国在生产总量、商业和金融三方面所处的国际地位把霸权周期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霸权全胜期、霸权成熟期、霸权衰落期和霸权上升期。

  他把霸权周期理论与国际冲突结合起来,认为在霸权的全胜期和成熟期,国际体系井然有序,大国间冲突最少,而在霸权的衰落期和上升期,由于新的挑战国家不断出现,国家间竞争激烈,大国间冲突最多和最强。由于经济是决定霸权兴衰的主要因素,因此,沃勒斯坦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第六论

  博弈论

  一、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学派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运筹学的博弈概念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策略学等原理,逐步形成国际关系学的博弈论。他们强调指出“博弈论既是研究国际冲突的策略理论,又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实际手段,其目的是为行为者在面临冲突和危机时设计各种合理选择和理性行为。

  二、“博弈模式”:“谁是懦夫”与“囚徒困境”

  博弈基本的形式有零和博弈和变数博弈两种,一般又分为两方零和博弈、多方零和博弈、两方变数博弈和多方变数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谁是懦夫”博弈,指一方所失即他方所得。

  变数博弈又称“囚徒困境”博弈,指双方或各方得失不等。

  第七论

  合作论

  一、时代的折射

  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霸主地位日显衰落,美苏关系从冷战转为缓和,欧洲出现经济复苏和政治联合,日本实现经济起飞,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经济关系中从战后一国主导到多国调节的过程和国际政治关系中从两极走向多极的发展过程同时得到加速,这一时代背景使国际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潮流。国际关系的合作理论正是对这一时代根本特征的折射。

  二、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该理论由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斗争》中提出。

  针对美国昔日霸主地位的丧失和现实政策与战略的调整,基欧汉强调说“最关键的问题是组织好在霸权不复存在条件下的合作,即霸权后合作”。

  三、奥伊等人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

  该理论主要反映在肯尼思·奥伊主编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一书中,他们指出,战后国际关系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世界范围的无政府状态的实质仍未改变,国际社会处于令人不满的但又无可奈何的无政府状态中,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新途径和新形式。他们认为,无政府状态下合作实际上是霸权后合作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而霸权后合作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四、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模式论”与海伦·米尔纳的“国家间合作理论”。第八论

  体系论

  一、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

  简化理论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和国家为出发点,考察和分析各种国际行为以及动因和影响;

  系统理论则超越个别的实体和国家,对国际体系进行宏观的整体研究,与简化理论相比,系统理论(亦称体系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广泛,问题更复杂,方法更多样。

  二、体系论的五个特点:

  1、整体性。1+1>2。国际社会中各组成部分的这种1+1>2的整体效应构成了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2、层次性。

  3、联系性。

  4、稳定性。

  5、功能性。

  三、主要研究成果

  盖布里尔·阿尔蒙德的“系统环境论”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体系行为结果模式”莫顿·卡普兰的“国际体系六模式”查尔斯·麦克莱兰的“国际复合体系论”斯坦利·霍夫曼的“世界政治体系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第九论

  相互依存论

  一、相互依存被视为“现代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

  相互依存理论则被推崇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

  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

  法解决。

  3、“高级政治”逐步向“低级政治”过渡。

  4、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5、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

  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

  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

  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

  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

  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二、四个流派

  1、以相互依存为其安身立命之所的是全球主义或制度主义学派。

  2、对相互依存改变国际秩序的能力持保留态度的是修正学派。

  3、关于相互依存的第三种观点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

  4、第四种观点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三、复合相互依存

  在《权力与相互依存》中,基欧汉和奈不仅剖析了权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分析模式。他们提出的复合相互依存强调三个基本概念:

  1、多渠道的社会联系日益发展。

  2、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

  3、军事力量的作用大为减弱。

  四、对相互依存论的评价

  主要局限性有三点:

  第一、然原则上也说均等关系,但实际上还是讲实力,认为“美国至高无上”,相互依存犹如“同船航行关系”,各国维系于一船,“美国仍是船老大”。

  第二,虽然提出要注意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强调相互依存,但

  实际上仍坚持依附关系,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仍需依附强国、富国。

  武力的作用虽然减弱了,但在处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时仍不失为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虽然也提出全球性问题和建立世界秩序的任务,但实际上在不改变国际关系旧秩序的前提下,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有三个主要流派: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流派认为,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和分析单位中,个人是主要行为者;而个人是理性的功利主义者;个人实现其特定的利益靠的是自由贸易。

  该流派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1、强调政府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只能是为市场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基础。

  2、主张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流派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其基本观点是:

  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阶级是主要行为者;坚持阶级分析法,不同的阶级都为自身的经济物质利益而行动和斗争;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通过资本对劳工的剥削,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该流派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

  1、强调现代社会存在着劳资的对立和对抗,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也不可避免。

  现实主义流派则仍坚持摩根索为代表的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

  民族国家是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行为者;民族国家是理性的国际关系角色;民族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该流派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1、权力表现为对资源、对角色、对事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追求

  有利于自身的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2、民族国家应重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通过冲突、竞争、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其对外目标。地缘经济学

  一、地缘经济学是在冷战后出现的颇具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爱德华·卢特沃克

  地缘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是:

  1、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竞争关系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了。

  这种国家竞争的新形式,就称为地缘经济学。

  2、国家要想尽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由此自然会损害对方国的经济发展。这种由国家和政府参与的、为了“我们”的国家利益而不顾“他们”的国家利益的经济竞争行为,即是地缘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3、地缘经济学家承认,地缘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

  地缘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地缘经济学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它的“地缘”二字上,但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地缘政治学家研究的是宏观地理概念上的国际关系,而地缘经济学家研究的是微观地理概念上的国际关系。

  第二,地缘经济学表面上看起来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缘经济学是传统现实主义在冷战后的翻版。

  第三,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十论

  国际机制论

  一、国际机制的基本特点:

  国际机制是国际社会机制化趋势的产物,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理想化的模式;国际机制的要素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安全与发展和通过机制对参与者实施道义限制;机制是变化发展的,变化规律的核心是机制基本准则的变化。二、三个主要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以雷蒙·霍普金斯、唐纳德·柏契拉和奥伦扬为代表的格老秀斯派。

  这一派突出机制的重要性,认为机制是有序的国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该派还强调机制与有序行为的互动关系,有序行为导致机制的形成,机制反过来促进有序行为。

  第二个流派是以罗伯特·基欧汉和亚瑟·斯坦恩为代表的国际机制修正结构主义派。

  这一派强调,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机制才可以起些作用。

  第三个流派是以苏珊·斯特兰奇为代表的传统结构主义派。

  这一派认为机制是无用的概念,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甚微。

  第十一论

  集体安全论

  一、集体安全组织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集体安全组织的成员来源具有普遍性,不管这个组织是地区性的还是全球性的。

  第二,集体安全要求建立一套合法有效的防止侵略的安全机制,这是集体安全是否成功的关键。

  第三,集体安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部成员国发生的侵略行为。

  二、困境

  集体安全体系是为了改变均势体系下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而设计出来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避免“过于理想化”。

  第一,集体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矛盾。

  第二,国家主权与集体安全的矛盾。

  第三,国家安全与大国一致性原则之间的内在矛盾。第十二论

  软权力论

  一、1990年,约瑟夫·奈发表两篇文章和一本专著

  《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最早在学术界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软权力概念,其基本内容是:

  1、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而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

  2、软权力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价值标准,尤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

  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质及其运行体制。

  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

  3、今天的经济和生态问题涉及许多互利成分,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因此,软权力是一种“合作型”权力,而硬权力是一种“对抗型”权力。

  4、约瑟夫·奈一再声称,从学派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主张硬权力,自由主义倾向软权力,但是,软权力是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不应过分强调两者的分歧,两者可以互补。

  二、软权力的三大要素——知识、信息和价值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知识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

  1、经济活动的重心从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代替资源的经济。

  2、知识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中心地位。

  4、知识经济突出新的价值取向。

  可见,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为依托,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第十三论

  两枝世界政治论

  一、“后国际政治”观。

  詹姆斯·罗斯诺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探索中一个十分耀眼的成果。1990《世界政治大变动》。

  罗斯诺“后国际政治”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

  所谓“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三方面的意思:

  第一、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物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

  第二、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

  第三、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正经历重大变革。

  二、“分合论”世界观

  从国际政治向后国际政治的转变促使罗斯诺提出一套系统的世界观以取代他认为不再合乎

  时宜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旧世界观。罗斯诺称这一新世界观为分合论。“分合论”是两枝

  世界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罗斯诺看来,全球化冲击下的后国际政治同时产生了分散化和

  一体化两种矛盾而统一的趋势。分散化主要受次国家行为体的推动,而一体化则受跨国家行

  为体的推动。

  三、两枝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观点

  罗斯诺认为,冷战的结束使世界进入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较突出的有三种基本矛盾和冲突: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

  其特点是下列国际现象同时存在“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

  据此,他提出冷战后世界秩序的“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

  即微观层面上的个人行为分析、宏微观(中观)层面上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分析以及宏观层面上的国际体系分析,重点在第三层面。

  微观参数是公民技能,中观参数是权威结构,宏观参数是世界政治的两枝结构。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政治领域发生了公民技能革命和权威结构重组,两者进而导致整个世界政治的根本结构向两枝化方向发展。所谓两枝化,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逐渐从过去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两超”到“两枝”的演变。

  第四篇: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

  理想主义学派:

  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

  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

  系理论。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国际政治角色;国家目标与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均势问题方面。著作有《美国对德国政策》、《斗争与合作—国际政治文集》。⑤尼古拉斯·斯巴克曼:斯巴克曼出生于荷兰,后移居美国。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他强调权力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还认为地缘政治和均势是支撑国际关系理论的两根支柱。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中的美国战略》、《和平地理学》。

  ⑥汉斯·摩根索: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他的贡献在最全面、最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主要著作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

  ⑦乔治·凯南: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兼理论家,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构建者”、“著名的外交历史学家”。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最典型的表现为他的“遏制政策”。他指出“道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主要著作有《美国外交:1900—1950》、《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

  ⑧雷蒙·阿隆:阿隆是法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同

  时也是法国国际关系理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法国学术界的泰斗。阿隆认为“自然状

  态”是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而“自然状态”即是“战争状态”。阿隆的主要著作为《和平与战争》,这部“代表欧洲思想主流”的专著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⑨约翰·赫兹:赫兹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他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和理想主义相融合的现实主义。他一方面重视权力,另一方面又提出最低生存伦理学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对国际政治是不适用的。主要著作有《国际法中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核时代的国际政治》。⑩亨利·基辛格: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基辛格崇尚现实主义权力论,认为必要时,国家应运用权力实现国家目标。他重视大国外交,认为国际因素应优于国内因素。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大外交》。

  科学行为主义学派:

  ①卡尔·多伊奇:卡尔·多伊奇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教授、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多伊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他从科学行为主义的视角系统地提出了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理论,学术界称之为“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主要著作有《民族主义和社会沟通》、《国际关系分析》《数学政治分析》。②莫顿·卡普兰:卡普兰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国际系统模式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卡普兰国际体系六模式”。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国际法的政治基础》。③戴维·辛格:辛格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著名学者,美国密执安大学政治学教授,早年被认为“一位年轻的科学行为主义的开拓者”。他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断言,现实主义的弊病是只讲权力政治,把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混为一谈。故提出层次分析法将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加以区分。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影响理论。主要著作有《人的行为和国际政治》、论文《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问题》。

  ④海沃德·阿尔克:阿尔克是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美国南加

  州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阿尔克对科学行为主义方法所作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的“数学取向的政治学”,即数学政治学。主要著作有:《数学与政治学》、《国际政治与数学方法》。⑤詹姆斯·罗斯诺:罗斯诺从年轻时期就一直保持高涨的研究和创作热情,是一位特别多产的学者。他提出的“先期理论强调“理论应包括一系列关于行为模式的特有假设”,为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主要著作有《罗斯福丰富的遗产》、《国际政治与社会科学》。

  传统主义学派:

  ①马丁·怀特:怀特是英国传统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历史的哲学的方法提出“三R”分析,即国际理论的“三传统”: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新主义。怀特的权力政治是指“权力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另一个理论贡献是关于西方国际关系价值标准的论述。怀特还指出格劳秀斯主义是欧洲传统思想的“最重要的主流”。他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成为一个格劳秀斯主义者,同时又吸取摒弃愤世嫉俗内容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和不带狂热和盲信的康德主义”。主要著作有《对非洲的态度》、《英国殖民宪法》、论文《战争与国际政治》。②英尼斯·克劳德:克劳德是美国著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克劳德提出了“均势”“集体安全”“世界政府”的国际关系权力管理的“三概念”。主要著作有《少数民族:一个国际性问题》、《权力与国际关系》。

  ③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围绕“战争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战争根源的三个概念: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内部结构问题;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国际政治的冲突》。

  ④斯坦利·霍夫曼:霍夫曼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他运用历史,政治,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国际问难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及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学术大手笔概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三组内容: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权力与秩序。主要著作有《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跨越国界的责任》

  新现实主义:

  ①肯尼思·华尔兹:(新现实主义重要人物需以论述题为例重新归纳重点)华尔兹以新的理论贡献确定了其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中作为新现实主义开拓者的地位。1979年的力作《国际政治理论》补充和推进了传统现实主义,创立了国际体系结构学说,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流派——结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

  ②罗伯特·吉尔平:(重点同上)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教授。他自称是“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他的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及其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③戴维·鲍德温:鲍德温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他在国家关系领域所作为的新现实主义理论探索主要表现在权力分析和经济分析。他认为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分析有两个明显的弱点:一是夸大了军事实力的作用;二是过分地强调了冲突的消极面。主要著作有《经济发展和美国对外政策》、《经济治国方策》。

  ④罗伯特·利珀:利珀是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利珀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作了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对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缺陷作了“修补”。二是,他提出了“存在现实主义”的新概念。主要著作有《理论与世界政治》、《不存在共同的权力——国际关系概论》。

  新自由主义:

  ①约瑟夫·奈: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国际地域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基欧汉室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他主要的研究课题是: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主要著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室属于美国目前中年一代开拓型学者。他俩逐渐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黄金拍档”他俩认为“单边主义”已无法解决涉及国际合作的一系列问题,于是提出了“多边主义”的概念。他们摒弃了“国家是唯一行为者”的主张,认为战后国

  际社会中国家间和跨国关系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国际层次的诸行为者的研究。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他们合著的主要作品有《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②理查德·罗斯克莱斯:罗斯克莱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教授。他认为,国际体系存在两种世界:军事世界和贸易世界。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自己的份额等手段增强自己的实力。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新的强国联合论”。主要著作《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行动与反应》、《国际体系的未来》。③罗伯特·杰维斯: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政治学教授。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和误解;二是关于体系效应;三是关于理性威慑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关系的概念逻辑》、《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和误解》。

  第五篇: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

  后殖民主义入翻译策略探究

  文学翻译并不单纯地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停留在语言内部,忽视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在后殖民语境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了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因此21世纪的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从各个角度考虑翻译策论的选择与使用。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里特·斯皮瓦克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三剑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

  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和“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后殖民主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工具。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用它的相关理论对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合,从

  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归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的翻译策略的使用是殖民者利用自身的权力话语,实施文化侵吞,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归化的翻译总是根据强势语言的规范和文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仅帮助帝国国家主义散播话语权力,通过翻译文本巩固了他们的霸权,而且被殖民一方的读者无视本土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他们他者身份的认同。这里以霍克斯译《红楼梦》的一段为例:

  宝玉心中想着:“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讨厌了。”

  “Thisis?imitatingtheFrowner?

  withavengeance”,hethought,“Ifthatisreallywhatsheisdoing.Notmerelyunoriginal,butdownrightdisgusting!”

  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承载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他的汉语水平。作为一位汉学家,霍克斯不可能

  不知道东施效颦的典故及涵义,但是他仍将其译为

  “imitatingtheFrownerwithavengeance”,原文中成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被抹杀了,实现了文化的侵吞,翻译成为了描述不同语言和文化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一个场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军舰,造成在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儒家,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和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而英国人信奉基督教,神是在他们的宗教信仰里的主要文化形象。在红楼梦翻译实例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差异从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

  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Yang?sversion:“Buddhabepraised!I?mmostgratefulforyourhelp,sister.”

  Hawkesversion:“Blessyou,mydear,forbeingsuchahelp!”saidGrannieLiu.“阿弥陀佛”是一个典型的佛教词,是经常被中国人用来表达感谢和解脱的词语。虽然它不可译的准确,但它一定与佛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中国的主要宗教。显然,杨尝试引入佛教的读者而霍克斯避免两个宗教的差异与翻译成西方宗教的用语。

  (二)异化策略的运用

  理查德·亚克蒙指出,在强势文化的市场中,只有很少的文本是从弱势文化

  中翻译过来的;而在弱势文化市场中,从强势文化市场中翻译过来的文本占所有翻译文本的绝大部分。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同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基于归化的翻译传播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对话。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贾芸笑道:“巧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Yang?sversion:“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

  Hawkes?

  version:“Eventhecleverest

  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

  “米”和“粥”是两种中国常见的食品,其中“粥”是中国特色。水稻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食物,但不像中国人那样用来做稀饭,西方人用燕麦作稀饭。因此,英语单词“porridge”是不确切的对应的汉语“粥”。在这个例子中,杨和霍克斯以不同的方式翻译中国食物。在杨的版本,他把“米”这个词用“饭”代替“粥”,这部分保持了中国风味。而霍克斯取代“米”和“粥”,用“面包”和“面粉”等对英国人熟悉的词汇。采用这样的策略,能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西方文化。

  再例如中国地铁站、街道、饺子、粽子、功夫和太极等词语的翻译都极大的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极大地保留中国的特色。

  (三)杂合策略的运用

  在翻译界,归化和异化一直被认为是两种翻译策略。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研究视角来看,翻译是同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采用归化策略的译文基本上没有翻译的痕迹。“译文读者在面对翻译过来的弱势文化的文本时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他们仿佛在译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使他们感到熟悉、亲切,阅读起来轻松、自如,无需做出过多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弱势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都被归化的手法抹去了。”然而,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体现出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上的差异,通过向强势文化输入弱势文化的异质性,形成了对强势文化的挑战。

  事实上,没有哪个译文是绝对的归化或者绝对的异化,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的,是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相互交融的产物。蔡平先生说,“事实上,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Yang?sversion: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

  “Hawkes?version:Manproposes,Goddisposes.”

  宗教是在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众所周知,佛教是中

  国的主要宗教。中国人认为“天”是控制一切的最强大的力量。天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最高的地位。天与人的关系是非常敏感的。在中国古代,皇帝宣布自己为“天堂”的儿子,他必须按照天意和回应人民的需要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天似乎是所有的法律规则的总称。杨保留图像的“天”在源文本中的方式将中国独特的信念转化为一个等价的英语说通过改变“上帝”为“天”,告知中国的佛教信仰和目标读者。传递信息的方式,包含地道英语的组合,和中国独特的文化导杂交致的翻译。相反,霍克斯从第一世界国家的学者,不做任何改变,只需要相当于英国说,他认为西方读者相信基督教会更容易接受。当然,它更加自然在英语世界所接受,但他把佛教信徒在基督教。

  不可否认,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只要异域文本进入本土文化,其译文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程度的不同而已。无论这种杂合的程度有多低,都会将异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引入目标文化,而无论杂合程度多高,也难以彻底摧毁目标文化的民族身份。一种文化,如果不想与世隔绝,那就必须要进行文化交流。既然要交流,就要坦然面对杂合。不间断而有度的杂合可以提高文化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排异性。一种文化如果想要在日渐开放的形式下免于被殖民统治的厄运,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抵制文化侵略。

  三、结尾

  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翻译的必要。但是翻译不只是反映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个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身份。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是不可分的绝对;这

  两种策略都是混合。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的必然性杂交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杂合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很强的文化。从红楼梦杨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异质文化的可翻译文本中的兼容。杂合可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HawksDavid.TheStoryofStone[M].London:PenguinGroup,197[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长沙:岳麓书社,1987.[3]YangXianyi,Gladys.ADreamofRedMansions(Volume1)[M].Beijing:ForeignLanguagesPress,1994.[4]SuTungpo.[苏东坡].(2002).《东坡诗文选》.林语堂译.河北省三河市:百花

  文艺出版社.[5]张静,赵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的影响[J].大学英语(学术

  版),2007,01:134-136.[6]雷志梅.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31-133.[7]薛沛文.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比较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

  报,2011,02:53-56.[8]毛英.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概述[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

  报,2012,01:31-34.[9]钟福.英汉翻译理论与策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D].暨南大

  学,2010.[10]杨司桂,樊波,冉隆森,何三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实质[J].牡丹

  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76-79.[11]刘建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J].文教资料,2008,25:57-59.[12]梁美英.后殖民主义翻译[J].科技信息,2011,16:549-550.[13]王智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13,02:105-106.[14]王智芝.从旅行理论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J].乐山师范

  学院学报,2013,04:55-59.[15]张东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给力”一词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

  与文化,2012,07:132-133.

篇六: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关系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紧密,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相互影响。究其原因,无论是国际法学者,还是国际关系学者,他们都具有相同的视野,即在传统上共同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晚近又同时面对国家与非国家主体,诸如全球化、“国际治理”等全新课题。而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一方面是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范围之外,但紧密相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必然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各个领域的学者保持自身领域研究的动态发展的需要。这些特性决定了两个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结,并对各自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国际关系及国际法概述

  国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国际关系是指主权国家之间的一切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关系,也包括文化、科技和法律方面的关系;既包括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间的关系。而狭义国际关系仅指主权国家、政府间的官方政治外交关系,即国际政治关系。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呈现出地域上的全球性,内容上的经济政治文化互动性,层次上的复合性以及变迁的有序性等特征。国际法是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行为准则以及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所应遵循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传统国际法仅认同对狭义国际关系的调整与规制,但在当今国际关系呈纵横扩展的情况下,国际法本身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这一案臼,日益关注其他层面复杂的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属于国际社会事实层面的内容,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等属性;而国际法则属于其价值层面的内容,带有反映性和主观性。

  因此,它们之间既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联,又含有现实矛盾,并不能预期二者达成完全和谐的关系状态。故此,承认关联并解析二者的矛盾才是推进其良性互动的根本。

  二、国际关系同国际法三次联结

  早期的国际关系著作充斥着对国际法研究成果与方法的运用,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从法学研究中脱胎而出。在理想主义理论中这一点尤为明显。一战把维也纳会议以来靠大国均势政策而維持的欧洲百年和平局面打得粉碎,为防止战争,维持和平,一些国际关系学者把目光转向当时已成为哲学世界主导思潮的乌托邦主义。无疑,自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国家之间始终遵循着权力与利益至上的法则,这决定了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理念注定要破产,但这个时期国际法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结(也是两个领域所实现的第一次联结),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对国际法与国际法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冷战开始后,现实主义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流,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研究突然变得疏远。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蔚然成风,成为这两个学科最新发展的闪亮之处。在国际关系学界,重新拾起国际法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的联结纽带的正是国际机制理论。从国际机制的定义看,国际机制与国际法实际是相近的概念。虽然对于国际机制的定义,学者们尚有分歧。另一方面,从国际机制的特征与功能看,国际法具备国际机制学者所强调的国际机制所应具备的各种特征与功能。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理论迅速崛起,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提起了很大的挑战。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国际关系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人构成整个世界,人和社会的相互构建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进程,这是建构主义理解问题的总体思路。

  三、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的发展促成了国际社会的产生,构筑了国际法赖以生存并勃兴的社会基础,使得国际法追求的公平、正义、秩序等价值得以在对国际关系的调整与规制中实现;国际社会的存在和国际关系的运行也需要有一个国际法律体系来进行有效协调。

  国际关系催生了国际法。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个共同体(主要是国家)及其成员间发生交互活动,形成交往关系,从而将原有的国内社会关系扩展至世界范围,形成了一个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性权威的社会系统,而一个稳定的国际社会内在的秩序要求与其行为主体对利益与权力的本能追逐之间的矛盾又催生了一系列国际性规则。因此,国际法不应被看成是一种脱离权力和社会过程的机械的法条和规则,而应被视为在一个考虑政治及其它变量(variables)的背景中试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者所作能动反应的结果。

  国际关系的发展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国际关系的演进不断推动着国际法的擅变,这一积极效应在当代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二战后,国际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权国家数量迅速增加,非国家行为主体也日益活跃;国家间关系从“高级政治”领域逐步扩展到“低级政治”领域,扩展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全球市民社会的勃兴成为一股新的力量,不断挑战着国家权威体制下的世界秩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的共生、竞争逐渐摆脱“软要素”的地位,开始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遇到了有力挑战,和平与发展的呼声响彻全球……国际关系的多维化、多元化已经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国际法的完善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相对国内民主而言,国际关系的民主是一种更高级有序的民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这些都是其题中应有之意。而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核就是主权平等和权力制衡,不断完善的国际法充当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2]〔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M].耿协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尉迟艳(1991~),黑龙江鸡西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4期

篇七: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公共管理治理理论

  虽然一个社会的外部局限性在于它的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的正当

  性已成为压倒一切的价值理念,成为现代各国的共同追求,并成为现

  代多元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所以,即时地调整公共权力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从而满足经济增长新形式的需要,避免政治合法性

  危机,这理应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这个抽象命题在世界化、市场化和分权化背景下的展开,则是作为国

  际社会科学前沿话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前沿孕育着未来。本文

  立足于政治科学知识体系的变革,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作为公共管理

  的治理理论,她是民主政治的一份科学研究纲领,是现代政治学本来

  就应该是的样子。

  一从上述事实性知识或判断性知识来审理治理理论,这个理论兴起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公共权力结构和政府管理的破碎、僵化并出现危机,反映在治理话语中,则集中体现在三个论点上。其一是面对越来越复

  杂的社会,国家已经丧失应有的行为水平,也难于预测自己的行为后

  果,甚至难于避免产生有害的决策;并受落后的思想束缚,不时颁布

  不适宜的或无必要的合法性迫使各种群体接受。其二是社会结构急剧

  变化,地位危机、社会一致性分裂和文化分裂,公众对公共权力的效

  能和未来越来越不抱幻想,公众的心灵世界碎片化,行为边缘化日趋

  严重。其三是作为社会一致性中枢的公共行政体系水平衰减,并进一

  步成为公众的负担,中央集权、分等论级的控制不再有效;科层系统

  陷入了官僚主义的怪圈,公共政策无力承受大量社会需求,无法对太

  多和太矛盾的公共问题做出裁决,超优政策真正的仲裁者是国际市场。

  对于这个总体性的危机,治理话语走向了积极的知识重建:在文化上

  返古希腊之本,在政治上重开自由主义之源,在实践出路上择定新制

  度经济学,在技术上亲和于管理主义,从而推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

  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一致和有效性

  问题上做出的一次深刻的理解转折与制度突破,在一定意义上,包括

  近代以来在内的一切政治学知识都在这个框架下实现了新的整合,无

  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判断上,政治学知识体系都在悄悄地脱离统治这

  个核心而转向个人对公共事物的关心这个主题,由此导致现代政治类

  型在三个维度上发生重大转向:

  第一,从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变迁。一般来说,高级政治首先是指那

  些在国际关系中意义重大、影响非凡的决策活动,如讨论一国是战争

  还是结盟等等。其次咼级政治是指在共同体层次上、相关民族国家问

  题的重大决定和政策制定,如号召种族或集团一体化,或是与产权制

  度相关的政治关系的变革,如私人产业国有化,或者对政府的体制和

  形式实行根本性变革等等。所谓低级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类型,这类决

  策不涉及对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它涉及

  次要性的决策,如将大型社会系统保持在某种均衡状态。低级政治通

  常由官员和管理者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实行,一般属于官僚政治行为,功能是在不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条件下为贯彻高级政治决策所实

  行的活动。在国内层次上,低级政治包括通过相关防止环境污染的法

  规;决定提升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对外贸易、旅游和投资往来

  的促动等等。现在理应已经到了把上述思维方式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第二,从暴力政治向规劝政治变迁。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革命及各

  种规模的国内骚乱等等是暴力政治形式。个体或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

  或以战争相威胁,其目的总是在于改变或控制对手的行为。虽然只要

  暴力或暴力威胁仍被人们用于实现政治目的,那么人们就不能否认暴

  力在政治中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理应是有限的。相反,规劝政治应

  该是公共政治活动中的基本形式。规劝政治一般是指伦理的、道德的、合作的和相互依存的和交易性的政治,比如谈判、协商、立法、集体

  讨价还价,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合作或激烈的竞争。当然,前提

  是这种竞争是普遍接受的,并且在预先规定其法则的基础上实行。

  第三,从等级政治向复合政治变迁。等级政治是权力和权能的增殖以

  金子塔结构为前提的,由等级政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表现为下级单位

  从属于上级单位,每个等级社会当中的顶峰都是最高权威,但这个权

  威并不一定总是合法的,权威的下属是各级权力层次,每一下属权力

  层次又控制着更多的下级次层次,这

  个系统最后通到普通公民,最后

  为塔基部分决绝绝大多数的人民无所抗辩地承认。与之相反,复合政

  治是指平等或接近平等的行为者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社会由信息畅通的、积极的和自治的政治单位组成,这些政治单位对

  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幸福往往采取十分戒备的态度,不过它们也承认相

  互合作和秩序井然的共存既对自身利益有利,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利

  益所在。复合政治只有在具备充分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社会中才能付诸实践。进一步推断,复合政治应有一套自由的和竞争

  性的教育和信息系统,该系统无需依赖于对大众传媒介实行垄断性控

  制,而等级政治的目的是通过发动具有强烈倾向性的宣传运动来造成

  一种虚假的社会一致感。

  政治学知识要具有真理性,她就必须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政

  治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但这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它需要政

  治生活的充分的展开,真正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而不是同人相异化的日常生活。政治学知识的发展与人类思维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只

  有当人类的思维已经进展到能够充分把握自身生活的水准时,政治生

  活的神秘性、彼岸性才会消失。低级政治、规劝政治和复合政治的形

  成,使得政治学知识发生重大转变,并为治理型政治学代替统治型政

  治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兴起于现实公共政治生活危机中的治理理论,它之所以能引起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思维回

  应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变革。从近代从统治一解放的政治到治理一生活

  的政治的变迁,体现了公共权力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公民权利真

  正成为公共权力唯一合法性源泉时,治理一生活的政治才真正有利于

  市场秩序,政府制度才会内生于市场秩序。应该说这才是民主政治本

  来应该有的样子,换言之,主流民主政治学长期以来都未能到位。所

  以治理理论更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精神。

  二从治理型政治学的应用或其实践战略来看,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其

  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治理型政治学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果把

  治理型政治学看成是一种新的政治科学研究纲领,那么按照拉卡托思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相关硬核和保护带的理论,治理和新公共管理

  之间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科学研究纲领中硬核和保护带的关系。所以,割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学科的性质,减弱治理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论在学术论

  战中失去有效的保护带。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之所以和治

  理理论相关,是因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

  治

  理的代名词,简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则框架,将有助于我们

  理解这个点。

  作为新公共管理内容的主体,它有两个基本学术支持:管理主义和新

  制度经济学。管理主义在这里的应用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公

  共部门,强调直接的职业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评估标准、根据结

  果实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时候所提出的接近消费者——公民的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则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励结构引入公共服务中,通过

  新的激励制度安排削减官僚机构,通过承包和准市场的运作方式实现

  更有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选择。而关键也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

  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统治结构羁旁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

  府推动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大致如下:(1)把控

  制权从官僚手中转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2)推崇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

  机制;(3)驱动政府管理者前进的是自己的目标——部门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规则和规定;(4)公共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众定义为消

  费者,并且为它们提供选择的机会;(5)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

  简单地提供事后服务;(6)把精力放在赢利而不是简单地支付财政拨款

  上;(7)实行分权制度,主张参与式管理;(8);公民评估自己的代理

  者的绩效时,注重的不是投入而是结果(9)注重的目标不但仅是公共服

  务的提供,还包括激励所有的部门和公民,为解决他们社群中存有的问题采取行动。显然,新公共管理的这些观点和低级政治、规劝政治

  及复合政治都关心竞争、市场、消费者以及结果,公共部门围绕这些

  主题的转变就是脱离统治政治的、更小的政府,而另一方面则是更多

  的治理。

  三在一个世界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各个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合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经

  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

  应这个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支持这个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以之

  相一致的知识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引

  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理

  解治理理论时,我们深感这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寻求善治

  的制度平台和有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摆脱市场化进程

  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重建社会

  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或区域之间竞争的可持续性

  来看,治理理论资源合法充足的利用,理应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的一种提升途径。中国正在

  发展公共管理制度,开始研究公共管理的知

  识,以便为有效地治理中国提供基础性条件,这个努力要趋于最后的成功,可能需要在以下三点达成共识:

  首先要对政治学的知识类型的实行转换,尤其在人为秩序与自然秩序、辩证理性与有限理性、意识形态与实证主义方法、形式主义运作和效

  率至上原则之间作出整合性选择,从而使得政治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

  中的担负真正来自于公民社会而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治理模式的选择

  和善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一个社会知识的状况或称之

  为存量结构总是形成发展与变革路径的根本,知识状况已成为制度学

  派分析社会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不能掌握社会变革所需要的知

  识,其结果就会形成社会的创伤。所以当代社会发展的竞争在一定意

  义上就是知识存量的长期性竞争。

  通过政府制度重构推动政治制度二次正当性创新,这可能是需要达成

  共识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从历史类型来看

  能够说首先是一种否定性民主,它否定了旧的专制政治而建立了新的人民的统治,实际上这个民主的功能仅仅在于明确由谁统治。而建设

  性的民主是以公民权利为逻辑起点,以公民福利和安全最大化为目的的,注重民主的宪政化即自由民主,这也是政治制度二次正当性创新

  的依据,因为从治理理论来看,政治制度仅仅公民福利和安全的一个

  变量。如果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奠基是以暴力政治为途径,政府制

  度是作为统治工具而存有的话,那么通过满足善治目标的政府制度的重构推动政治制度二次正当性创新,才能使这个创新有较准确的方向

  感和现实感。

  最后一个需要达成共识的是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发展以公民文化为核

  心的政治文化。与治理型政治相一致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

  础上的,它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底线,其主题是关怀基于基本正义

  问题的公共的善,而不是政治权威的价值偏好。自由、平等、宽容、互惠互利,以及理性公民内心真实的同意是在公共理性指导下公民文

  化的一般内容。离开这个公共政治文化,治理的政治仍无根基,这不

  但是一个公共政治秩序建立的充要条件,也是治理模式转变的伦理支

  持。要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走向善治,可能要付出许更多的艰辛。

  新晨范文网:

  公共管理治理理论

篇八: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politicalscience政治学

  comparativepolitics比较政治学

  lowpolitics低级政治

  highpolitics高级政治

  politicsofscale规模政治

  Realpolitik现实政治

  bureaucraticpolitics官僚政治

  politicalgeography政治地理

  politicization政治化

  politicalpsychophysiology政治精神心理学

  ecopolitics生态政治学

  politicalelite政治精英

  zero-sumgame零和游戏

  nonzero-sumgame非零和游戏

  gametheory博弈论

  two-levelgameortwo-tiergame双层博弈

  paradigm范式

  localization本土化

  irreversibility不可逆转性

  convention常规

  deconstruction解构

  absolutegain绝对收益

  balanceofpower均势

  associationagreement联系协定

  exclusivity排他性

  critiquetheories批判理论

  equilibrium平衡

  globalization全球化

  identity认同或特性

  spill-over外溢

  relativegain相对收益

  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

  loyalty-transferring效忠转移

  marginalcost边际成本

  publicdomain公共领域

  publicchoicetheory公共选择理论

  interstatetransactioncost国家间交易成本

  transactionbenefit交易收益

  interestsgroup利益集团

  prisoner’sdilemma囚徒困境

  transferringrights权利让渡

  anarchy无政府状态

  constitutionalism宪政

  asymmetricinformation信息不对称

  quantitativeanalysis定量分析

  qualitativeanalysis定性分析

  transactionism交流理论

  complexinterdependence复合相互依赖

  casestudy个案研究

  theoreticalframework理论体系

  dialecticalmethod辩证法

  worldsystemtheory世界体系理论

  alienation异化

  naturalselection物竞天择

  pagan异教徒

  falsification证伪

  appeasement绥靖

  asymmetricalstrategy不对称战略

  representativeformsofgovernment代议制政府

  dependencytheory依附理论

  tel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电讯革命

  containmentpolicy遏制政策

  counterculture反主流文化

  dewesternization非西方化

  nonlinearity非线性

  utilitarianphilosophy功利主义哲学

  supply-sideeconomics供应学派经济学

  rationalactormodel理性行为体模型

  classicalliberalschool古典自由主义学派

  decentralization分散化

  utopiantheory乌托邦理论

  normativetheory规范理论

  valuejudgment价值判断

  classstruggle阶级斗争

  mirrorimage镜像

  comparativestudy比较研究

  cybernetictheory;cybernetics控制论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

  cross-culturalcomparativeanalysis跨文化比较分析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assureddestruction确保摧毁

  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

  homogeneouscivilization同质文明

  homogenization同质化

  futurology未来学

  clashofcivilizations文明的冲突

  theoreticalfoundation理论基础

  grandtheory大理论

  informationrevolution信息革命

  ideologicalconflict意识形态冲突

  barbarism野蛮状态

  lobbying游说

  nonwhitepeople有色人种

  metaphysics形而上学

  long-circletheory长周期理论

  resourcetheory资源理论

  autonomous自治

  casestudy案例研究

  cyclicaltheory周期理论

  sharedideas共同观念

  globalgovernance全球治理

  thenatureofman人性

  cognitive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

  civilsociety市民社会

  ideology意识形态

  braintrust智囊团

  bandwagon搭便车

  autarky自给自足,闭关自守

  atrocity暴行

  democratization民主化

  constitutionaldemocracy宪政民主

  currenthistoryapproach当代史方法

  endofhistory历史终结

  socialization社会化

  self-fulfillingprophecy自我实现的预言

  structuralviolence结构性暴力

  survivalofthefittest适者生存

  xenophobia仇外,排外

  ontology本体论

  CopenhagenSchool哥本哈根学派

  dualityofstructure结构二重性

  internalization内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制度

  secularization世俗化

  thinktank思想库

  publicgoods公共物品

  non-tariffbarrier非关税壁垒

  informalagreement非正式协议

  tariffsreduction关税减让

  TariffsUnion关税同盟

  reciprocity互惠

  GreatDepression大萧条

  IndustrialRevolution工业革命

  IndustrialAge工业时代

  antitrustlaw反托拉斯法

  industrialization工业化

  stockmarketclash股票市场崩溃

  floatingexchangerate浮动汇率

  fixedexchangerate固定汇率

  currencyexchangerate外汇汇率

  goldstandard金本位

  financialinstitution金融机构

  economicdeterminism经济决定论

  economic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

  economicsanction经济制裁

  economiccircle经济周期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跨国公司

  moneylaundering洗钱

  energycrisis能源危机

  UruguayRound乌拉圭回合

  surplusvalue剩余价值

  interestrate利率

  balanceoftrade贸易平衡

  tradedeficit贸易赤字

  treasurybond公债

  centralbank中央银行

  freemarketsystem自由市场体系

  urbanization城市化

  economicgrowth经济增长

  sustainable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customsunion关税同盟

  emergingmarket新兴市场

  stagflation滞胀

  nondiscrimination非歧视原则

  nontariffbarriers(NTBs)非关税壁垒

  packagedeal一揽子交易

  marketfailure市场失灵

  bourgeoisie资产阶级

  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民族自决

  nationalliberation民族解放

  racialissue种族问题

  ethnicidentity民族身份

  ethnicconflict种族冲突

  bufferstate缓冲国

  statecraft治国术

  comprehensivepower综合国力

  dualnationality双重国籍

  hostcountry东道国

  vassalstate附庸国

  protectorate保护国

  geopolitics地缘政治

  seapower海权

  landpower陆权

  airpower空权

  Balkan巴尔干

  AgeofExploration地理大发现时代

  Geoeconomics地缘经济学

  Indochina印度支那

  Formosa福摩萨

  PacificRim环太平洋地区

  heartland大陆心脏

  LatinAmerican拉丁美洲

  StraitofMalacca马六甲海峡

  continentalcountry大陆国家

  Kashmir克什米尔

  geographiclocation地理位置

  Serbia塞尔维亚

  shatterbelt破碎地带

  Netherlands尼德兰

  Eurasia欧亚大陆

  satellitestate卫星国

  lebensraum生存空间

  core-peripherymodel中心-边缘模式

  GlobalNorth北方世界

  GlobalSouth南方世界

  KarlW.Deutsch卡尔·多伊奇

  FrancisFukuyama弗朗西斯·福山

  HansJ.Morgenthau汉斯·摩根索

  JeanMonnet让·莫内

  JosephS.Nye约瑟夫·奈

  KennethN.Waltz肯尼思·沃尔兹

  HugoGrotius雨果·格劳秀斯

  JeanBodin让·博丹

  WilliamOlson威廉·奥尔森

  JohnIkenberry约翰·伊肯伯里

  HaroldNicolson哈罗德·尼科尔森

  《外交学》

  FrancescoGuicciardini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意大利史》

  ThomasHobbes托马斯·霍布斯

  HenryKissinger亨利·基辛格

  RobertGilpin罗伯特·吉尔平

  ArnordWolfers阿诺德·沃尔弗斯

  EdwardKarl爱德华·卡尔

  PeterKatzenstein彼得·卡赞斯坦

  GeorgeKennan乔治·凯南

  StephenKrasner史蒂芬·克拉斯纳

  PaulKennedy保罗·肯尼迪

  JohnRuggie约翰·鲁杰

  NiccolMachiavelli马基雅维利

  JohnMearsheirmer约翰·米尔斯海默

  AdamSmith亚当·斯密

  DavidA.Baldwin大卫·鲍德温

  Thucydides修昔底德

  RaymondAron雷蒙·阿隆

  StephenWalt斯蒂芬·沃尔特

  MartinWight马丁·怀特

  MaxWeber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AlexanderWendt亚历山大·温特

  BraceRussett布鲁斯·拉西特

  ImmanuelWallerstein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Jean-JaquesRousseau让·雅克·卢梭

  SirErnestSatow欧内斯特·萨道义爵士

  《外交实践指南》

  JohnLocke约翰·洛克

  JeremyBentham杰里米·边沁

  FranceBacon弗朗西斯·培根

  HedleyBull赫德利·布尔

  HerbertButterfield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GeorgeCanning乔治·坎宁

  Socrates苏格拉底

  Plato柏拉图

  BenedictdeSpinoza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Dante但丁

  LassaOppenheim拉萨·奥本海

  JosephA.Schumpeter约瑟夫·A·熊彼特

  HansKelsen汉斯·凯尔森

  Voltaire伏尔泰

  Montesquieu孟德斯鸠

  JohnCourtneyMurray约翰·考特尼·默里

  ReinholdNiebuhr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JohnDowey约翰·杜威

  DenisDiderot丹尼斯·狄德罗

  Erasmus伊拉斯谟

  LudwigFeuerbach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Benjamin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

  Homer荷马

  GrahamT.Allison格雷汉姆·艾利森

  TommasoCampanella托马索·康帕内拉

  DavidHume大卫·休谟

  JackS.Levy杰克·列维

  WalterLippmann沃尔特·李普曼

  QuincyWright昆西·赖特

  SusanStrange苏珊·斯特兰奇

  RichardAshley理查德·阿什利

  DavidMitrany戴维·米特兰尼

  CharlesdeVisscher查理·德维舍

  MichaelW.Doyle迈克尔·多伊尔

  JohnHertz约翰·赫茨

  FredricLatzel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RudolfKjellen鲁道夫·契伦

  KarlHaushofer卡尔·豪斯霍夫

  NicolasSpykman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SirHalfordMackinder麦金德

  Douhet杜黑

  AlfredThayerMahan艾尔弗雷德·马汉

  DavidMitrany戴维·米特兰尼

  AlexanderHamilt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StanleyHoffmann斯坦利·霍夫曼

  KennethW.Thompson肯尼思·汤普逊

  RobertO.Keohane罗伯特·基欧汉

  RobertCox罗伯特·考克斯

  FriedrichvonHayek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JohnW.Burton约翰·伯顿

  MortonKaplan莫顿·卡普兰

  JohnIkenberry约翰·埃肯伯里

  ArnoldToynbee阿诺德·汤因比

  FrancoisdeCallieres弗朗索瓦·德·卡利埃

  《外交的艺术》

  AbrahamdeWicquefort亚伯拉罕·德·威克福

  ,《大使及其职能》

  RobberyJervis罗伯特·杰维斯

  BarryBuzan巴里·布赞

  JosephGrieco约瑟夫·格里科

  SigmundFreud西蒙·弗洛伊德

  JurgenHabermas尤尔根·哈贝马斯

  GeorgeW.F.Hegal黑格尔

  ImmanuelKant伊曼纽尔·康德

  WalterLippmann沃尔特·李普曼

  Thomas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

  FernandBraudel费尔南·布罗代尔

  KarlvonClausewitz凯尔·冯·克劳塞维茨

  ChristopherColumbus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AugusteComte奥古斯特·孔德

  Herodotus希罗多德

  MartinLuther马丁·路德

  Richelieu黎塞留

  JohnL.Gaddis约翰·加迪斯

  HerbertSpencer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OswaldSpengler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德国历史哲学家)

  Talleyrand塔列朗

  Caliphate哈里发

  JosephStalin斯大林

  DwightD.Eisenhower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EisenhowerDoctrine艾森豪威尔主义

  HarryTruman哈里·杜鲁门

  TrumanDoctrine杜鲁门主义

  JimmyCarter吉米·卡特

  RonaldReagan罗纳德·里根

  ThomasJefferson托马斯·杰斐逊

  Coolidge柯立芝

  MonroeDoctrine门罗主义

  RichardNixon理查德·尼克松

  NixonDoctrine尼克松主义

  Winston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

  WoodrowWilson伍德罗·威尔逊

  Wilsonianism威尔逊主义

  NevilleChamberlain内维尔·张伯伦

  AdolfHitler阿道夫·希特勒

  OttovonBismarch奥托·冯·俾斯麦

  NapoleonBonaparte拿破仑·波拿巴

  AlexandertheGreat亚历山大大帝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

  Augustine奥古斯丁

  FredericktheGreat腓特烈大帝

  PrinceMetternich梅特涅亲王

  CharlesdeGaulle戴高乐

  YassirArafat阿拉法特

  JuliusCaesar凯撒

  BrezhnevDoctrine勃列日涅夫主义

  AbbasI阿拔斯一世

  Constantine(Byzantineemperor)君士坦丁(拜占庭皇帝)

  Hideyoshi丰臣秀吉

  OliverCromwell奥利弗·克伦威尔

  IvantheTerrible(Tsar)伊凡雷帝

  Justinian查士丁尼

  GenghisKhan成吉思汗

  Mahomet穆罕默德

  PetertheGreat彼得大帝

  WilliamI(DukeofNormandy,theConqueror,KingofEngland)威廉一世

  YoshidaDoctrine吉田主义

  Robespierre罗伯斯庇尔

  CatherinetheGreat叶卡捷琳娜大帝

  Charlemagne查理曼大帝

  SunYat-sen孙中山

  Khrushchev赫鲁晓夫

  militarybase军事基地

  militarycoup军事政变

  militaryexpenditures军费开支

  militaryassistance军事援助

  militaryintegration军事一体化

  militaryintervention军事干预

  militaryprovocation军事挑衅

  military-technicalrevolution军事技术革命

  mutualdeterrence相互威慑

  demilitarizationofouterspace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

  armedforce军队,武装力量

  massiveretaliation大规模报复

  WMD,Weaponsofmassdestru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preemption先发制人

  cruisemissile巡航导弹

  ballisticmissiledefense弹道导弹防御

  intercontinentalballisticmissile洲际弹道导弹

  intermediate-rangeballisticmissile中程弹道导弹

  theatermissiledefense(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low-intensityconflict低烈度冲突

  first-strikestrategy第一次打击战略

  second-strikecapacity第二次打击能力

  atomicbomb原*子DAN

  strategicweapon战略武器

  tacticalweapon战术武器

  navalblockade海上封锁

  navalforce海军

  airforce空军

  landforce陆军

  armsrace军备竞赛

  armscontrol军备控制

  navalcapability海军实力

  Pentagon五角大楼

  peacekeepingoperation维和行动

  defensepolicy防务政策

  guerillawar游击战

  informationwarfare(IW),infowar信息战

  mercenary雇佣军

  opensea公海

  outerspace外层空间

  territorialintegrity领土完整

  territorialjurisdiction领土管辖权

  territorialwater领水

  territorialair领空

  territorialsea领海

  limitsofterritorialsea领海范围

  limits-to-growthproposition增长极限论

  neutralitystated,neutralcountry中立国

  neutralizedstated永久中立国

  PersianGulfWar海湾战争

  Indo-PakistaniWar印巴战争

  VietnamWar越南战争

  conventionalwar常规战争

  warbyproxy代理人战争

  Indo-ChineseWar中印战争

  justwar正义战争

  limitednuclearwar有限核战争

  preventivewar预防性战争

  postmodernwar后现代战争

  totalwar总体战争

  KoreanWar朝鲜战争

  preemptivewar先发制人的战争

  CrimeanWar克里米亚战争

  FalklandsWar马岛战争

  Franco-Prussian普法战争

  Russo-JapaneseWar日俄战争

  OpiumWar鸦片战争

  GreatNorthernWar北方战争

  WarofPacific太平洋战争

  ThirtyYearsWar三十年战争

  thePeloponnesianWar伯罗奔尼撒战争

  BoerWar布尔战争

  nuclearweapons核武器

  nuclearfreezone无核区

  non-firstuse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nonlethalweapon非致使武器

  Chernobylnuclearaccident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verification核查

  antinuclearmovements反核运动

  nucleardeterrence核威慑

  nuclearwinter核冬天

  nucleartechnology核技术

  nuclearage核时代

  CTB,Comprehensivetestban全面禁止核试验

  ComprehensiveTestBanTreaty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peacefulsettlementofdisputes和平解决争端

  peacedividend和平红利

  peacefulcoexistence和平共处

  democraticpeace民主和平论

  institutionalpeacetheory制度和平论

  partnershipofpeace和平伙伴关系

  genocide种族屠杀

  apartheid种族隔离

  racial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

  ethniccleansing种族清洗

  ethnocentrism种族优越感

  TheAndeanPact安第斯条约集团

  NAFTA,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theCouncilofMinisters部长理事会

  theCOREPER,CommitteeofPermanentRepresentatives常驻代表委员会

  theDaytonPeaceAccords代顿协议

  ASEAN,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东南亚国家联盟

  communitysense共同体意识

  economicintegration经济一体化

  EMU,EconomicandMonetaryUnion经济与货币联盟

  ECJ,theEuropeanCourtofJustice欧洲法院

  EC,EuropeanCommunity欧洲共同体

  theEuropeanCouncil欧洲理事会

  EMS,EuropeanMonetarySystem欧洲货币体系

  EU,EuropeanUnion欧洲联盟

  theEuropeanCommission欧洲委员会

  theEuropeanParliamentNATO,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WarsawTreatyOrganization华沙条约组织

  BrettonWoodsAgreement布雷顿森林协定

  BrettonWoodssystem布雷顿森林体系

  BrusselsTreaty布鲁塞尔条约

  AtlanticAlliance大西洋联盟

  IAEA,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

  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透明国际

  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PE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WorldBank世界银行

  Congressof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Treatyof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London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StrategicStudies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

  ConcertofEurope欧洲协调

  CongressofVienna维也纳会议

  ParisPeaceConference巴黎和会

  EuropeanCommonMarket欧洲共同市场

  StockholmInternationalPeaceResearchInstitute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ConcertofPowers大国协调

  GeneralAssembly联合国大会

  Easternbloc东方阵营

  CommonwealthofIndependentStates独联体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国际电讯联盟

  NuclearNon-ProliferationTreaty(NPT)核不扩散条约

  Bandungconference万隆会议

  organizationalbehavior组织行为

  interestgroup利益集团

  CN*美国有线新闻网

  OSA,OrganizationofAmericanStates美洲国家组织

  OSC,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operation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中央情报局

  CoordinatingCom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巴黎统筹委员会

  AmnestyInternational大赦国际

  TheNuclearSupplierGroup核供应国集团

  nonalignedmovement(NAM)不结盟运动

  nonalignedstate不结盟国家

  signatorystateofthetreaty(convention)缔约国

  BiologicalWeaponsConvention(BWC)生物武器公约(1972)ChemicalWeaponsConvention化学武器公约

  Inter-ParliamentUnion各国议会联盟

  AxisPowers轴心国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

  autocraticrule独*统治

  authoritarianregime威权主义政权

  authoritarianism独*主义

  totalitarianregime极权主义政权

  sovereignty主权

  sovereigntycosts主权成本

  negativesovereignty消极主权

  positivesovereignty积极主权

  statesovereignty国家主权

  sovereigntydoctrine主权原则

  internalsovereignty对内主权

  externalsovereignty对外主权

  sovereignactor主权行为体

  sovereignequality主权平等

  suzerainty宗主权

  checksandbalances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softpower软权力

  hardpower硬权力

  distributionofpower权力分配

  power-cycletheory权力周期理论

  power-transitiontheory权力转移理论

  powerpolitics权力政治

  potentialpower潜在权力

  unipolarity单极

  multipolarity多极(格局)bipolarity两极

  bipolarhegemony两极霸权结构

  bipolardistributionofpower两极权力分布

  bipolarization两极化

  polaritytheory极理论

  polarization极化

  tripolarsystem三极体系

  Hegemonicstabilitytheory霸权稳定论

  hegemonicstate霸权国

  hegemonicstatus霸权国地位

  hegemonicstructure霸权结构

  theoryofhegemony霸权理论

  hegemonicgovernance霸权统治

  hegemonicwar霸权战争

  Americanhegemony美利坚霸权

  internationalhegemony国际霸权

  PaxAmericana美国治下的和平

  PaxRoman罗马治下的和平

  PaxBritannic英国治下的和平

  PaxDemocratica民主治下的和平

  Paxatomica原子治下的和平

  dependentvariable因变量

  independentvariable自变量

  interveningvariable干预变量

  interference干预

  nonintervention不干涉

  interventionism干涉主义

  neo-interventionism新干涉主义

  humanitarianintervention人道主义干涉

  unilateralism单边主义

  bilateralism双边主义

  bilateralconflict双边冲突

  bilateralagreement双边协议

  bilateralaid双边援助

  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

  multilateralagreement多边协定

  multilateralaid多边援助

  regionalsecuritycomplex区域安全复合体

  regionalization区域化

  regionalidentity区域认同

  regionalawareness区域意识

  regionalintegration区域一体化

  regionalism区域主义

  statusquo现状

  status-quostate维持现状国家

  nationalinterests国家利益

  homogeneityofstates国家同质性

  domesticsociety国内社会

  nationalization国有化

  nation-state民族国家

  supranationalgovernance超国家治理

  sub-nationalunit次国家单位

  SNA,sub-nationalauthority次国家权威

  LowCountries低地国家

  nationalattribute国家(民族)特性

  stateness国家特性

  countryintransition转型国家

  middle-rangepower中等国家

  jackalstate走狗国家

  failedstate失败国家

  nonstateactor非国家行为体

  nationalgoal国家目标

  nationalstrategy国家战略

  coherentstate单一民族国家

  multinationalstated多民族国家

  newlyindustrializingcountry新兴工业化国家

  modernstatesystem现代国家体系

  roguestate无赖国家

  lessdevelopedcountry欠发达国家

  statemorality国家道德

  interstaterelations国家间关系

  nationalidentity民族国家认同

  nationalpower国家权力

  systemofstates国家体系

  confederation邦联

  Federalist联邦党人

  domesticdisturbance国内动乱

  welfarestate福利国家

  nonstateentity非国家实体

  advancedindustrialnations发达工业国家

  externalrelationssystem对外关系体系

  multi-centricsystem多中心体系

  Eurocentricsystem欧洲中心体系

  self-helpsystem自助体系

  systemanalysis系统分析

  subsystem子系统

  regionalsubsystem地区子系统

  personalitysystem个人系统

  state-centricsystem国家中心体系

  levelsofanalysis层次分析法

  systemlevel系统层次

  individuallevel个人层次

  statelevel国家层次

  systemsattheinternationallevel国际层次的系统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

  supranationalism超国家主义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tapproach建构主义方法

  internationalism国际主义

  state-centrism国家中心主义

  nationalism国家主义

  SamuelP.Huntington塞缪尔·亨廷顿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structuralrealism结构现实主义

  structuralistparadigm结构主义范式

  transnationalism跨国主义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历史制度主义

  idealism理想主义

  rationalchoiceinstitutionalism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federalism联邦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globalism全球主义

  cognitivism认知主义

  realism现实主义

  neo-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义

  isolationism孤立主义

  opportunism机会主义

  rationalism理性主义

  colonialism殖民主义

  anarchism无政府主义

  Fascism法西斯主义

  terrorism恐怖主义

  pragmatism实用主义

  pluralism多元主义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separatism分离主义

  cosmopolitanism世界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mercantilism重商主义

  statism国家主义

  pacifism和平主义

  anarchist无政府主义者

  radicalism激进主义

  totalitarianism极权主义

  empiricism经验主义

  militarism军国主义

  altruism利他主义

  egoism利己主义

  feministtheory女性主义理论

  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Islamicradicalism伊斯兰激进主义

  Islamicfundamentalism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Chauvinism沙文主义

  social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

  positivism实证主义

  post-positivism后实证主义

  materialism唯物主义

  mentalism唯心主义

  pluralism多元主义

  antecedentsofrealisttheory现实主义理论渊源

  scientificbehaviouralism科学行为主义

  behavioralism行为主义

  behavioralrevolution行为主义革命

  revisionism修正主义

  liberalism自由主义

  classicalrealism古典现实主义

  neoclassicalrealism新古典现实主义

  post-classicalrealist后古典现实主义

  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

  neo-realism新现实主义

  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新自由制度主义

  reflectivism反思主义

  defensive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

  offensiverealism进攻性现实主义

  scientism科学主义

  worldfederalism世界联邦主义

  culturalimperialism文化帝国主义

  dualism二元主义

  fascism法西斯主义

  protectionism(贸易)保护主义

  state-sponsoredterrorism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

  stateterrorism国家恐怖主义

  Satyagraha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

  traditionalism传统主义

  neorealist-neoliberaldebate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CFSP,CommonforeignandSecurityPolicy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spheresofsecurity安全范围

  conceptofsecurity安全概念

  securityrelationship安全关系

  perspectivesofsecurity安全观

  securityinterest安全利益

  securityregime安全体制

  securitystudy安全研究

  securitystrategy安全战略

  cooperativesecurity合作安全

  economicsecurity经济安全

  ecologicalsecurity生态安全

  newviewsofsecurity;newsecurityidea新安全观

  comprehensivesecurity综合安全

  safetyvalve安全阀

  nationalmilitarysecurity国家军事安全

  securitydilemma安全困境

  collectivesecurity集体安全

  nationalsecurity国家安全

  nationalsecuritypolicy国家安全政策

  nationalsecurityinitsbroadsense广义国家安全

  nationalsecurityinitsnarrowsense狭义国家安全

  pluralisticsecuritycommunity多元安全共同体

  securitycommunity安全共同体

  nontraditionalsecurity非传统安全

  diplomaticimmunity外交豁免

  diplomaticprecedence外交位次

  diplomaticrelations外交关系

  diplomatictheory外交理论

推荐访问:高级政治低级政治 政治 低级 高级
上一篇:国企里的党委书记具体负责什么工作?(7篇)
下一篇: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报告(9篇)

Copyright @ 2013 - 2025 韵智公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韵智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